孫莉娟
(昆山登云科技職業學院,江蘇 昆山 215300)
淺析手機文化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影響及對策
孫莉娟
(昆山登云科技職業學院,江蘇 昆山 215300)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信息化時代的來臨,手機使用群體不斷擴大,高職學生使用智能手機已成為普遍現象,校園手機文化應運而生,并影響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心理、行為、價值觀取向等,從而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戰。
手機文化 高職院校 學生管理
(一)手機媒體的普及及其功能的多樣化。
手機作為一種繼報紙、廣播、電腦、電視等傳統主流媒體之后新興的傳播媒體,從最基本的通話、短消息發送功能發展到現在的閱讀、音頻與視頻、游戲、上網等功能,并具有數字化、便捷化、多媒體融合性、開放性、移動便捷性、強互動性等特性,迅速成為高職學生的新寵。“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于新的尺度產生的;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都要在我們的事務中引起一種新的尺度”①。隨著3G、4G時代的到來,手機作為一種智能媒介載體,憑借其特有的功能和特性來實現對人們的思想、心理、行為、價值取向等的影響,進而形成手機文化。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媒介走入高職院校校園,學生人手一部手機,乃至多部手機已是常事,這反映了學生對手機媒體的需求熱度之高,手機文化在高職院校校園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二)高職院校學生特點。
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高職院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及高職院校入校門檻的降低,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等職業教育得到迅速發展。據教育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專項督導報告》顯示:“2014年,全國高等職業院校1327所,招生337.98萬人,占普通本專科院校招生總數的46.9%,比2013年增長5.8%,是“十二五”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高等職業院校在校生1006.6萬人。高等職業教育已占整個高等教育規模的40%。”②中職規模的擴大為手機文化在高校校園的傳播奠定了基礎,但高職學生相較于本科院校學生有自己的特點,這促成手機文化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影響及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特殊性。
1.文化基礎薄弱,學習生活信息化。
高職院校近年來招生的學生文化成績大大降低,低門檻,預科生乃至零分入學的比例逐步攀升,高職學生的錄取分數大多低于一本、二本一大截,生源大多來源于中專、技校和職業高中,甚至有一部分學生是在社會工作數年后重返校園,從普通高中升上來的學生漸少。明顯存在知識文化儲備不足,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等問題。目前高職院校學生都是“90后”,手機、電腦互聯網成為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難題的首要選擇。QQ聊天視頻、電子郵件、飛信、微博、微信、網上購物、網上交友等都已經成為高職院校學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由于文化基礎薄弱,社會經驗不足,高職學生對于紛繁復雜的來自網絡的各類信息缺少必要的甄別能力,導致信息閱覽量大而雜,很難做到精而準,面對一些虛假信息、非法信息、垃圾信息不能辨別清楚,缺乏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2.思維活躍,個性張揚,自律意識較差。
“90后”的高職學生普遍是獨生子女,父母溺愛,對家庭父母的依賴性較強,生活自理能力較弱,一些人以自我為中心,個性張揚,缺乏集體觀念、責任意識,適應能力較弱,但是思維活躍,對事對物有自己獨特的看法,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平時懶散、嬌慣,放縱自己的言行,違規違紀現象多發,缺乏自律性,對學習沒有興趣和信心,成績不夠理想。這是高職學生沉迷于手機,生活沒有目標、理想的原因之一。
3.心理自卑,理想目標缺失。
高職學生由于年齡比較小,心理發展不夠成熟,思想認識水平較低,加之學業成績不理想,長期自尊心不能得到滿足,極易產生自卑的心理,較強的自卑感使得受挫能力降低,心理壓力較大,表現為對生活缺乏信心。
以上是對高職學生的特點進行的闡述,從高職院校學生從主流群體性上講,年輕、充滿活力,思想積極樂觀向上,自我意識比較強,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思想意識超前,創造力豐富,善于而且渴望表現自我,這些特征都成為手機文化在高職院校傳播的重要條件。
(一)手機文化對高職學生的正面影響。
手機文化走進高職院校校園,走進高職學生的生活,給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正面的影響,有如下幾點。
1.信息快捷化,方便溝通。
手機功能齊全,體積小,攜帶方便,學生可以通過手機瀏覽網頁,查閱電子文檔資料,查看新聞資訊等,下載對自己有用的信息材料,豐富自己的知識,增長自己的社會見聞。學生通過QQ、微博、微信等聊天工具通話、發信息、語音或視頻,第一時間聯系到自己想聯系的人,打破面對面的交流方式,不受時空的限制。
2.強化了學生的民主意識和話語權的平等。
作為傳統大眾傳播媒介,精英具有優先話語權,而普通大眾只能接收、閱讀信息,處于被動位置。手機可以建立一個多向流動的互通的交流模式,任何人都可以發表自己合理的看法和言論,提高民主意識,從而實現話語權的平等。某些高職學生心理自卑,很多想法不敢于在現實中流露,手機文化為他們創造了一個言論自由的網絡環境,也有利于他們政治素養及具有時代特色的理性精神的培養。
3.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
學生可以利用手機創作手機短信、手機文學、手機微商、手機微博、手機游戲、手機視頻等,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發現商機,提高自身的自主創新創業能力。學生自主創業,由于前期的資金有限,通過微博、微信、QQ等溝通軟件發展自己的電子商務,降低成本,擴大朋友圈,提高創業成功概率。
(二)手機文化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負面影響。
1.盲目迷戀手機,影響學業。
一些高職學生的自制力比較弱,意志力比較薄弱,易受新事物的影響,而現如今智能手機功能齊全,4G網絡速度快,WIFI覆蓋面廣等,學生的注意力極易受轉移,利用上課時間用手機瀏覽網頁、打游戲、看電影、聽音樂、看電子書、手機短信聊天等成為常事。首先研究做過一個關于高職院校學生時間分配的調查閱卷,其中60%的學生表示每天會花五六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在手機上,手機已成為高職學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無疑會對高職學生的學習產生影響,改變學生興趣愛好的方向,嚴重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和優良學習風氣的形成。
