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東
2011年,我從清華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畢業。畢業時,也曾猶豫和彷徨,一方面想留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找一份光鮮亮麗的工作,但“到基層去,服務普通群眾”的念頭也始終縈繞在我心里。因為生長于農村,對農村有深厚的感情,我始終覺得,從基層走出來的人,更應該為建設好基層貢獻一份力量。最終,我選擇了成為湖北省的一名選調生,分配在武漢市街道工作。
我所在的街道位于三環線邊緣,屬于城中村片區,當時正處于白沙洲大道建設期,基礎交通條件差、生活環境不理想。當時我就租住在單位旁的城中村里,妻子因為工作的原因出門很早,每次我們都要打著手電穿過工地去乘車。很多時候擔心遇到黑車不安全,還會繞到車輛前故意看看司機的臉、再看看車牌,讓司機明白我記住他了,這才敢讓車走。工作、生活在此,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居民對交通出行、對生活環境、對良好治安、對更加美好生活的深切渴望。當時的我覺得,選調生的經歷讓我更了解基層,也讓我更加地接地氣。
有一段時間,我被借調到區治庸問責辦公室工作,每天受理群眾投訴,督促相關部門解決。這里是矛盾集散地,每天面對這樣的工作,壓力很大。有一次一位居民投訴戶口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我詳細了解完之后發現,原因是他的住址為新小區,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善相關手續。我解釋完之后,他突然說:“剛才的對話我錄音了,我找了很多部門都沒能及時解決,如果你說的不對,我會拿這錄音投訴你不作為。”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我驚出了一身冷汗。因為確信自己的回答是準確的,我回答他:“無論你是否錄音,我們都會積極解決這個問題”。這讓我明白,服務群眾要踏踏實實,來不得半點虛假。你的工作,群眾都看在眼里。
現在我在團區委工作,共青團很重要的一項職責是組織引導志愿者團隊圍繞文明城市創建、青少年教育、居家養老等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在工作中我發現,當我們組織策劃的工作偏離實際、服務群眾的效果不理想的時候,志愿者們不會第二次參加你組織的活動。因此,服務群眾,必須切實考慮到群眾的需求,當工作脫離群眾的實際需求的時候,就連那些最有奉獻精神的青年志愿者們也不愿意跟隨。
四年來,先后經歷了街道黨政辦、組宣統科、區委組織部、團區委、團市委等多個部門的鍛煉,我對選調經歷的價值有了更新的認識,那就是群眾意識。只要樹立了服務群眾的思想,無論何時何地、無論什么樣的崗位,我們都能做好工作。當年的街道工作經歷,使我警醒:“即使陽光再燦爛,也可能會有它照不到的地方”,自己去做工作的時候,要考慮是否有群眾被遺漏;面對群眾的訴求,要有“一枝一葉總關情”的情懷;做決策部署的時候,要努力了解群眾的真正需求,確保我們的工作真正讓群眾得實惠。
一直記得母校對我們這些到基層工作的畢業生的鼓舞:“祖國終將選擇那些選擇了祖國的人。”我想,當年畢業的時候,我更多的是被前半部分鼓舞,想的是理想抱負。而今天,選調的路上,讓我更加理解后半句的真實含義。只有樹立了為群眾服務的意識,才是真正做出了選擇。
(作者系武漢市洪山區團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