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王倩楠
摘? 要:2015年以來,數家傳統媒體紛紛調整或撤銷了其深度報道部,從而使深度報道再次被推上了風口。深度報道一度被視為傳統媒體的救命稻草,此次對深度報道部的動作,被認為是傳統媒體自斷命脈的做法。其實不然,對深度報道部的調整,實則意味著傳統深度報道的終結,新型深度報道的開啟。在這樣一個大數據時代,新型深度報道要適應新的媒體形式,必然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而作為深度報道中曾大放異彩的調查性報道,在大數據時代又會發生什么樣的變革,將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關鍵詞:大數據;調查報道;新聞生產;機制變革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1-0016-03
大數據時代創造了一個歷史性機遇,它第一次毫無偏見地為我們提供數量巨大的各種人事的詳細記錄,數據資源十分龐大,這使得數據資源不僅僅是新聞報道的重要元素,還是變革新聞生產方式的重要力量[1]。數據新聞即是傳統新聞報道在大數據時代轉型升級的產物。數據新聞的本質是數據分析,挖掘數據背后的意義,刻畫出“事件的輪廓”,揭示隱藏在數據背后的真相。這與調查報道的內涵不謀而合,因此數據調查報道成為數據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數據時代深刻影響的一種新聞類型。因此,本文試圖以調查新聞為研究對象,結合國內外實踐探索,分析其在大數據時代生產模式及理念的變化。
一、大數據與調查報道
(一)大數據的含義
“大數據”主要被人們用來描述和定義信息爆炸時代產生的海量數據,并命名與之相關的技術發展與創新。所謂大數據不僅意味著數據的海量,還意味著數據的多維,即多角度、多層次的信息交叉復現。目前比較公認的大數據特點為四個“V”:Volume(數據量大),Variety(數據類型多樣),Velocity(處理速度快),Value(價值密度低)。大數據不僅意味著數據的“大”而“全”,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大數據思維意味著樣本即總體,不執迷于追求精確性,注意力從因果關系轉移到相關關系。
(二)調查報道的內涵
調查性報道扮演著輿論監督的角色,是一種調查、分析、揭露社會各種丑惡現象和被掩蓋的損害公眾利益行為的報道。甘惜分教授主編的《新聞學大辭典》中將調查性報道定義為一種較為系統地以揭露為主旨的報道形式。從調查報道的各種定義中,可以看出調查報道包含以下幾個要素:調查的獨立性;以揭露為主旨;維護公眾利益。
調查報道是傳統媒體最具優勢的拳頭產品,也是反映社會良知的一面鏡子。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傳統媒體遭遇危機,處于新聞業金字塔尖的調查性報道也勢頭衰微。《美國新聞學評論》刊載的《式微的調查性報道》一文中提到,美國調查報道采編人員逐年下降,甚至每年連提交普利策新聞獎的調查報道作品都成下降趨勢,整個調查性報道可謂呈現一片衰敗之氣。在中國情況亦不容樂觀。以深度報道見長的一些傳統媒體紛紛調整或撤銷了其深度報道部。2015年3月,《南方都市報》改版,取消深度周刊,恢復深度報道版;1月,《中國青年報》撤銷了其“特別報道部”;6月,《京華時報》也撤銷了其深度報道部。今天已然是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時代“一切皆可量化”,為我們提供了海量可分析資源,帶來了更先進的數據抓取工具和分析研究方法,傳統的調查報道能否在大數據時代借力發展,實現重構與變革,本文將做以下探討。