2.心理問題出現,思維趨于平面化。
學生在使用手機的過程中一方面快速搜索學習、生活中的難題,提高效率,另一方面產生依賴心理,對學習、生活缺乏興趣,獨立思維能力和動手動腦的能力降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薄弱,不愿思考,降低學生的獨立學習、科研、創新的能力。更有甚者對手機產生極度依賴,出現“低頭族”,“手機控”,“機不離手,眼不離屏”,從而產生心理問題,溝通交往能力出現障礙,出現焦慮、孤獨等心理狀況,活在手機虛擬世界中,在虛擬世界中表現自己,與周圍的人缺乏必要的溝通。攀比、炫耀、從眾消費心理極度膨脹,部分學生把手機作為炫富的資本,虛榮心帶來的高額消費,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生活壓力。
3.影響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多元化。
手機文化的多元性,拓寬了學生接收各種信息的來源,信息量增大,但導致學生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感削弱。當前的手機文化,由于缺乏必要的監管,虛假信息、西方劣質文化、反動思潮、低俗文化等乘虛而入,而部分學生容易受到沖擊,價值觀念出現多元化現象。
手機文化對高職院校學生產生的影響,必然會給學生管工作帶來新的挑戰,如班級的學風建設、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學生的理想目標等,對此筆者將結合實際剖析手機文化下高職學生管理工作對策的創新。
(一)建設綠色班級手機文化。
加強班級手機文化的建設,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手機價值觀,抵制手機文化帶來的消極影響。一方面可以在班級內部形成正確使用手機的積極向上的氛圍,如開展新穎有吸引力的手機短信創作比賽,手機文學大賽、手機視屏創作、手機攝影大賽、手機文化講座等有意義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意識到手機文化的積極作用,具體地講就是讓學生知道手機除了游戲、通話等功能之外,還能發揮更大的價值,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另一方面,加強手機使用制度管理。班級內部可以提倡無手機課堂,分時間段使用手機等,班委領頭,同學之間相互監督,傳遞健康文明的使用手機理念。如一些高職院校正在進行“課堂手機入袋”活動的嘗試,這一舉措一方面避免了學生上課盲目看手機,轉移注意力的現象,可以提高學生的上課效率,另一方面是對課堂教學、教師勞動成果的尊重和重視,成效明顯。
(二)建立以高職院校學生為本,手機文化服務學生的理念。
高職學生的管理工作最終的落腳點是為廣大高職學生服務,怎樣發揮手機文化的積極影響,使得學生受益最大化是高職學生管理工作者的歸宿。高職學生的特殊性要求因材施教,關愛、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利用手機文化服務學生,如建立班級QQ群、班級微信、班級飛信等,把班級學生都加入到班級群中,合理、適當的建議、要求都可以表達,提供平等、自由、民主的輿論氛圍,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引導學生的主流價值觀念,師生關系融洽,使得學生管理工作網絡價值更是科學性、時效性、規范性,利用好高職學生管理工作的新載體,虛擬網絡群體,建立師生溝通的新橋梁,使得學生管理工作者更了解學生、貼近學生的生活,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學生。開設手機文化安全教育方面的講座,普及手機安全知識,防止學生上當受騙,如網絡購物陷阱、網絡詐騙、電信詐騙等,加強教育,提高安全意識。加強高職院校學生自律教育,引導學生合理、適當使用手機。
(三)以身作則,重視手機文化。
手機文化具有傳播能力強、影響范圍廣、內容豐富等特點,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其易于攜帶、體積小、功能全等優勢更為明顯,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吸引力極強,因此,高職院校學生管理者要趕在學生前面,對手機文化的利弊及其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影響有全面了解,制訂方案對策,在不影響學生日常溝通、文化娛樂生活的同時,發揮手機文化對于學生的積極有效的作用。在與學生溝通交流、課堂教學等場合,學生管理者的手機保持靜音狀態,手機QQ說說、微博發文、飛信留言等多發表健康積極向上的言論,引導學生的價值觀念,讓學生以師為榜樣,建立信息化管理,運用手機文化構建師生互動平臺,加深師生情感。學生管理工作者在班會、學生社團活動、學生會活動中,充分發揮手機文化的積極作用,可以通過手機視頻采訪制作、手機微信投票、手機現場連線采訪、手機微信搖號抽獎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校園活動的趣味性和豐富性。
(四)加強手機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弘揚主旋律,服務同學。
校園文化是指以校園為載體,以學校中的學生、教師、管理者為主體,以育人為主要導向所形成的一種社會群體文化,主要包含校園物質文化,校園精神文化,校園行為文化,校園制度文化。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主旋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手機文化的傳播要弘揚這條主旋律,倡導校園文化的多樣性。運用手機媒體加強對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正確引導,關注學生最新思想動態,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育人的氛圍。手機文化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相結合,發揮手機文化在校園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通過學生喜好的活動形式與活動方法,加強對學生的理念信念教育及三觀教育,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能力。
綜上所述,手機文化作為一種迎合社會需求而產生的新型文化現象,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的影響不容小視,這也對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必須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及手機文化的影響,制定出切合實際的方法策略,實現服務學生及學生利益最大化的宗旨,促進高職院校長足發展。
注釋:
①麥克盧漢,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商務印書館,2000,5.
②全國職業教育工作專項督導報告.http://www.edu.cn/ edu/zhi_ye/zhi_jiao_news/201509/t20150916_1316326.shtml,2015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