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迪 林晶晶
2015年12月20日,從國家農業部傳來消息,孝感市孝南區農技推廣中心正高職高級農藝師湯儉民榮獲“全國十佳農技推廣標兵”稱號。
湯儉民從事農技推廣和香稻育種工作35年,先后培育出了16個水稻新品種(14個為極其珍貴的香稻),均通過了省級審定,其中“廣兩優香66”被農業部確認為“超級稻”;“鄂晚17”填補了我省無自主培育一級香型粳米品種的空白,并且連續8年被省品種審定委員會確定為我省晚粳品種創新的“對照品種”。他培育的香稻品種在我省累計種植1500余萬畝,為農民增收20多億元。
一
守望壟畝卅五年,談耕論稼一揮間。
常恐天時不作便,求風祈雨又拜田。
──湯儉民詩抄
1959年2月,湯儉民出生在孝昌縣周巷鎮葉山村的一個世代耕織之家。時值災荒,他從小就身體瘦弱。1973年,初中畢業的他在家干農活,一干就是5年。在參加了1977年、1978年兩次高考后,湯儉民考上了孝感地區農校。
當時,湯儉民還不知道種田是一門學問,還需要讀書。在報考志愿時,他首選衛校、師范,最后一欄填的才是農校。但是沒有想到,最后陰錯陽差地上了農校。進校后,由于身體瘦小,體檢時醫生懷疑他肝臟有問題,準備退錄。后來他家人找到學校,再三跟老師保證,才勉強入學。
一波三折的上學經歷,讓湯儉民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進校摸底考試,在全校200多名學生中,他考了個第一名,這讓他倍受鼓舞,更加刻苦勤奮地學習。他像一棵新插的禾苗,盡情地吮吸著養分,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兩年的農校生活,給湯儉民的思想植入了強大的愛農基因。
1980年畢業后,湯儉民以優異的成績被分配到原孝感農科所,負責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
向農民推廣新品種、新技術,不是件容易事,他們往往因害怕失敗而不愿接受。
一天,湯儉民馱著一袋雜交稻種子搭車下鄉了,在白沙鎮的金港村,他把種子免費發到農民的手里。半個月后,湯儉民問起谷種,一位老人說:“喂雞了。”原來,村里人把他當成了賣假種的騙子。
怎么辦?湯儉民就兩個字:真誠。他心中有一桿秤,所推廣的新東西,能給自己的父母用才推廣給農民用,也就是把農民當父母。湯儉民把種芽催好播到農民的田里。收獲時,還真應了“種子換一換,谷子多一擔”的農諺,村干部高興地告訴他:“一畝田多打了一擔谷!”從此雜交稻在這個村推開了。
頭戴草帽,肩背掛包,騎輛自行車,馱著種子袋,這個形象在孝南區農業局被譽為湯儉民的“標識”,早已在孝南各個鄉鎮的農民心中生根了。他經常是一到農戶家就直奔田頭,現場指導。在他的電話本里,存儲了2000多個農民的聯系方式。凡是要求幫忙的農民,他都有求必應;凡是走進他辦公室的農民,他都無償送少量種子、種苗給他們試種,成功后再發展。
八十年代初,農民種田積極性高漲,糧食連續豐收。而讓湯儉民始料不及的是——農民增產不增收。1984年,湖北首次出現了“賣糧難”,特別是用湖北種子種出的稻谷,雖產量高卻口感不好,不受歡迎。一次,湯儉民到昆明出差,竟然看到一家糧店門口掛出了“好消息,今日無鄂米”的大牌子。作為一名湖北農技員,他被深深地刺痛了。那年回鄉過春節,鄉親們愁眉苦臉,母親鄭重地對他說:“國家培養了你們,你們能不能弄點好吃好種又好賣的種子出來?”雖無底氣,湯儉民仍堅定地點頭承諾。
水稻育種是一項時間漫長、培育環節復雜、見效極慢的工作。從此,湯儉民選擇了本不該由農技推廣人員承擔的科研育種任務,徹底放棄了不脫鞋襪有飯吃的辦公室工作,走上了漫長而又艱苦的“香稻夢”之路,這一走就是一輩子。
他在入黨時的日記中寫道:我從農民期盼的眼神里,找到了用武之地;農業需要我,這就是實現我人生價值的大好舞臺!