數據新聞即是傳統新聞報道在大數據時代的轉型升級,現在無論是西方媒體還是國內媒體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數據新聞的實踐。全球編輯網更是在2012年設立了國際數據新聞獎,至今已頒發了四屆,獎項主要包括“數據驅動的調查性報道”、“數據驅動的應用”和“數據敘事”等類別,每年頒發的數據新聞獎項在業界非常有分量。從獎項設置中可以窺探到數據調查報道是數據新聞的重要類別,也是其未來重要發展方向。那么數據調查新聞與傳統的調查新聞有哪些區別,大數據時代調查新聞的生產機制的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革與重構下文將予以分析。
二、數據調查報道的特點
(一)數據是核心資源
數據調查報道是由數據驅動成型的,數據是整篇報道的核心資源,居于主導地位,這也是數據調查報道與傳統調查報道的最大區別。數據新聞是以數據為中心,這里的數據既包括傳統理解的結構化數據,還包括大數據抓取的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人們的社交信息、行為信息、地理位置信息、情感偏好信息等各種維度的信息都可以實時處理,通過各個維度數據的分析,來深入事實內部。
數據調查報道從數據分析中獲得線索,依照數據邏輯深入調查,構建邏輯鏈條,密切圍繞數據來組織報道,數據貫穿于整個新聞生產中。如英國《衛報》的經典作品“解讀騷亂”,收集、統計、分析了 260 萬條 Twitter 數據,收集與新聞議題相關的所有文本信息,根據言論的內容對文本信息進行編碼分類,運用大數據技術解讀,將不同數據間的相關關系予以可視化的呈現,從而解讀造成倫敦騷亂的真實原因。
(二)開放性
所謂開放性是指數據調查報道生產過程以及信息使用“入口”的開放。傳統的新聞生產是組織化的產物,生產過程是相對封閉的,而數據調查報道的生產流程向公眾開放,甚至公眾可以參與其中。開放性還包括提供開源數據,為公眾提供信息使用的“入口”。英國《衛報》一直秉持著開放新聞的理念。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衛報》選擇了最徹底、最開放的路徑——向用戶開放評論、數據及應用工具;吸引用戶參與,和專業記者一道對新聞事件作出更全面和深入的詮釋[2]。
除此之外,新聞生產也走向了外部化、開放性之路。眾包這一新聞生產方式,正是開放式理念的嘗試:主動開放新聞生產環節,探索與普通網民進行協作性新聞生產。眾包式的新聞報道是一種專業人士和非專業人士的合作生產,受眾不僅僅是新聞報道內容的信息源,也成為了新聞報道制作的一部分?!缎l報》英國議員的消費情況調查就是采用眾包模式運行的,項目開發者首先將收集的英國政府議員四年以來的消費花據壓縮成約45萬份文件通過網絡發布出來,并設計了一個讀者可以方便參與的軟件,每人可以領取數據,進行數據的審查,正是大眾參與數據的清洗,最終作品才得以呈現。
(三)更加注重服務性
過去我們認為調查報道是以揭示事實真相為目的,大數據時代的調查報道已不局限于向公眾曝光事實真相,而是更注重其服務性,向受眾提供一種信息服務產品?!吨ゼ痈缯搲瘓蟆返摹胺缸镄侣劇毙侣劮諔卯a品即是建立在對犯罪數據統計分析的調查報道基礎上的。它將芝加哥地區的犯罪記錄數據加以整合和分析,只要讀者輸入所在社區或者是街道的名稱,就可以一目了然看到這里的安全情況統計,既有最近一周的情況,也有近一年的,甚至更為久遠的數據[3]。除了可以查找犯罪數據和行為,這則作品還配有詳盡的“調查故事”。這樣一個作品已經不單單是數據驅動的調查報道了,而是服務公眾的信息產品,通過該產品公眾可以自主的了解社區、了解犯罪數據或行為后深層次的原因,可以進行生活區域的選擇。這些建立在調查報道基礎上的新聞應用產品,也代表了大數據時代調查報道的一種走向。在未來,新媒體將是公眾獲得新聞信息的主要渠道,考慮到未來的新聞調查模式,它必然是新技術與公眾利益的結合。
