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涵
摘 ?要: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女性意識到在社會性別的束縛下自身社會地位的不平等。本文以女性主義的理論為基礎,從傳播學的維度出發對當今社會媒介對女性形象的誤讀進行批判,剖析了新環境中女性媒介形象傳播的困境,包括媒體結構:父權話語環境中女性話語權的缺失、傳播內容: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受眾:集體無意識。針對上述問題進而從大眾媒介導向的轉變、女性自我社會地位的謀求、新媒體與另類媒介的利用等三個方面探討了在新環境下提升女性社會地位的方式。
關鍵詞:女性主義;媒介環境;刻板印象
中圖分類號:G20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1-0072-03
一、研究背景
20世紀70年代,西方女性主義已遠遠超出原本女性主義所指涉的政治運動范疇,進入到對構成社會整體環境不平等因素的女性主義批判時期。21世紀以來,學術界以及女性群體自身都對社會性別平等議題給予了更多關注。2001年美國方言學會舉行了“世紀之字”評選活動,令人驚訝的是“她”最終以絕對優勢戰勝了“科學”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一個字。然而在12世紀之前“她”還沒有被收錄進英文字典。麥奎爾主張大眾傳播是“社會關系的中介”,媒介機構從事知識的生產、復制及發行,并扮演外在客觀真實及個人親身經驗的中介角色[1]。但媒介的商業化傾向必然使其迎合多數受眾的要求或是喜好,因而當媒介長時間灌輸某種觀念并對受眾造成一定的刻板印象進而成功地引導受眾認可并接受媒介所提供的內容時,媒介就很難做出較大改變了。
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女性意識到在社會性別的束縛下自身社會地位的不平等。但“由于大眾媒介掌握在男性所有者和生產者手中,所以他們將根據父權制社會的利益而運作。[2]”“父權制”的媒體結構導致媒體在女性形象呈現中“女性意識”缺失或被誤讀。雖然媒介一再強調性別平等,但當今媒介傳播人員編制、傳播內容唯利益化、受眾對此議題麻木等現況決定了新環境下女性社會平等地位的謀求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新環境中女性媒介形象傳播困境的探究
(一)媒體結構:父權話語環境中女性話語權的缺失
男權觀念作為我們社會的主流觀念,與成為主流文化的大眾文化相結合,將女性逐出主流話語系統,真正的女性話語難以在傳媒中擁有棲身之地[3]。從話語權的角度出發,女性媒介話語缺失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1.傳統男權文化規范難以突破?!皨D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禮記·效特性》)。自古以來,女性便被納入父系社會中,男尊女卑的觀念根植于中國社會文化之中,男性話語權被默許為社會共同價值取向,大眾傳媒更以其復雜和隱蔽的方式鞏固著本已十分堅固的男權觀念和男權文化規范[3]。媒介自產生以來就擔任塑造社會共識的責任,因此也就成為社會主流權利控制意識形態的主要手段之一。把父權制與消費社會的拜金主義再生產,通過文字、圖像、聲音等載體傳輸給受眾,男權話語體系得以在新環境下再塑造,繼續控制社會輿論導向,而女性則成為沉默失語的缺席者;2.以男性為主的“把關人”。男性把關人通過引導媒介內容的走向,進而向大眾灌輸性別等級理念和扭曲婦女形象的價值標準。福柯有言:“話語即是權力”,在男權文化影響之下,男性掌握著絕對優勢的話語權,即掌握了對媒介信息的“把關”權。在男性占據了媒體從業者及媒體高層的絕大多數比重的情況下,定使女性缺少媒介接近權,女性“把關人”地位的丟失,成為女性主義在大眾媒介中傳播的阻礙;3.女性新聞工作者處于弱勢地位。誠然,近年來大眾媒介中的女性傳播者日漸增多已成為不可忽視的事實。但僅僅認為擁有女性傳播者就能夠自然提升整個傳媒業的性別意識水平,卻是非常片面和武斷的看法。當女性傳播者多被派往“軟新聞”部門從事相關工作,當作為把關人標識的決策權和控制權仍牢牢掌控在男性手中時,她們的“玻璃天花板”境遇只能一再上演。
