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珊珊
【摘要】近年來,隨著反洗錢監管不斷深入,我國面臨著較為嚴重的可疑交易防御報送問題,不僅導致反洗錢情報價值低下,并嚴重制約了反洗錢工作的有效性。本文深入解析防御性報送產生的內在根源,從制度安排與監管導向著手,探索破解可疑交易報告工作困境方法與手段。
【關鍵詞】反洗錢 ?可疑交易 ?防御性報告
一、我國反洗錢可疑交易報告困境
近年來,隨著反洗錢監管的不斷加強,我國可疑交易報告量高質低,呈現出典型的防御性特征,主要表現為:
(一)可疑交易數量居高不下
2005年,我國可疑交易報告數量28.33萬份,超過美國、英國等16個國家的可疑交易報告總和。2008年可疑交易報告數量6859.68,已超過2005年報送數量200余倍。盡管近年來有所降低,但總體仍處于高位。
(二)可疑交易質量參差不齊
2007年我國調查可疑交易線索1534份,但整體呈現不斷下降態勢,2013年調查線索數量已降至473份??梢山灰拙€索立項調查率長期徘徊在萬分之零點三以下,說明可疑交易報告可利用效率較低,嚴重影響了反洗錢監測分析中心的情報處理效率。
二、我國反洗錢可疑交易防御性報告根源
(一)可疑交易報告制度設計
我國反洗錢可疑交易報告制度采取固化的可疑交易標準,其制度設計推動了可疑交易的防御性報送。一是在早期模糊了異常交易與可疑交易的概念,要求金融機構對符合法定標準的異常交易,進行報送以免除責任。這導致在現行報告標準下,數據系統化提取使基礎環節產生了大量數據。人工分析識別排查工作投入不足,致使最終可疑交易規模過大,質量不高。二是法定可疑交易標準風險針對性逐年降低。新的洗錢手法日新月異,金融機構產品業務洗錢風險不斷變化,法定可疑交易標準固化,對新的洗錢手法覆蓋不足,對部分機構產品業務尤其是證券業風險防范契合度不足,導致可疑交易質量不斷下降。三是降低金融機構防范風險的主動性。固化的可疑交易標準使金融機構將反洗錢工作重心定位于合規,使得金融機構未能認識到其反洗錢工作的真正使命,是通過反洗錢義務履行預防和遏制洗錢風險及其上游犯罪。這一定位差異促使金融機構反洗錢工作重結果輕過程,重報送輕識別,導致防御性報告大量出現。
(二)規則為本的反洗錢現場檢查
以處罰為目的的反洗錢現場檢查多是對合規結果的檢查,以直觀判斷是否違反相關法律。但這種檢查方式導致反洗錢現場檢查及處罰等監管行為存在一定的激勵扭曲。一是推動金融機構可疑交易報告“寧濫勿缺”。由于我國反洗錢制度安排強調可疑交易報告的機械完備性,忽視可疑交易報告的準確性。監管機構出于維護宏觀金融形勢穩定的需要,監管措施重點關注漏報,導致金融機構采取多報行為進行應對,以規避罰金和商譽損失。二是促使客戶身份識別義務履行流于表面?,F場檢查內容集中于法律規定的身份信息要素收集齊全、留存完整,因而金融機構對于身份信息真實性、交易目的與背景等風險信息漠不關心,使客戶身份識別的信息不足以有效的支撐可疑交易排查及分析,大大降低了可疑交易報告的質量。三是高頻的現場檢查刺激防御性報送陷入風險信息不足的惡性循環。金融機構發現在現行制度下,提交可疑交易報告比切實反洗錢工作更有效,“少報不如多報好”、“拿不準的就報告”,多報可降低現場檢查、處罰概率及洗錢風險。加之金融機構從自身經營出發的“保守客戶秘密”與反洗錢角度的“了解你的客戶”形成矛盾時,也不愿意付出過多的成本對拿不準的信息進行深入獲取,導致可疑交易報送陷入風險信息不足的惡性循環。
綜上,制度安排、監管行為與金融機構目標錯誤的吻合,極大的刺激并導致可疑交易防御水平居高不下。
三、我國可疑交易報告報送工作改進建議
(一)實施金融機構自定義可疑交易報告標準
借鑒國際可疑交易為主觀判斷的模式,我國應修改《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辦法》將法定可疑交易標準改為金融機構自定義可疑交易標準,由金融機構切實承擔洗錢風險防控的責任。金融機構根據自身產品業務,評估所面臨的洗錢威脅,制定針對性的異常交易監測標準,并在新產品開發、產品結構重大調整、發生行業重大洗錢案件、發布風險提示等事件后及時評估風險漏洞,調整異常交易監測標準,確保異常交易標準的風險適應性。此外,監管機構應根據洗錢案例及時進行類型化分析和風險提示,指導金融機構對潛在洗錢威脅有效應對。
(二)強化風險為本的客戶風險分類管理
客戶身份識別是可疑交易報告工作的基石,全面的、統一的風險信息收集會導致反洗錢成本過高,為金融機構帶來沉重的負擔,從而影響反洗錢工作的積極性。因此,客戶洗錢風險分類管理需在金融機構全面實施,開展日常差別化的管控,提升對高風險客戶、異常行為客戶的客戶盡職調查標準,才能為進一步為異常交易的分析甄別提供有益的參考。
(三)轉變反洗錢現場檢查方向
我國反洗錢現場檢查應從合規結果檢查向風險防控過程檢查轉變。長期以來,由于信息雙重不對稱,現場檢查缺少有效手段了解金融機構客戶的真實身份,因而現場檢查停留于客戶身份要素的齊全、留存的完備,導致金融機構不重視客戶信息的真實性與交易目的的了解,形成表面化的反洗錢工作。在風險為本的反洗錢監管理念下,反洗錢現場檢查應向檢查機構的風險防控措施實施入手,這是可以通過檢查逐步達到信息對稱的,同時也可以衡量金融機構的反洗錢工作成效與水平。由于該種檢查方向與處罰依據不易融合,將導致處罰難度增加,但卻可以切實提高金融機構整體的風險防控水平,有助于機構放棄將可疑交易防御性報送作為抵御監管檢查的武器。
綜上所述,只有從可疑交易報告制度設計、現場檢查監管導向、客戶風險信息有效獲取等幾個方面同時改進,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金融機構反洗錢工作成效,有效降低金融機構的防御性報告問題。
參考文獻
[1]童文俊.反洗錢可疑交易報告制度有效性探析[J].海南金融,2011(06).
[2]龐貞燕,石彥杰.關于可疑交易報告制度執行中存在問題的思考[J].金融理論與實踐. 2010(10).
[3]高增安.反洗錢:可疑交易行為報告制度有效嗎[J].證券市場導報.2007(04).
[4]唐旭,師永彥,曹作義.中國反洗錢工作有效性研究[J].金融研究,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