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紅霞|文
近年來,圍繞資源緊缺和環境污染問題,國家加快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將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列為基本國策,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蘭州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及時把握發展機遇,實施科技創新,順利掘金“城市礦山”。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為實現“引領型發展”,關鍵任務是解放和激發科技潛能,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2016年3月6日19點28分,伴隨著火紅的銅液從熔煉爐放出口緩緩流出,沿流槽進入澆鑄模具,產出粗銅,標志著蘭州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蘭州院”)第一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廣東貴嶼園區火法處理廢舊印刷電路板項目試產成功。
廢舊印刷電路板是一種成分復雜,其中半數以上材料對人體有害、有些甚至是劇毒的電子廢棄物,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對環境和人體造成危害。但是,電子廢棄物作為資源的綜合體,蘊藏著眾多珍貴的資源,電子廢棄物的再利用、循環利用是解決資源緊缺、環境污染等問題的重要途徑。因此處理電子廢棄物,綜合回收有用金屬,被稱之為“城市礦山”開發。

蘭州院及時把握發展機遇,組建專業技術團隊,開展廢舊電器、電子器件拆解回收及加工處理、火法處理電子廢棄物技術與工業化研究、稀貴金屬冶煉、金屬廢料和其它工業固體廢棄物利用技術與工業化應用研究。將最難處理、處理過程污染最大的廢舊印刷電路板作為攻克方向,借鑒國外先進的熔池熔煉技術,開發了適用于處理廢舊印刷電路板的流態化焚燒爐,并獲得了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授權。
蘭州院科技管理部部長、副總工程師陳天鐳介紹,流態化焚燒技術是蘭州院對頂吹式熔池熔煉工藝進行改進和完善形成的先進技術。而熔池熔煉是20世紀逐步發展成熟起來的火法冶煉技術,是當前有色金屬火法冶金中正在研究和發展的一種新的熔煉工藝,利用流態化焚燒爐技術是為防止含二噁英、呋喃、溴等物質的有害煙氣的產生,同時還提高了金屬回收率,更有利于從廢舊電路板中收回有價金屬,實現變廢為寶。聯合國環境保護署推薦采用這種爐型處理電子廢棄物,德國、日本、韓國、比利時處理電子廢棄物時已經成功地采用了這項技術,但該技術對中國封鎖嚴密。這項技術的成功研發,意味著蘭州院在電子廢棄物的處理方面突破了國外技術封鎖,在電子廢棄物處理領域和熔池熔煉爐小型化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面。
2015年5月,流態化焚燒爐處理廢舊印刷電路板技術以“工藝包”的形式被中節能(汕頭)再生資源技術有限公司采購,用于建設廣東貴嶼園區火法處理廢舊印刷電路板項目。項目建設地位于全球最大的電子垃圾集散地——廣東省汕頭市貴嶼鎮,每年有超過160萬噸電子廢棄物流入貴嶼鎮,電子廢棄物污染問題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也讓貴嶼被稱為“全球最毒地”,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近年來,圍繞資源緊缺和環境污染問題,國家加快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將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列為基本國策,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該項目是貴嶼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環境整治與產業升級的關鍵項目,是我國首個以熔池熔煉技術處理廢舊印刷電路板的創新應用平臺。項目得到了廣東省委省政府、汕頭市委市政府、潮陽區委區政府等各級政府領導以及業內專家、同行的高度關注。2015年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在視察貴嶼循環經濟工業園區時,在中國節能集團王小康董事長的陪同下專程到工程現場進行工作調研和視察,對該項目采用先進專利技術進行環境治理給予了充分肯定。廣東省省長朱小丹在貴嶼循環經濟工業園區視察時表示:“要把該項目做成央企與廣東省合作的典范”。


業界人士認為,由于國內還沒有熔池熔煉技術處理廢舊印刷電路板的應用先例,貴嶼項目的成功出銅,標志著蘭州院自有專利技術——流態化焚燒爐處理廢舊印刷電路板技術的成功轉化,也意味著蘭州院在“城市礦山”開發領域走在了國內前列。同時,項目達產后,能有效提高電子垃圾拆解產業的拆解利用水平,推動電子垃圾拆解產業的規范化管理,從根本上解決電子垃圾處理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對改善貴嶼地區的生態環境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更為國內其他地區的電子垃圾污染問題提供了解決途徑。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誕生于共和國初建時期的蘭州院,一個甲子的風雨兼程,有過收獲的喜悅,也經歷了挫折的陣痛,但堅持科技創新、重視成果轉化的步伐從未停止。
“過去一段時間,科研人員受國外的影響大,在門縫里找選題,總是看國外研究什么,我們再跟著去研究,與中國實際脫節,科研成果肯定變成‘廢紙’。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研發和成果轉化的重要性,科研成果作為一粒種子,它蘊藏財富,只有播種之后才能充分體現其價值,造福社會,獲得回報。”陳天鐳說。
為了適應我國發展新常態,蘭州院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不斷加大科技研發能力和成果轉化。目前形成國家專利14項,多項研究課題獲甘肅省科技廳和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立項,并被鑒定為國內領先,最為典型的莫過于礦山深采技術、井下填充技術、尾礦壩技術和高層建筑抗震技術。此外,蘭州院還積極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力爭實現利潤中心的轉變。一方面結合國家的重大戰略、規劃、公司需求深入研發一批有影響力的核心技術,另一方面依托已經研發的重大項目、核心技術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為企業創造經濟增長點,打造研發促進企業發展,發展支撐項目研發的良性循環,最終實現蘭州院向科技成果轉化要利潤的轉變。
技術只有實現產業化,促進企業實現長足發展才有可能成為核心,否則就是束之高閣。為此,蘭州院堅持調整結構、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的理念,通過戰略發展研究、調整產業結構、創新科技平臺,全力借助科技成果轉化動態建設所釋放出的巨大能量服務于國家的經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