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婭蘭+馮杰
大城市人才“濟濟”,小城市少人問津。受限于經濟產業發展、城市生活配套、區位交通環境等要素,缺乏中高端人才一直是縣級城市發展的短板之一。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當今區域經濟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當陽市委書記鄭廷貴說。近幾年來,當陽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深挖人才“第一資源”:一方面千方百計引進各類人才來為自身建設加碼,另一方面“轉身向內”充分盤活本地現有人才資源,既海納百川,又育木成林,堅持兩條腿走路,激活人才隊伍“一池春水”。
一場年終盛會
“為落實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激勵我市現有拔尖人才銳意創新、進位創強,按照《當陽市第一屆特殊支持“百人計劃”遴選方案》的安排部署,經報請市委主要領導同意,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集中評審會,對全市參評的33個人才團隊和個人進行集中評審……”
2015年12月11日,下午2點整,聽說當陽市首屆現有拔尖人才特殊支持“百人計劃”遴選評審會已經進行到了最后一天壓軸階段,記者一行來到市委會議室一探究竟。只見會場正前方的超寬電子顯示屏幕已經打開,會議主持人正在宣讀評審要求,5名評委在主持人的提示下開始查閱申報對象的評審資料,安靜的禮堂透出些許肅穆。
“這次遴選活動受到了市委領導的高度重視,持續兩天的6場評審會,每場都有一名市委常委或縣級領導參加。”當陽市委組織部分管人才工作的副部長文宗瓊說,此次活動所請評委陣容強大,全部都是從宜昌市管人才專家庫里面精挑細選出來的,可謂內行評內行。
在評委席,記者見到了當陽市科技副市長黃永明。黃永明原是武漢大學中部發展研究院研究區域經濟發展的專家,2014年被派駐當陽掛職。“當陽如今的支柱產業還是傳統的建材、化工、紡織、食品四大產業。如何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發展,最根本的是靠科技,而科技發展必然要與人才掛鉤。市委組織部這次推出的遴選活動,可以說是抓住了科技創新的關鍵點。”對于這次活動的意義,黃永明給予了充分肯定。
精英大咖云集
與大會議室一墻之隔的休息室里,記者看到等待入場陳述的代表們正在相互寒暄,絲毫看不出緊張氣氛,就像參加一場小型聚會,見到久別重逢的故人。
當陽市委人才辦專職副主任王銀娥告訴記者,這些等候的人群中不乏當陽本地的“巨頭”“大咖”,如當陽企業翹楚華強化工的董事長余華強,湖北省陶瓷工業協會會長、鑫來利陶瓷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全發。“他們中也有近年崛起的‘黑馬,如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湖北遠藍機器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鄭青煥,都是帶著數項‘國家發明專利有備而來。”王銀娥指著其中一位告訴記者,“這位叫做李平,是鼎鼎有名的養蜂專家,多次登上央視,還曾獲得坦桑尼亞總理平達邀請到非洲講學,被拜為‘國師。”
“這次遴選幾乎囊括了名師、名醫、名家、專業技術人才以及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等所有人才類型。”文宗瓊特別介紹,“參加遴選的人員最小的只有28歲,所有參評人員在我市工作的時間原則上不得少于5年。”
宜昌市委組織部人才科副科長李穎作為評委全程參與了此次活動。她說,沒想到當陽有這么多出類拔萃的人才,讓她印象最深的是10號下午的 “名家”評審會,“全是大師級人物”:國家級畫家姜耀南、《老媽的三國時代》編劇李春、湖北剪紙工藝傳承人李時軍。已經定居北京的姜耀南,此次專程趕回家鄉。他說,是“鄉愁”二字把他和家鄉緊緊聯系在了一起。未來,他將多多回到當陽采風,創作反映沮漳河文化、長坂坡文化的畫作。
人因城聚,城以才興。2015年年末,親情鄉情感召,優惠政策吸引,讓這些“行業尖子”“領軍人物”匯聚而來。
“今年7月,我正在青海放養蜜蜂,突然接到市科技局局長的電話,他告訴我市里要選拔一批科技創新人才,動員我來參加。”李平感慨地說,自己養蜂20多年,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受到重視。未來他將繼續潛心研究新技術新蜂具,為中國養蜂產業發展注入活力。
打造暖才梧桐
“海龜”一上岸,“土鱉”靠邊站。有人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本地人才的囧境。類似當陽這樣的中小城市,“高端人才引進難,引進人才留住難”的問題普遍存在。
“在任何一個地區都分布著各行各業的能人,他們有的甚至還是未被發現的‘金子,盤活和用好這些本土人才資源不啻為地區發展最強勁的內生源動力。”當陽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譚志軍說。
至2020年左右,當陽將從現有人才隊伍中,有計劃、有重點地遴選100名左右拔尖人才進行特殊支持。此次評審完成以后,市委人才辦將提出特殊支持對象候選人名單,交由市委常委會討論決定,對確定人選在全市范圍內進行公示,公示無異議的,納入特支“百人計劃”進行管理。市委、市政府還將為入選人才頒發“當陽市特殊支持‘百人計劃入選證書”,授予“當陽市特殊支持人才”稱號,每人(團隊)將獲得10萬元資金用于課題研發和技術攻關。與此同時,入選人才將由縣級領導進行一對一聯系,優先參與市內相關重要科研計劃、重大項目、重點工程等方面的咨詢認證、計劃項目評估等工作,還將獲得到國內外知名院校、科研機構或經濟發達地區考察學習的機會。
桐蔭鳳必至,花香蝶自來。當陽市把“創新驅動,人才為先”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破除束縛人才成長的壁壘障礙,不拘一格用人才,充分激發了人才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