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薛璇|文
“走出去”參與國際資源開發,是維護國家資源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更是“一帶一路”重要戰略的具體實踐。
中國是一個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稟賦不足的國家,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屬消費國,因此,我們必須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才能保障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近年來,我國有色金屬企業積極響應和踐行國家“走出去”以及“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在全球資源富集的國家和地區進行資源開發,取得了重要進展。涌現出中國五礦、中國有色礦業集團、云南錫業集團等一批“國家隊”,以及魏橋集團、罕王集團、天齊鋰業等一批民營企業,這些企業緊緊抓住歷史性機遇,深耕世界礦業領域,在世界大舞臺上展示了中國企業的良好形象。

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主席和印尼時任總統蘇西洛共同見證中國宏橋集團印尼氧化鋁項目簽約
世界各國早已悄然打響了資源戰爭,全球最大的25家礦業公司基本上被美、加、澳、英等發達國家控制,其控制量占全球總量的四分之三以上。中國必須放眼全球,進行海外礦產資源開發,以保障國家的資源戰略安全。
2005年8月28日,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旗下的中色股份(NFC)與蒙古國共同投資運營的圖木爾廷-敖包鋅礦建成投產。這座礦山是蒙古國境內最大的中蒙合資礦山,由NFC和蒙方各占50%股權,生產出的鋅精礦全部運回國內,該項目被譽為“中蒙合作共贏的經典案例”。
2015年中國電解鋁產量約為3140萬噸,而所需的鋁土礦50%以上需要進口。魏橋創業集團旗下的中國宏橋作為全球產能最大的鋁冶煉企業,把目光瞄向鋁土礦資源富集的印尼、幾內亞等地,建立起穩定的海外資源供給基地。印尼氧化鋁項目總投資15億美元,并同步建設電廠、碼頭、生活區等設施,一期100萬噸氧化鋁生產線已于2016年5月21竣工投產。在幾內亞,中國宏橋與關聯交易方聯合成立了博凱礦業公司和河港公司,于2015年7月20日舉行了隆重的裝船儀式。該項目得到了幾內亞政府的高度重視,幾內亞總統孔戴分別出席了裝船儀式、奠基儀式和醫療站捐贈儀式。
中國五礦集團海外開拓的步伐起步較早,在智利、澳大利亞、加拿大、非洲等國家和地區成功布局了多個礦業項目。五礦“走出去”最經典的一筆當屬2014年收購邦巴斯銅礦項目。2014年7月,在距離首都利馬東南方向1200公里的山區,五礦以70億美元成功收購了全球最大的在建銅礦項目邦巴斯銅礦,新增銅資源儲量1050萬噸,而且未來找礦潛力巨大。該項目不僅是迄今為止中國金屬礦業史最大的境外并購,同時也是中國企業貫徹“走出去”戰略樹立的一個里程碑。2016年3月20日,邦巴斯銅礦第一批裝運的1萬噸銅精礦抵達南京港。
2007年1月,云錫集團與澳大利亞大天公司成立了合資公司YTC資源公司,2009年又投資澳大利亞雷尼森錫礦項目,控制了澳洲目前最大在產錫礦的管理權和精礦包銷權。同時,云錫自主申請勘探權,在澳洲塔斯馬尼亞州自主申請了4個探礦權,探礦面積達245平方公里。
2012年12月,遼寧罕王集團成功收購了位于印尼東南蘇拉威西省北科納威的紅土型鎳礦70%股權,在78平方公里沿海礦區內,探明的鎳金屬資源當量為453萬噸,這是世界第二大鎳資源儲量的礦區。該項目2012年正式獲國家發改委審批,國務院將其列為“中印尼政府投資合作產業園區重點項目名錄”之一,成為遼寧省乃至國家“走出去”的戰略重點項目。
繼“一帶一路”、亞投行等倡議之后,全球經濟舞臺上,中國亮出一張“新牌”—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
2015年5月23日,李克強總理出訪秘魯,在與中資企業負責人座談時指出,要帶動中國裝備制造業“走出去”。中國五礦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焦健向記者介紹:“在邦巴斯項目中,卡車、通勤車、選礦藥劑、研磨鋼球等裝備和材料均來自中國,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更重要的是,五礦已經與國內大型設備制造商開始在產品研發上進行合作,通過試用產品、反饋意見,調整產品性能,以適應境外大型礦山的需要。”
2015年4月,記者曾就“一帶一路”議題采訪魏橋鋁電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波。他指著一張照片告訴記者:“在幾內亞項目開發前期,國內的大型起重機、裝載機、重型卡車等裝備已先行運至遙遠的非洲。我們把鋁土礦運進國內,再把國內的水泥和化肥運往非洲。”據了解,多艘20萬噸級巨輪長期穿梭于中國與西非海岸,在把礦石運進國內的同時,也把國內出口物資運往非洲航線周邊國家,形成一條長期穩定的“海上絲綢之路”。
NFC在蒙古建設敖包鋅礦期間,所在地曾是牧區,工業基礎很差,當地連水泥、鋼鐵甚至螺絲釘都買不到,礦區所有的采礦、選礦、運輸設備以及各種原材料都從國內運去,相當于把國內一座礦山裝備整體搬遷至蒙古。
2015年9月9日,由《中國有色金屬》雜志社主辦的“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境外資源開發戰略功勛企業和人物”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顧秀蓮在頒獎典禮上作重要講話,她指出,“走出去”戰略是國家戰略意志的重要體現,也是企業應對經濟全球化趨勢、優化配置國內外資源、提高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必由之路,意義重大而深遠。
“工程換項目、項目換資源”、“民營企業異軍突起”、“資源開發模式呈多樣化”、“融資渠道多樣”等等,這些是當前有色金屬企業“走出去”開發海外資源所呈現的鮮明特點。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黨委副書記范順科在當日舉辦的論壇上發表演說時指出,今后一個時期行業實施海外資源開發,要始終遵循國家戰略原則,遵循全面合作原則,遵循抱團出海原則,遵循企業主體原則,并提出了強化專業機構服務、形成正確的輿論引導、加強人才團隊培養的具體建議。
當前,世界礦業領域正處于調整重組期,投資并購依然活躍:嘉能可向英多菲資源公司的子公司出售位于菲律賓的坦帕坎項目62.5%的股權;淡水河谷將旗下位于巴西、加拿大和印尼的銅礦、鎳礦折分上市;蒙古正在計劃出售10家國有企業的股份,等等。
在2015年,中企并未停止海外項目并購獲取步伐:金川集團與澳大利亞西部地區公司達成鎳礦購買協議;中鋁國際工程與澳大利亞敘拉赫資源公司簽署三年期銷售協議;中國廣東廣晟資產收購澳大利亞泛奧公司部分股權,收購后占比55.6%;紫金礦業集團以2.98億美元收購加拿大巴里克紐吉尼公司50%的股權;浙江華友鈷業以5200萬美元收購剛果(金)國家礦業公司,位于加丹加省東南部的銅鈷勘探許可。
同期,在全球礦業市場不景氣的格局下,許多資源型國家為了本國利益,調整了資源勘查開發的相應政策,贊比亞、印度、津巴布韋、南非等國家放寬了礦業政策,或下調礦區使用費,或減免礦產出口稅。而另一些國家和地區,如澳大利亞、俄羅斯、南非等國,則實施了提高關稅等更為嚴格的礦業政策。
必須強調的是,中國企業在在海外資源開發中,由于體制、文化、風俗習慣、信仰都有很大的不同,很多風險需要重點防范,很多習慣需要一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