(二)傳播內容: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最早由沃特爾·李普曼提出。他指出:“所有影響中最微妙和最有普遍意義的是創造和保持固定的成見的儲存物。在我們觀察世界以前,已有人告訴我們世界是什么樣的了。[4]”因此,在男權中心體制的媒介中,作為“把關人”的男性媒體人,必然會以其價值觀念及審美取向對議程進行設置,進而影響公眾對女性形象的判斷,形成刻板印象。因此,由男性把關者塑造的刻板印象中,就很難看到女性真實的面目,看到的只是被男性命名、規定、解釋的女性,即女性被物化、異化為男性把玩的對象。因此,媒介塑造女性刻板印象的力量是驚人的。受眾身處其所營造的擬態環境中,在媒介的引導下,形成和強化刻板印象。若大眾媒介繼續強化男權意識,壓制女性主義觀念,女性形象在媒介中將面臨更大的傳播困境。
(三)受眾:集體無意識
受眾作為傳播內容的接收方,其態度與行為直接影響傳播效果的強弱。受眾對于媒介極力營造的男權文化的集體無意識,是女性主義在大眾媒介中傳播受阻的另一原因?;谝陨险撌觯浑y看出媒介在信息社會中的主導地位。媒介對女性形象歪曲化以及色情化的塑造,使得媒介接觸頻繁的受眾,視女性為家庭主婦、弱勢群體、色情化的象征。受眾之所以無意識,是因為媒介培養出了社會成員的“共識”,受眾成了大眾媒介這只巨大的培養皿中的培養物,即便有受眾嗅出媒介中男權主義的味道,在“沉默的螺旋”機制下,也很難發聲。
此外,大多數女性在男權話語的樊籬中生存而很少意識到它的存在。這種幾千年形成的集體無意識麻痹了女性的社會性別意識,鈍化了女性的生命感覺[3]。有調查顯示,仍有37%的女性在不同程度上認同“女性為了家庭犧牲是應該的”的說法,這體現了女性性別意識的淡薄和對男權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妥協。
三、新環境下如何提升女性社會地位
(一)大眾媒介導向的轉變
大眾媒介作為擁有先進傳播技術和產業化手段的專業化媒介組織,已成為普通受眾獲取外部信息的必備工具,大眾媒介關于女性的輿論導向,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受眾對于女性的觀點和看法。
1.中心化:把關的新思考
大眾媒介只是起著父權制意識形態傳送帶的作用,女性受眾僅僅成了一群充滿虛假自覺的被動消費者[5]。為此,實現女性群體從邊緣化向中心化的社會結構轉型是當務之急。因此,基于把關人及其自身立場的重新定位,是女性群體擺脫邊緣化實現中心化的關鍵所在。首先,在把關人的選擇方面,大眾媒介應放開準入門檻,允許更多的女性充當把關人的角色,實現把關人中的性別角色平衡;其次,把關人自身立場的重新定位。男性把關人應當超越其性別限制,基于公正、客觀、兩性平等的角度,嘗試著以女性主義視角重新審視這個社會。
2.她者化:女性標桿的樹立
“她”(She),指女性,也就是波伏瓦所指的“第二性”。“她者化”,即女性的視角,顧名思義就是以她的角度、她的視線、她的觀點對事件或新聞進行表述,以“女性視點”為要旨。而大眾媒介通?;谀行砸暯?,為女性設定一系列的評判標準,更多賦予其外貌、身材等肉欲感官方面的關注,忽視其內在的品質特征。某調查顯示,72%的男性與女性都認為大眾媒介對女性的報道中更突出其外貌。由此可見,大眾媒介關于女性的報道出現了屬性凸顯的偏差。為此,凸顯女性的美德與品質,樹立女性標桿是打破刻板成見,提高其社會地位的關鍵。大眾媒介應嘗試從女性視覺出發,將更多的目光聚焦于為社會做出貢獻、內涵知性的女性,凸顯其在社會各領域做出的杰出表率,真正從“她”的角度闡釋當代女性,為女性群體樹立正面形象,改變普通受眾對女性的膚淺認知,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
3.監測化:媒介力量的制衡
孟德斯鳩指出:“絕對的權力只能導致絕對的腐敗?!比绻f上文涉及的“中心化”與“她者化”更多是基于大眾媒介自身的轉型出發,那么下文論述的“監測化”則是基于外部因素對大眾媒介的制約。中國本土性別與傳媒網絡NGO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的建設與發展,作為新聞的性別監測基站,是制約大眾媒介對于女性扭曲報道的重要力量,彰顯了社會對于女性群體的關注以及對于大眾媒介一定程度上的制約?;诒O測化的民間力量的匯集,使得原本被大眾媒介扭曲化、污名化的議題,在性別監測的體系下得到了系統的梳理與研討,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受眾對于女性的片面認知。
(二)女性自我社會地位的謀求
