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薛璇|文

時光回溯到2003年,當郎光輝開始在山東德州建設第一個生產基地時,他并沒有預想到,13年后的今天,散發出熠熠星芒的索通發展會成為中國碳材料產業前行的標桿。
隨著中國版“工業4.0”《中國制造2025》的全面落地,作為中國建設制造強國的總體戰略,《中國制造2025》以德國工業4.0為師,明確指出,要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積極推行低碳化、循環化和集約化,提高制造業資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下降20%。到2025年,制造業綠色發展和主要產品單耗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綠色制造體系基本建立。
在此大背景下,作為“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一名實踐者,索通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郎光輝于2016年2月,在美國田納西州首府納什維爾榮獲了美國礦物、金屬和材料協會(美國TMS協會)頒發的2016年度最佳綠色實踐獎,成為獲得該獎項的首位中國籍獲獎者。
美國TMS學會是全美礦物、金屬和材料的頂級專業學會,成立于1871年,每年舉辦一次,是全球頂級的囊括材料、工程、礦產加工、材料基礎研究與高級應用的專業組織。在5名輪值主席的推薦下,TMS協會將2016年度最佳綠色實踐獎授予郎光輝,他也因此成為自1986年以來該獎項的第29位獲獎者,旨在表彰其在綠色、節能領域的原創性科學研究,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中國版工業4.0戰略”的綠色實踐,推動了整個石墨及碳材料行業的技術革新與制造業發展。
棱角分明的黑色獎杯上鐫刻著郎光輝的名字,“這個獎項是對索通多年來踐行綠色環保生產及資源綜合利用創新理念的肯定,也是‘中國制造2025’戰略在碳材料領域的有效落地。我們的實踐是‘中國制造’綠色升級的一個縮影,得到了歐美同行的認可。”郎光輝說。
時光回溯到2003年,當郎光輝開始在山東德州建設第一個生產基地時,他并沒有預想到,13年后的今天,散發出熠熠星芒的索通發展會成為中國碳材料產業前行的標桿。
數年前,索通是國內最早做預焙陽極出口的企業,屬于石墨及碳材料制品業;數年后,索通成為首家全國性的炭素行業資源綜合利用示范企業,世界最大的獨立預焙陽極企業,也是我國最大的預焙陽極出口企業。作為行業龍頭,索通發展對中國碳材料領域及預焙陽極產業的綠色升級,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

2015年10月28日,郎光輝出席泛太平洋鋁業高峰論壇

2016年2月16日,美國TMS協會授予郎光輝2016年度最佳綠色實踐獎
中國的預焙陽極產業是隨著電解鋁產能飛速發展而壯大的。中國電解鋁產能自2001年以433萬噸躍居世界第一位以來,已經連續14年穩居世界第一。經初步統計,2015年中國電解鋁產量3141萬噸,約占全球總量的57%。在這十幾年間,索通從代理出口逐漸轉型為技工貿、產學研一體的綜合型企業。2003年,郎光輝在山東收購了一個只有2萬噸產能的小廠,當年9月簽訂收購協議,11月份產品就出口到海外。之后,郎光輝關停了舊的生產線,在德州臨邑縣建設了全新的生產基地,嘉峪關生產基地一期、二期工程也相繼建成投產,目前索通的年產能達到近100萬噸。
有一種強烈的對比給了郎光輝極大的刺激。“國內預焙陽極企業粉塵飛揚,到處跑冒滴漏;而發達國家的企業工藝和環保很先進,綠色生產無泄漏,反差太大了。”郎光輝嘗試著去改變這種反差。從建設運營第一個生產基地時起,他就把綠色生產、清潔生產、節能環保放在首位,“一定要對我國的碳材料制造業進行綠色升級,改變行業臟亂差的現狀,這既是外部環境的壓力,也是內心對‘中國制造’的一種情懷。”郎光輝說。
此外,郎光輝指出:“目前,綠色制造已經成為國際發展的趨勢,綠色制造體現了一種有序、健康的發展理念,將成為企業競爭力、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體現。”
今天,索通公司的產品出口至歐美、中東、遠東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其出口量約占全國總出口量的三成,俄鋁、美鋁、力拓加鋁、迪拜鋁業等眾多國際鋁業巨頭都是索通的客戶,質量和信譽讓他們贏得了國外客戶的信賴。
2015年10月28日,在青島舉辦的泛太平洋鋁業高峰論壇上,郎光輝作為嘉賓發言時指出,預焙陽極絕不是高能耗、高污染行業,完全可以實現清潔生產、無泄漏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
預焙陽極的主要原料是石油焦和瀝青,這兩種石化和煤化工行業的副產品原本沒有利用價值,或堆棄,或燒掉,是預焙陽極行業消化了這兩種廢棄物,實現了規模化再利用和附加效益的增加。據統計,我國產生的石油焦和煤瀝青約有65%被預焙陽極行業所利用。郎光輝認為,預焙陽極行業消化了這兩種垃圾,是資源循環利用的“功臣”。
郎光輝歷來反對人們把預焙陽極看成高能耗產業。他介紹說,以索通公司為例,每生產1噸預焙陽極,耗電僅140度。“怎么能說這個產業高耗能呢?就比如煤炭的使用單位可以說高耗能,你總不能說挖煤的企業也是高耗能吧?”

