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乾任

或許是因為相關部門的補助項目,也或許是愛書店的朋友受夠了網絡書店與連鎖書店的經營模式,亦有可能是返鄉青年發現臺灣有許多地方應該有書店但卻沒有,總之,最近兩三年,獨立書店如雨后春筍般在臺灣各處崛起,且多不是在大都市區,而是坐落于鄉村或地方城市,形成一幅動人的閱讀風景。
不過,理想再美好,都不能無視于現實的殘酷。既然開門做生意,即便銷售的是文化與閱讀,就得有營業收入,縱然不求賺大錢,但至少也該做到收支平衡,或者在可承受范圍內的虧損,否則理想也難以貫徹,淪為曇花一現事小,影響后進投入事大。
實際上,除了財力雄厚賠得起的少數幾家獨立書店之外,大多數獨立書店都采取復合式經營。除了賣書,也銷售當地特產,也出租空間,舉辦藝文活動。
不僅如此,有鑒于網絡書店的便利與連鎖通路的折扣夾殺,獨立書店也終于組成了一個聯盟,從一開始的分享各自的經營經驗,合作推廣宣傳,再到更實際的共同采購,壓低進貨成本,以協力網絡的結盟串聯模式,降低營運成本。
筆者是非常看好獨立書店的發展,只不過獨立書店作為一個賣場,銷售的可能不再只是單純意義的書籍,而是解決人們閱讀需求的方法。書店銷售的是書籍,必須能夠協助解決讀者的問題,不只是賣書,而是銷售一套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與閱讀體驗。透過提供有別于其他書店的一套需求解決辦法,集聚一群忠實的客戶,支撐書店營運的基礎消費。
想想誠品,從過去的獨立書店開始,不斷重視深耕美學生活風格的讀者群,日后壯大成連鎖書店,再到如今的百貨通路,靠的就是書籍所匯聚的忠誠消費族群的巨大消費力。
此外,隨著物聯網的成熟,未來所有的物品都能輕松地在網絡上采購,人們對實體廠商的需求,將從購物轉型為體驗。
曾經有研究指出,高度仰賴網絡連結者,反而需要社群式的消費/體驗空間,需要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互動/連結,這就是未來商場的發展方向。
未來的咖啡廳或酒吧,不能只是單純銷售餐點或酒水,還必須舉辦各種體驗活動,聚攏特定族群,培植自己的核心客層。
書店也是一樣,未來的書店不能只是賣書。人們要買書,上網就可以了。人們造訪書店,是渴望一個舒適的閱讀空間,渴望在這個空間里獲得某種安慰或療愈,邂逅其他和他一樣愛書的人,還有撰寫、制作推廣書籍的作家與編輯。
所以在筆者看來,獨立書店當然應該要走上復合式多元式經營,不能單純只是賣書,還要提供其他服務。不過,卻也不代表書店里的書就能夠隨便陳列,或者和網絡書店乃至連鎖書店一樣,都只賣某些類型的暢銷新書,而是必須有自己的選題和主張,讀者會根據這份選題和主張來決定是否和書店建立長期而穩定的社群性關系。
所以,獨立書店必然有自己的主題藏書,好比說人物傳記。建立一個以人物傳記為主題的人物書房,在這家書店里,可以找到市面上已經出版,與人物傳記主題有關的書。
而這些藏書,必然無法只陳列新書就能滿足讀者的需求,勢必引入該主題的二手書,而這些二手書的挑選與搜集,也反映了書店主人對此一領域的了解程度。
簡單來說,獨立書店考驗的是書店主人的策展力與執行力,絕對不是賣一些大家都想得到的冷門文學、詩集戲劇作品或社科人文書。如果每一家獨立書店陳列的商品都大同小異,那不過是另外一種連鎖模式,無法吸引能夠在大型書店或網絡書店買齊所需書籍的讀者一再上門。
另外,書店不妨仿效高級精品時裝與百貨店,設立圖書采購顧問。顧問不是亂推薦,而是根據讀者的身份背景、年齡、閱讀興趣綜合判斷之后,提出一些書單建議,讓對方參考。
能夠跟客人攀談,給予量身打造的圖書采購建議,讓自己成為書店的活招牌,讓讀者喜歡這家店也喜歡書店的員工,讓讀者來書店就能有所獲得且感到安心,如此的獨立書店才能力抗以銷售量為主的大型通路或網絡書店,建立自己的獨特生存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