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嘉
(長江大學 離退處,湖北 荊州 434023)
試論老有所學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彭嘉
(長江大學 離退處,湖北 荊州 434023)
老年人從原來熟悉的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心理會產生不平衡或失落感,甚至會產生孤獨感。他們渴望參與社會的發展,希望能發揮自己的專長服務于社會,實現“老有所學”以期獲得心理平衡和滿足感。注重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作為老同志發揮作用的一種途徑,引導他們融洽家庭、融進社區、融入社會,充分釋放他們在促進家庭和諧、社會和諧與單位和諧等方面的正能量。
老有所學 構建和諧社會 作用
隨著生活、醫療水平的大幅提高,人均壽命也日益增長。中國在1999年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為了調整人口結構,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五中全會議決定: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中國人均壽命目前已經達76歲,70歲已不再是“古來稀”,80歲、90歲的老年人口也日益增加。如果以60歲為退休年齡退休計算,將有幾十年的時間享受退休生活。如何規劃自己的退休生活,成為人生最后階段的重要課題。
老年人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繼續的學習,精神空虛,則將不利于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目前,為老年人服務的公共機構和設施嚴重不足,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不夠健全,這都是影響老年老有所學的負面因素。進入老年,退出社會工作,許多老同志由于難以適應,心理上出現一些毛病,如空虛、寂寞、焦慮、憂傷、抑郁等,人稱“退休綜合征”。這些現象對絕大多數剛退休的老同志是一大困擾,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目前大部分老同志有穩定的離退休收入,并且在目前的條件下“老有所醫”也可以得到充分保障,“老有所養、老有所醫”不是困擾大多數離退休老人的問題。他們主要是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障礙,他們從原來熟悉的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心理會產生不平衡或失落感,甚至會產生孤獨感。他們渴望參與社會的發展,希望能發揮自己的專長服務于社會。許多老同志持有這種想法,他們不愿意被看做是社會和家庭的包袱,他們從心理上渴望參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老有所學”,以期獲得心理平衡和滿足感,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繼續作出應有貢獻并充分展示自己的價值,從而在精神上獲得滿足,非常有利于促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離退休干部離開工作崗位后,客觀上參加政治學習和接受思想教育的機會少了。隨著社會上思想價值觀念多元化和意識形態交鋒激烈化,極少數離退休干部受不良思想和市場經濟的沖擊較重,不遵守社會公德,不敬畏黨紀國法,政治定力衰退,甚至出現信仰危機。這部分離退休干部雖為極少數,但給社會帶來的負能量很大。一是老干部工作為黨的事業增添正能量是黨的事業發展的迫切需要。廣大離退休干部經歷了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考驗,有著不可替代的政治優勢、經驗優勢、智力優勢和威望優勢。當前,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十分艱巨,迫切需要把包括廣大老同志在內的全社會的正能量匯聚好、傳遞好。二是老干部工作為黨的事業增添正能量是老干部工作擔負的重要使命。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老干部工作必須始終堅持的基本原則。老干部工作服務大局,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引導老同志始終與黨同心同德,把他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發展、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三是老干部工作為黨的事業增添正能量是廣大離退休干部的自覺追求。廣大離退休干部經過黨的長期培養,對黨深懷感情,深知黨的興衰與自身命運緊密相連,時刻保持離崗不離黨、退休不退色的政治本色,自覺奉獻余熱、回報社會。組織引導他們把優勢和智慧發揮好,是老干部工作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
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西團討論時強調,政治生態要“山清水秀”。我認為政治生態要“山清水秀”,老干部隊伍的政治生態也要“山清水秀”。因此,必須在老干部思想政治建設上下工夫。如果老干部思想源頭出現問題,沒有正確的政治立場,凝聚發揮老干部正能量就是空談。因此,必須進一步強化對離退休干部的政治引導,確保這支隊伍的純潔性與先進性,為凝聚發揮老干部正能量正本清源。
要按照從嚴治黨的要求,堅持以理想信念和黨性教育為重點,毫不放松地抓好對老同志的思想政治引導。要把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作為底線要求,引導老同志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信謠、不傳謠,不發表不負責任、有損黨的形象的言論,不參加各種宗教和迷信活動。要有組織、有計劃、有重點地在老干部之間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他們講政治、顧大局,始終堅定理想信念,做到政治上永不退休,黨性上永不褪色。
爭取社會及地方政府的支持,為老有所學提供學習的場地。
1.依托老干部黨校、老年大學等陣地,讓老干部展示風采。