二
一生育種多苦辛,但求香稻播萬頃。
多虧蓑笠伴我身, 任他風雨任他晴。
──湯儉民詩抄
育種科研,周期漫長,從初次雜交到育成性狀穩定的品種,用于大田生產,至少需要繁育8代。完完全全在孝感培育,至少需要8年時間。為加快育種進程,30多年來,他像夸父一樣,追著太陽趕,每年從清明到11月份,在孝感試驗,然后轉戰廣西、海南“加代”繁殖,幾乎一年四季都在稻田中度過。
水稻喜熱。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就是湯儉民最忙的季節,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候,就是湯儉民工作最緊張的時候。
海南的3、4月和孝感的7、8月,烈日炎炎,人們用“流火”這個詞來形容氣溫。每天中午水稻開花,是育種的黃金時段。頭上驕陽似火,腳下水蒸如沸,農民們都回家避暑了,他卻要給稻株進行“婚配”。一個中午,他要在田里做100多對雜交,忍受熱、累、饑、渴,忙到下午兩點以后,他才找一處樹蔭,坐在地上,拿出隨身帶的饅頭和白開水填填肚子。太陽曬、水汽蒸、稻葉扎,手臂上都是葉子劃出的血痕。膽囊炎有時也乘機來攻擊他,他掏出藥丸,擰開水壺,喝下去,痛厲害了,就蹲在田埂上忍一忍。
育種,最怕的是不同的品種間不負責任地“私定終身”——花期串粉。所以,每逢電閃雷鳴,暴風驟雨,別人都往家跑的時候,他卻就像接到戰斗命令的戰士一樣,急沖沖趕往試驗田,守護那些防止水稻串粉用的隔離“圍子”不被風雨摧毀。暴風雨不歇,他就不離開。
種子有“休眠”的特性。從海南、廣西帶回的試驗“材料”,先要一粒粒剝掉谷殼,才能在孝感播種。每年帶回的幾千份試驗“材料”,每份都要用手剝出100粒。這樣,湯儉民每年要剝幾十萬粒谷子。常常,他剝得指甲出血,米都染紅了。
由于沒有專門鑒定稻米香味的儀器,一般育種專家是用眼和手育種,而湯儉民除此之外還要用嗅覺和味覺來分辨稻的香味。每天的凌晨四、五點鐘和晚上的九、十點鐘,人的味覺最敏感。為此,湯儉民每天起五更睡半夜,咬碎一顆顆谷粒,細細分辨其中的香味,由于要不斷地漱口吐涎,吃飯時一點胃口都沒有了。
其中,“廣兩優香66”花了約10年15代的南繁北育才通過了湖北省級審定,各代累計試驗小區約1000多個,累計試驗群眾約10萬余株,品嘗稻谷的香味約50余萬粒。可以想象,為了通過國家審定,這個數字就更多了。
因長期在水田工作,他四次染上了血吸蟲病。每次住院醫生都告誡他,不能再下疫水復感了。家人也都勸他放棄育種,而他想的卻是:從事水稻工作,不下水,怎么作試驗搞推廣呢?強烈的責任感,使他把下水復感的危險拋到了腦后,把個人健康置之度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堅持。隨著年齡的增加,每次復感,病情都在遞次加重,先后引發了膽囊炎、胃潰瘍和慢性結腸炎,弄得一身毛病,身體瘦得不足47公斤。10多年來,他只能吃素,不敢沾葷。大家跟他開玩笑,說他是吃白米飯,咽小白菜,喝白開水的“三白”專家。
30多年來,每個夏天,他就是這樣地被烤著、被蒸著、被淋著。耗的是心血,拼的是體力。因為他信守初衷,自立了誓言:拙守農門,抱定香稻,從一而終,永不懷二。
三
無邊隴畝金秋日,香稻爸看香稻兒。
稻兒豐碩表現好,稻爸心潮逐浪高。
──湯儉民詩抄
有人曾問湯儉民:“一生‘剃光頭’的育種專家比比皆是,苦累一生,育不出品種,什么業績、成果、晉升、出名等一切都得免談了,難道你就沒有后顧之憂嗎?”湯儉民坦然一笑:“我不求發財出名,我是農民的兒子,我只是做了一個農技工作者該做的事情,我只是想讓老百姓吃得上、吃得起香噴噴的米飯。”