索通廠區外景
在索通公司的山東德州工廠里,煅燒余熱煙氣用來發電和取暖。石油焦煅燒時產生的高溫煙氣經過回收,通過蒸汽發生器帶動汽輪機發電,4.5兆瓦煅燒余熱發電系統于2012年9月正式接入當地國家電網,每年可發電5000萬度,可滿足工廠70%的生產用電,冬季取暖、洗浴用氣更不在話下,每年可節約折合11萬噸標準煤,帶來1000多萬元的收益。而在傳統陽極生產過程中,石油焦煅燒產生的余熱大部分被白白排至大氣中。
除了高溫余熱發電之外,索通公司還開創了中溫余熱發電的先河,現在,索通的中溫余熱發電每年可發電738萬度。據郎光輝透露,焙燒余熱綜合利用也在研發中,屆時,通過余熱發電基本能夠滿足工廠全部用電需求。
基于此,郎光輝在各種場合、面對各種媒體時都強調,預焙陽極是實現資源循環利用、變廢為寶、利國利民的一個典型行業,資源循環利用貫穿生產全過程。
今年“互聯網+”成為一大熱詞,而互聯網與制造業的聯姻更是開啟了智能化的大潮。
對此,郎光輝提到:“代表工業4.0的數字工廠或智能工廠,將會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從產業來看,從單臺自動化,到整線自動化,再到數字工廠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工業機器人只是工業4.0大的生態系統中的一環,工業4.0還包括工業軟件、工業通訊、智能機床、機器視覺、3D打印和傳感器等。”
目前,索通發展也在致力于打造碳材料的工業4.0生態圈。位于山東與甘肅的兩大生產基地以及位于京津冀經濟圈的天津貿易基地,都在進行智能工廠的顛覆式探索。兩大生產基地均實現了單臺到整線的自動化,初現數字工廠與智能工廠的發展態勢,也會不斷探索將工業機器人應用于索通發展的碳材料的綠色制造體系中,來規避原材料質地的不穩定性,并滿足客戶定制化的訂單需求。
此外,郎光輝指出,工業4.0是一種理想的生產模式,目前并沒有確定性的模式,但是智能化和網絡化是兩個重要的方向。智能化要求單體控制設備智能,網絡化要求設備與設備、人與設備之間實現互聯。
花園工廠,綠色索通。記者曾經參觀過索通山東德州工廠,綠樹成蔭的廠區,干凈整潔的生產現場,幽雅舒適的工作環境,讓人難以相信這是一家預焙陽極生產企業。
在廢水綜合回收系統的回水池中,一汪清水,錦鯉歡游;抬頭望著廠區上空,絲毫沒有濃煙滾滾、黑塵彌漫的印跡,徹底改變了記者對行業的原有印象。現場人員介紹說,索通公司加強生產過程控制,實現了渣、水、氣、熱的綜合利用,噸產品的天然氣消耗遠遠低于國內平均水平,廢水綜合回收系統每天可減少新水使用量2000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50%。
郎光輝說:“索通的廢氣排放標準遠遠低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比如煅燒爐排放的煙氣中二氧化硫含量,國家標準是要求低于400mg/m3,山東省地方標準要求是低于200mg/m3,我可以自豪地說,我們已達到歐美的排放標準,低于50mg/m3。”
改變,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階段,但是郎光輝堅信,只有污染的企業,沒有污染的行業,只要認真導入清潔生產、綠色生產,臟亂差是完全可以改變的。在德州工廠里,他組織開展了6S管理、創建無泄漏工廠等一系列工作。一套完整的陽極生產工藝有20多萬個動靜密封泄漏點,索通人一個點一個點去整改,一個車間一個車間向前推進。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索通基本上把這些泄漏點都治理了,真正實現了“以綠色科技為先導,做全球炭素專家”的戰略理念。
目前,綠色制造已經成為國際發展的趨勢,綠色制造體現了一種有序、健康的發展理念,將成為企業競爭力、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體現。
綠色生產的研發、設備、人力的投入非常值,就好比藥品的研發一樣,前期有人力物力的投入,研發出來之后,社會效益非常可觀。
一方面,國家大力倡導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企業應該主動順應時代潮流,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盡一份責任。另一方面,搞資源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對于企業降低自身成本、減少消耗、提高效益是十分有利的,這兩者并不矛盾。經過這么多年,綠色索通的品牌、質量、理念也得到業界認可,下一步發展空間也非常大。更為重要的是,社會各界通過索通公司,逐漸改變了對全行業的偏見,回歸正確的認知。這種無形的回報,我覺得社會效益和影響遠遠大于經濟利益。
計利者,當計天下利。多年以來,郎光輝始終在為中國預焙陽極行業奔走疾呼,把綠色生產、節能環保的理念持續導入整個產業鏈,他以這種公益的方式,努力糾偏、扳正、改變人們的偏見,這是一種負責的態度,更是一種赤子情懷。已過天命之年的郎光輝,更愿意將索通的綠色模式向業內傳播,與更多的同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