三、大數據對調查報道生產機制的變革
在“一切皆可量化”的大數據時代,文本、地理位置、行為、情感、關系等皆可量化,這為我們帶來了豐富的信息資源,提供了觀察世界不同的視角,也為新聞生產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數據調查報道是傳統調查報道在大數據時代的產物,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數據調查報道有其獨有的特點,其生產機制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新聞信息采集方式:從調查采訪到數據分析的轉變
新聞信息采集工作是新聞生產活動第一步,包括發現新聞和采集新聞信息兩部分。
傳統調查報道新聞線索主要依據新聞生產者的線人、民意、輿論以及現在社交媒體上的爆料等。大數據克服傳統新聞生產弱點的同時,給新聞生產中的新聞線索來源提供了新的途徑,通過對大量多維數據的分析中,尋找蛛絲馬跡。
在獲取了信息源的基礎上,傳統新聞生產多是記者通過調查采訪方式去搜集第一手資料,獲取新聞信息。而大數據時代的調查報道將更多依托大數據技術收集、統計、分析與事件相關的各種數據,發現疑點或規律,從而揭示事實的真相。比如過去調查報道一個人,可以主要通過采訪這個人周圍的人來獲取信息,現在大數據技術可以抓取各個維度的數據,我們可能通過社交網站,抓取微博的數據、微信的數據、QQ空間中的數據等,再結合大量的人物關系,把人和文本打通。
毋庸質疑,數據分析在大數據時代新聞信息的獲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也不能因此否認調查采訪的作用。可能過去的新聞信息95%都是建議在調查采訪的基礎上,而大數據時代可能70%是依靠相關數據的整理、分析,剩余的30%還是要依靠調查采訪,數據分析和調查采訪的結合,理性思維和人文關懷的兼具,才能讓大數據時代的調查報道煥發活力。衛報“解讀騷亂”報道中,除了整理分析了Twitter上關于騷亂的260多萬條信息,還進行了多個深度訪談和問卷調查,聽取各方聲音,力圖還原事件的細節。
(二)新聞生產方式:從“記者-編輯”的線性操作模式到“團隊協作模式”的轉變
傳統調查性報道往往從公共利益出發,依照媒介定位和編輯方針選定題材,由記者進行長時間的獨立跟蹤調查獲取信息,接著記者對信息進行處理撰寫新聞報道,完成的調查報道交由編輯審核修改,最終定稿刊發。其中記者是整個調查報道的主導者,編輯是把關人,這是一種“記者-編輯”的固化的線性操作模式。
大數據時代新聞生產方式變成了“團隊協作模式”。數據調查報道的制作基本都是以團隊合作的模式來進行,像《衛報》《紐約時報》、ProPublica、BBC等都有自己的數據新聞團隊專門進行數據新聞的制作。在數據新聞團隊中一般既有負責處理文字的編輯記者,也有負責分析、挖掘數據的工程師,還有擅長數據可視化的工作人員。在進行新聞操作時多頭并進,數據研究員進行數據的收集、挖掘分析,編輯記者負責調查采訪搜集一手資料,綜合數據分析和采訪進行文字稿的撰寫,數據可視化人員依照數據邏輯,進行可視化的呈現,團隊人員各司其職,協同進行新聞報道?!缎l報》的“解讀騷亂”調查報道中,記者和招募的調查小組首先對參與騷亂的人進行了深度訪談和問卷調查、后續階段對警察、司法人員等進行了采訪;數據研究者首先將采訪文本進行編碼分析,為理解騷亂提供多個細節線索,之后針對廣泛討論的社交媒體騷亂產生的原因,收集了Twitter與騷亂相關的257萬條信息,然后進行編碼分析。最后互動小組將數據分析得出的謠言形成傳播機制,通過熱力圖和交互時間軸進行可視化展現,通過交互圖可以清晰看到,騷亂與社交媒體使用的活躍度沒有直接的相關關系,在辟謠期間反而是推特使用的最高峰期。
(三)新聞內容建構:從微觀視角向中宏觀視角的轉變