2013年,中央提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湯儉民認為,民以食為天,種為糧食母,“種好天下安”。“品種優良,農民能增收,種糧積極性會自發增強,國家糧食安全就會不說自安了。”
湯儉民熱愛自己的事業,為了一粒種子,愿意投入自己的全部人生。他常常用3句話來為自己定位:把農民當父母,把種子當兒撫,把自己當農夫。
毛陳鎮大橋村農民周尚文家經常喊湯儉民為“稻兒爸”。 2011年,周尚文種植“鄂晚17”共260畝田,一下子比上一年增收了四萬多元。老周高興極了,非常感謝他。看到能讓老周那么滿意,湯儉民也十分高興,曾在日記中這樣寫道:能為農民做點有益之事,我就很滿足了,覺得這輩子受苦受累,把種子當兒撫,非常值得。
這幾年,湯儉民喜歡上了侍弄果樹。他常年跑農村,見村頭屋后,多是自發叢生的構木、苦楝一類,能不能種上果樹,遮陰栓牛,還能讓農民嘗個甜呢?反復試驗后,他選擇柿子樹作為主推產品。閔集鎮農民毛德賢承包了不到4畝的果園,種的都是湯儉民提供的果樹苗,除了新津、陽豐等七八個柿子品種外,還有梨樹、油桃、板栗、棗子等等。僅靠這個果園,毛德賢就能收入2萬多元。如今,由湯儉民提供樹苗和技術長成的果樹,少說也有上萬棵,遍布孝感周邊幾十個村。
湯儉民長得并不黑,但一年四季臉上總是黑黝黝的。在農民朋友的印象中,他就是一位地道的農民。30多年來,他先后騎垮了十幾輛自行車,直到垮得連修車師傅都不愿意修了,才買了一輛輕便助力摩托車,為的是能夠像自行車一樣過田埂時提起來方便。用他的話說是“近處騎車,遠處搭車,無車無從,農民易接近,單位又節約,一舉兩得。”
為了育種,究竟耽擱了多少節假日,熬了多少夜,沒有記錄,最典型的是每年五一、十一、春節這3個長假,他從未休息過一天,也從沒有領一分錢的加班費。三四月份,鳥語花香,正宜踏青郊游,但卻是湯儉民最忙的時候。5畝多的試驗田里,早、中、晚三季稻在海南同時成熟,必須日搶夜趕收種子。“春暖花開好時光,我卻年年無心賞。春又去,發已蒼。南來北往為哪樁?農民若滿意,我心最舒暢!”在他心中,春光十里,不如一碗米香。
2012年初,他退居了二線,完全可“洗腳上岸”,呆在家里“養尊處優”。但他覺得“夢尚未圓,怎敢撂挑?”有企業高薪請他,他不去;上級領導關心他,希望調他到條件更好的部門任職,他也不去。退居二線的他,依然絲毫不怠,置身泥土,執著地守望著那片壟畝,忙碌在稻禾叢中,期盼著圓夢之時,把豐收布滿大地,把香飯獻給萬家。
孝南區農業局一側辦公樓的三樓,是湯儉民的辦公室和5間倉庫,條件簡陋。辦公室里,一摞摞育種筆記整整齊齊地捆在一起,幾十年下來,足有一米多高。隔壁的幾間房間里,堆滿了一小包一小包的稻種,用塑料袋封好,牛皮標簽上注明品種、年份等信息,一目了然。幾個冰庫、冰柜、暖箱中,珍藏著需要保存或者實驗的稻種。湯儉民翻檢著這些種子,談論著這些種子,如同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一般,臉上溝壑縱橫,笑逐顏開。其實,這么多年來,湯儉民培育出的多個精品香稻,各種應得轉讓費、獎勵達幾十萬之多,他都將其變成了科研經費的一部分。
有人問他這么拼到底圖個啥?他笑哈哈賦詩一首——
世界稻谷華占三,米冠卻被泰國攬。畢生育種力趕超,誓將香稻播寰環。
(責任編輯 何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