如果說上文涉及的大眾媒介導向的轉變是基于整個社會輿論導向的轉變而形成的有利于女性群體的外在客觀環境的話,下文即將重點闡釋的女性自我社會地位的認同則是基于主觀方面的能動性訴求。
1.女性視角:自我意識的覺醒
法國的西蒙·波芙娃的性別理論認為,一方面,婦女所擁有的身體和心理是被建構出來的,另一方面,婦女所面臨的社會和文化也是被建構出來的,這兩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共同強化了婦女的從屬地位[6]。以男權主義為中心的當今社會大框架,從結構上便決定了其加諸女性群體上的男性價值觀與男性思維,進而忽略了女性群體的內在想法與社會境況。男性主義基于其控制的大眾媒介,通過男性視角下擬態環境的構建,即帶有男性價值觀的社會評議,潛移默化地影響女性對其自身的認知。因此,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首先應表現為女性視角的重現。
2.女性化解碼:編碼意義的反思
倘若受眾能直接質疑文本傳播的信息,能對媒體文本設置的編碼方式進行霍爾意義上的反思性、抵抗性解讀,將大力推進女性媒介發展的歷史進程[7]。女性視角的重現與女性意識的覺醒還只是停留在認知水平上的改變,而女性化的解碼則是基于霍爾編碼、解碼理論在理解層面這一更深層次的革新。這里闡釋的女性化解碼,是基于編碼意義的反思,即挖掘出編碼者編碼的背后意圖,再進而進行女性主義的文本解讀。這是擺脫男權主義者借助編碼將男性價值觀灌輸給女性群體進而誤導女性群體的關鍵。
(三)新媒體與另類媒介的利用
在當今社會中,男權主義者就是利用其控制下的大眾媒介,引導社會的整體輿論導向。女性群體也應當利用媒介發表自己的呼聲,進而對抗、動搖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結構。
1.網絡新媒體的運用:以微博為例
《第二媒介時代》的作者馬克·波斯特(Mark Poster)以“雙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來定義網絡媒體[8]。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大眾媒介單向度、低反饋的不足,代之以雙向度、強互動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大眾媒介的壟斷與霸權。
(1)話語權的回歸
網絡新媒體,例如微博的出現,基于其自身低準入門檻、強開放性的特點,成為女性群體重新奪回其自身話語權的根據地。微博世界中,任何群體包括原先處于被動地位的受眾都可以自由發表自身對于社會現狀的觀點,而以男性為主導的把關人的制約作用則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由此微博成為了言論相對自由的集散地?;谖⒉┧峁┑南鄬捤勺杂傻慕涣髑榫常匀后w得以相對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想法與觀點,并通過與相關女權主義群體的粉絲互動,實現一定程度上對于話語權的掌握,從而提高其自身對于女性主義的認知,進而投身于對女性社會地位謀求的實際行動中去。
(2)公共領域的涉足
哈貝馬斯指出:“公共領域”強調其公開性,對于每個人都是公開的。而事實上,正如女權主義批判中“領域劃分”概念所指出的:可以把人類活動的領域劃分為兩個:一個是男人活動的公共領域;一個是女人活動的私人領域[9]?;诋斀褚阅行詾橹行牡纳鐣Y構,女性群體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制在私人領域,而進入公共領域則是獲得群體認同,提高社會地位的關鍵。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女性群體在一定程度上擁有了話語權,為此,下一步便是進入到公共領域之中進行話語權的再爭奪。新媒體融合了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使女性可以更多地參與到公共領域[10]?;谖⒉┲袩嶙h的社會公共事務,女性群體應當利用好微博所提供的進入公共領域的機會,敢于發表自己的想法與觀點,從發言的數量上與質量上對公共領域內男性群體的話語權構成挑戰,進而獲得屬于女性自身的話語權。
2.另類媒介的抗爭
