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飛|文
綠色發展是新的要求和產業轉型的主線,循環發展是提高資源的效率,低碳發展是能源結構的調整。對流程工業來講,特別有色金屬工業,綠色發展是‘十三五’的重點。
近日,工信部印發《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作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工業綠色發展的重要綱領和要求。《規劃》指出,“十二五”時期,工業領域堅持把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著力點,把節能減排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大力推進技術改造,推廣節能環保新技術、新裝備和新產品,逐步完善節能減排工作體系,圓滿完成“十二五”目標任務。
《規劃》指出,“未來五年,是落實制造強國戰略的關鍵時期,是實現工業綠色發展的攻堅階段。資源與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推動綠色增長、實施綠色新政是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共同選擇。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也成為衡量國家制造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推進綠色發展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途徑。我國工業總體上尚未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發展方式,資源能源消耗量大,生態環境問題比較突出,形勢依然十分嚴峻,迫切需要加快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綠色制造體系。加快推進工業綠色發展,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工業穩增長調結構的重要舉措,有利于推進節能降耗、實現降本增效,有利于增加綠色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補齊綠色發展短板。”
未來五年,我國工業將主要面臨以下幾大方面重要任務:第一,大力推進能效提升,加快實現節約發展;第二,扎實推進清潔生產,大幅減少污染排放;第三,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持續推動循環發展;第四,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積極促進低碳轉型;第五,提升科技支撐能力,促進綠色創新發展;第六,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發展壯大綠色制造產業;第七,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推進工業綠色協調發展;第八,實施綠色制造+互聯網,提升工業綠色智能水平;第九,著力強化標準引領約束,提高綠色發展基礎能力;第十,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促進工業綠色開放發展。
十大任務中,“綠色”二字僅在標題中就出現了8次,文中更加數不勝數,可見,綠色理念作為“五大發展理念”的重中之重,已經作為國家戰略滲透于發展的方方面面。作為節能環保主力軍的工業領域,更應是踐行綠色發展戰略的主力軍。細讀《規劃》,不難發現,有色行業身為推動國民發展的重要原材料行業,更是節能減排的重點行業,在“十三五”期間,也被給予了格外的重視和厚望。
回顧我國當代有色行業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無序、管理和有序三個階段。改革開放初期,素有“大礦大開、小礦放開,有水快流”的民語。由于行業發展缺乏經驗,摸著石頭過河,企業規模、技術、裝備、人才、管理都相對落后,行業人士意識也相對薄弱,一度造成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資源流失等問題。在冶煉環節,由于企業缺乏環保措施和投入,導致部分地方水土和大氣遭到嚴重污染,也正因為此,地方之后逐步通過關、停、并、轉等方式,使這種情況得到了遏制。
國家開始整頓以后,一方面通過關閉違規企業,保護國家資源,一方面大力倡導國內企業自主研發有核心競爭力的行業新技術,同時鼓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師夷長技以自強”,促進了行業的有序發展。但是在這個歷史階段,資金投入集中在基礎金屬的產能擴展上,在高端、稀有稀貴金屬品種方面的開發卻遠遠不能滿足國家發展和重要行業需求,關鍵設備、關鍵技術仍然需要依賴進口,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難以扭轉。
當前,行業處于一個新的發展時代。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尤其是黨的十八大召開以后,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更加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戰略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把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對于工業企業在“堅持綠色發展,著力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的要求也十分明確,為“十三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
當前,我國有色金屬年均消費已經從21世紀初的6%左右極大回落,市場需求增長趨緩,甚至下降,行業已經由過去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我國有色金屬工業面臨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和殘酷,這無疑為轉型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支持綠色清潔生產,推進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其中,有色行業和鋼鐵、煤炭這三大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也因為高能耗、高污染,被視為工業體系中去黑化難度最大,任務最重的行業。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礦業研究總院原副院長邱定蕃指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迫切需要實現綠色化。“綠色發展是新的要求和產業轉型的主線,循環發展是提高資源的效率,低碳發展是能源結構的調整。對流程工業來講,特別有色金屬工業,綠色發展是‘十三五’的重點。”


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的核心是資源高效利用和污染物最少排放。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發展面臨資源、環境、能源的制約,實現工業綠色化是必然的途徑。有色金屬工業綠色化更需要政、產、學、研緊密結合,才有可能最終實現。在供給側改革、有效化解過剩產能大背景,在以下幾個方面,是行業需要共同努力,方能取得綠色成效的必由之路:
第一,標本兼治,保護環境。正如國務院參事、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會長陳全訓所說,一方面從源頭上抓好轉型升級,形成有利于生態環境的產業布局和產品結構,針對一些能耗偏高,污染嚴重,不符合產業政策的企業應堅決予以關停。或者通過重組或產能置換清理落后和過剩產能。另一方面抓好對國家要求和對職工群眾影響強烈的生態問題的治理和環境恢復,防止污染擴散。在此過程中,全面提升國家或者行業標準至關重要,只有國際化的標準,才有國際化的工程和技術,也才能具有真正國際化的競爭力。
第二,技術為基,創新工藝。通過技術進步,在自主研發,以及充分借鑒國內外先進行業技術的基礎上,積極改造傳統生產流程,通過清潔生產實現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實現綠色礦山和綠色冶煉。近年來,有色金屬工業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不論是大規模超深井礦山開采技術,還是多金屬難選礦選礦技術,多種環保尾礦處理技術,以及以產自中國的氧氣底吹冶煉技術為代表的火法冶煉技術,和以壓力浸出為代表的濕法冶金技術,還包括相配套的煙氣處理,余熱鍋爐技術等,無不證明中國礦產冶金行業已經在自主創新和產業化應用方面,實現了舉世矚目的長足發展,正逐步由技術的高度對外依賴轉向自主研發和自主創新。
第三,以人為本,循環經濟。有色金屬生產從采礦、冶煉到加工流程長,除能源消耗多外,廢渣、廢水、廢氣排放也多,應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減量化優先”的原則,以提高資源產出率為目標,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加快發展有色金屬再生循環利用產業,抓住行業特點,建設城市礦產基地,推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做大做強。提高再生有色金屬利用水平,推動建立全國有色金屬循環利用體系。銅鋁鉛鋅四大再生有色金屬年均增長率保持在6%左右,到2020年總產量達到1650萬噸,其中再生銅420萬噸,再生鋁800萬噸,再生鉛230萬噸,再生鋅200萬噸。再生有色金屬產業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升,產業布局和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