以老干部活動中心、老年大學等為陣地,不斷滿足老同志的精神文化需要。要把老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培訓主要內容之一,長期重視、長期堅持。發揮老同志的潛能和力量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服務,是老干部工作為黨的事業增添正能量的具體體現。應該堅持自覺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則,組織、引導和發揮好老同志的思想政治優勢,始終與黨中央同心同向、同心同德、高度一致,充分發揮他們在“政治堅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等方面的正能量。堅持授其所宜、適其所需,培育老同志高雅情趣,組織老同志積極參與書畫攝影、文藝創作、科學健身等活動,讓老同志在陶冶情操,追求幸福人生中充分彰顯“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等方面的正能量。搭建陣地活動平臺,引導老干部做時代老人的“引領人”。將老干部學習活動場所作為凝聚力量、傳遞正能量的主陣地,不斷創新學習活動方式,豐富學習活動內容,引導廣大離退休干部做時代老人的示范者、引領人。
2.加強離退休干部黨支部建設,學習優秀共產黨員先進事跡,教育凝聚老同志。
合理優化組織設置形式,擴大組織覆蓋面,把離退休黨員全部納入黨組織的教育管理中,深入扎實開展 “創先爭優、老有所為”活動,有力推進離退休干部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真正把離退休干部黨支部建設成為服務老同志學習的主陣地、凝聚老同志思想的精神家園。樹立學習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是旗幟,代表著方向;榜樣是資源,凝聚著力量。并善于運用一般和個別相結合的方法,突破一點,取得經驗,然后利用這種經驗指導全盤。我黨仍然重視發揮先進典型的作用,樹立了孔繁森、楊善洲等人民公仆的典型,同腐敗現象做斗爭。實踐證明,正面典型和榜樣正是實現“中國夢”需要的正能量。典型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力量。學習具體的、正面的、先進的典型,往往比接受抽象的原則方法要方便得多,身邊的典型更會使人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這樣由一到十、由點到面,相互感染、競相仿效,最終的結果自然是典型的普及化。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為總書記重訪蘭考號召全黨大力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引導全黨切實有效地搞好教育實踐活動。中央召開全國離退休干部“雙先”表彰會,樹立了先進典型,我們老同志要切實開展向先進典型的學習活動,以他們為榜樣,增強自身正能量。廣大老同志“休為”結合、適宜適度,體現了晚年生活的尊嚴、快樂和質量堅持向正面典型和榜樣學習,做到行為規范,文明向上。
3.依托老年大學等學習活動陣地,豐富老同志精神文化生活。
開展示范性創建達標活動,擴大老干部學習活動場所規模,改善學習活動條件,增強學習活動功能,為老同志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創造良好條件。在離退休干部中開展科學文明、健康向上的文體娛樂活動,最大限度地團結凝聚老同志,使老同志生活充實,消除政治上的疑慮感,思想上的悲觀感,精神上的空虛感,生活上的失落感,培養樂觀向上的精神,保持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中堅力量。老年大學可以成為老干部晚年“學、樂、為”的重要陣地,每年圍繞中心工作,編排黨風廉政等文藝節目,組織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各類實踐活動,成為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的主力和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骨干力量。其中老年大學的書畫班師生和老年大學藝術團,可以深入各鎮街和老年公寓,開展送春聯、送文藝下鄉活動。老干部活動中心、老年大學可以通過開展唱紅歌、書畫展等一系列大型慶祝活動,展示老同志熱愛生活的良好精神風貌。老干部在開展文體娛樂活動中,豐富了城鄉的群眾文化生活,有力地促進了老年精神文化生活的健康發展,有效維護了老干部隊伍的和諧穩定。
4.拓展社區空間,助力老干部發揮作用。
利用社區這一大平臺,注重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作為老同志發揮作用的一種途徑,引導他們融洽家庭、融進社區、融入社會,充分釋放他們在促進家庭和諧、社會和諧、單位和諧等方面的正能量。拓展老干部的工作空間,深化社會服務管理,將社區作為老干部大有所為的新陣地,引導老干部主動融入社區、服務社區、奉獻社區,發揮引領示范帶動作用。通過采取老同志社區志愿服務形式,聘請老干部擔任“樓棟門棟長”、“安全保衛員”、“環境治理員”、“矛盾調解員”等,積極參與社區環境整治、治安聯防、糾紛調解、鄰里互助、結對幫扶、技術咨詢、社情民意反映、黨風廉政監督等工作,在引領弘揚社會新風尚、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暢通渠道是老干部作用發揮的潤滑劑。一是分層管理,上下聯動。發揮社區和所在部門單位老干部工作領導小組在整體發揮老干部作用方面的作用,對老干部人才資源實行統一協調管理,確保老干部作用發揮工作有機構負責,有人員服務,有制度落實,從組織上為老干部作用發揮提供應有保障。二是建庫聯網,信息互動。以服務經濟建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建立老干部人才信息庫,對老干部的身體狀況、工作情況、專業特長、家庭情況詳細登記,根據年齡、精力、專長、志趣等進行分類,定期對信息庫進行更新,為發揮老干部的作用提供依據。依托現有人才中心、人才交流市場等平臺,建立老干部人才開發信息網,實現網上推介與線下管理有機結合,為老干部與用人單位間的信息互動、雙向選擇提供有效的平臺載體。通過老有所學,做到老有所為,促進社會和諧,為社會和諧作貢獻,老年人群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1]鄧建立.論“老有所教”和“老有所學”的重大意義[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4(5):94-96.
[2]謝金增.淺談老有所教與老有所學[J].科技與企業,2011(4):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