另類媒體/反主流媒體/替代性媒介,英文都以Alternative Media統稱,具有先鋒政治的性質,以彌合主流媒體所遺留的鴻溝為己任,創辦者往往是那些被主流媒體拒之門外的弱勢社會團體。另類媒介能夠“為失語者發出聲音”,也就是說,它給那些發現自己在主流媒介中失去話語權的人以進入媒介的機會[1]。相比較于大眾媒介的“大眾化”傳播模式,另類媒介則更傾向于以“小眾化”的傳播方式對大眾媒介進行一個抗衡與彌補。
女性群體在以男性為中心的當下社會結構中,處于邊緣化的弱勢地位。另類媒介的初衷,即為失語者發出聲音,符合女性群體的媒介利益訴求。作為處于弱勢地位的女性群體,可以基于精英化志愿者式運作的模式,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調整與變革,創辦真正由女性控制的、以女性為主體的、基于女性視角的、凸顯女性價值、為女性發聲的、完全歸屬于女性群體的另類媒介,通過擴大其影響力,進而提高女性群體的女權主義意識,促進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
四、結 語
媒介與社會性別研究以一種批判的姿態解構社會中由于性別差異而導致的不平等現象,并且從媒介自身出發著力改變長期以來媒介向受眾灌輸的刻板印象。它不同于主流傳播研究的功利主義的政治導向和探求如何擴大市場的消費主義導向。
也可借用哈貝馬斯倡導的變扭曲傳播為理想溝通情境來替代法蘭克福學派對“文化產業” 的悲觀絕望,而從哈氏的理想溝通情境展望人類具有追求自主、真實的理性,一種開放的沒有壓力的公共論壇場域中辯論、質疑問題,到理想溝通的過程,而克服社會生活中的壓迫,弱勢群體尋找抗爭與免受歧視、壓制的對策[1]。然而傳統傳播媒介中的女性性別角色設定都有類型化的特點。在現代消費社會中,傳播媒介,不僅僅是大眾傳媒,出于商業的目的迎合大眾需求從而使女性形象被賦予了某種符號意義。隨著社會交往的加深,社會組織成分可以通過四個基本概念來理解:規范、角色、等級和制約[11]。媒介通過把關人進行選擇性的陳述和對某些主題的突出強調進而反映社會規范、角色、等級和制約,其中包括對于社會性別的理解以及對不同性別的社會人的制約。
今天,受眾仍然可以在各種媒介上看到對女性消費、肉體等扭曲化的報道。女性作為兩種社會性別中的另一種仍舊沒有得到應有的社會地位。女性的人生是社會、家庭、個人的三維立體人生[12]。女性不應該被社會或者說被媒介構建成為次級的對立性別的附屬品。因此,在當今消費為主導的社會背景下,立足于新媒介環境領域研究新環境下女性主義媒介批判是至關重要的。
參考文獻:
[1] 曹晉.批判的視野:媒介與社會性別研究評述[J].新聞大學,2005.
[2] (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納蒂著.通俗文化理論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3] 姜紅.大眾傳媒與社會性別[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0(3).
[4] (美)沃爾特·李普曼.輿論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5] (英)多米尼克·斯特林納提.女權主義與大眾文化[M].陸揚,王毅選編.視點:大眾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6] (澳)馬爾科姆·沃特斯.現代社會學理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7] 李琦.傳媒與性別——女性媒介的傳播社會學闡釋[M].湖南: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8] 杜駿飛.網絡傳播概論[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9] 王蕾.女性主義視角下的網絡媒介傳播——以網絡女紅人為例論女性表達[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2).
[10] 宋素紅,楊曦.新媒介環境中的女性話語權[J].中華女子學報,2010 (5).
[11] 陳龍.媒介批評論[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5.
[12] 蔡幗芬.鏡像與她者:加拿大媒介與女性[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