傳統的調查報道更多是針對某一個人物、事件的微觀調查,主要通過典型案例由點及面的把握全局,針對中宏觀的調查研究有心有余力不足之感。陳力丹教授認為,不同于傳統新聞報道的簡單數字應用,大數據新聞報道展示了一種從宏觀與中觀的層面對于社會某一方面的動向、趨勢的動態把握。大數據不是一兩個數據而是全部數據的抓取分析,是多個維度的信息交叉復現,因此大數據時代的調查報道中宏觀層面的把控更勝一籌。例如,《衛報》關于伊拉克戰爭日志的數據調查報道,通過一幅數據地圖形式展現,可謂從宏觀到微觀對戰爭情況進行了全面的展現。該調查報道數據多達39.1萬條,其中每一組數據代表了一次軍事事件,通過整個地圖可以從全面把握了解戰爭的整體情況和發展態勢。而每組數據又包括了消息來源、傷亡人數、時間、主戰場等信息,點擊進去即可了解每次事件的微觀信息。
(四)新聞呈現方式:從單一的封閉話語形態到融合模式的開放形態轉變
傳統調查報道通常以靜態的圖文方式呈現,新聞話語形態是封閉性,受眾只能根據有限的文字、圖片進行解碼。數據可視化是數據新聞的一大特色,大數據時代的調查報道多以交互式的信息圖表的形式予以呈現,是一種開放形態。在交互式的信息圖表中呈現了復雜的數據關系,整合了多種資源,是一種開放性的結構,受眾可以依據數據調查邏輯,解讀不同的意義。英國《衛報》的《英國騷亂:一個交互時間軸》(UK riot: an interactive timeline)[4](如右圖所示),這篇報道將英國騷亂期間的各種事件整合,以交互時間軸的方式展示。拖動下方的時間滑動條,可以動態地了解騷亂發生時不同時間段的主要事件,主界面顯示不同顏色的圓形小標表示當天發生的不同事件類型:政府發表的言論、騷亂分子被逮捕情況以及騷亂分子打碰搶的地區情況……[5]。這篇新聞報道的信息展示方式突破了傳統新聞報道封閉的線性敘述,基于時間順序整合了各種事件,作品信息量增大,但采用了非線性結構,讀者可以有廣闊的自定義解碼空間。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數據調查報道的呈現形式已不局限于交互式信息圖表,而是向著融合形式進行發展。所謂融合形式并非文本、照片、視頻段落、音響、圖表和互動性的合并堆砌,而是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形式的優勢,使其之間產生“化學反應”,以非線性結構呈現在網站上,各種媒介的內容相互補充而不重復,力圖呈現新聞過程而非只是新聞結果的報道形式。榮獲2013年普利策新聞獎的作品《雪崩》(SnowFall),是融合新聞報道的典型代表。《雪崩》報道了16位滑雪者在美國卡斯卡德山遭遇雪崩慘劇的故事。整篇報道中有融合數據事實,描寫滑雪者在生死邊緣掙扎的文字報道、有模擬雪崩現場的交互式動畫、有人物釆訪的視音頻,利用多種媒體構筑了復合型信息流,真正將新媒體元素與文字相互融合、相互嵌套。
四、結 語
專事調查報道的 ProPublica 新聞網站已經兩次獲得普利策獎,其在探索新的報道模式上取得了較大進展,也說明大數據時代調查報道仍大有可為。大數據為我們提供了海量資源、先進的大數據技術和大數據思維,帶來了傳統調查報道生產機制的深刻變革。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數據調查報道并非對傳統調查報道的完全顛覆,而是其轉型升級,是在現有的新聞采集、生產方式中融入大數據技術、方法,通過對海量多維數據的分析挖掘而實現的變革。
現在國內很多媒體也在進行著數據新聞實踐,如搜狐的《數字之道》、網易的《數讀》、騰訊的《新聞百科》等,但還都只是對數據的簡單解讀和呈現,真正的數據驅動調查報道實踐還較少。如何從數據中尋找新聞線索、挖掘社會問題、解讀社會現象,數據驅動的調查報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是未來我們不斷探尋的方向。
參考文獻:
[責任編輯: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