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雯|文
認識郎光輝是大約6年前了。那個時候剛剛開始接觸鋁用炭素這個概念。彼時,中國電解鋁工業正如火如荼地加快建設中,作為鋁電解生產過程中的“心臟”,炭陽極也迎來了紅利的春天。但是,由于炭陽極本身生產技術和方法并不高端,各種小作坊林立,整個行業被冠上了“高耗能、高污染”的帽子。也正是在那個時候,索通的新工廠拔地而起,全部是現代化的生產和管理模式。花園式的廠區,在那片還很荒蕪的土地上,很突出。
這不能不說是郎光輝的一個奇跡,一個屬于索通(sunstone)的奇跡。而這奇跡來自于主動變革!對于郎光輝來說,其實并不需要一定這樣做。最初,僅僅作為貿易商,在網絡上偶然看到炭陽極的需求信息,市場的敏銳性使他覺得這是個機會。這大概是鋁用炭素行業最早的“互聯網+”形態。于是,他開始尋找供貨商。2003年,不滿足于僅僅作為貿易商的他,收購了山東一個2萬噸產能的小廠,開始生產炭陽極。這是郎光輝的第一次主動變革,從貿易到生產。自此,便一發不可收拾地開始了在這個不高級的行當里尋找綠色發展的機會。

做工廠,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容易。炭素這個行業,濃煙、粉塵、刺鼻氣味,環境惡劣是出了名的。偏偏郎光輝是個愛較真的人,“為啥人家國外的工廠可以干凈、整潔,員工工作環境非常好,我們就不行?”這樣的思考,引領了他再一次的主動變革,在新建的工廠里,使用最高的排放標準,最先進的技術設備,把無泄漏技術應用到炭素生產行業。要知道,在一個炭陽極生產車間,動態和靜態的泄漏點大約有20萬個之多!而選擇這樣的綠色方式來推廣、建設、生產,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成本,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改革,是這些年的一個高頻詞匯。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怎么調?怎么升級?歸根結底取決于決策者的眼界和擔當。變革來自責任和內心的堅守。郎光輝不是技術專業出身,沒有對技術的那種偏執。相反,做貿易起家的他,有著學者一樣的安靜儒雅。他善于思考,又視野開闊,多年來,他一直在為鋁用炭素行業“正名”而呼吁。這次的獲獎,更像是對他這種“綠色炭素”理念的認同。
我們期待綠色發展的理念,會帶領索通更好更快地飛馳在前行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