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娟
一、發現孩子的興趣點,講述科技小故事
雖說科技無處不在,然而孩子們沒有探索的興趣和激情,這樣的科技是無法引起幼兒的共鳴的。因此,在幼兒的身邊的、為幼兒所熟悉的而又能引起幼兒注意的那些科技的內容才是真正能為幼兒探究和理解的。作為老師要具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當孩子們對周圍事物有著困惑、疑問和探究的欲望時,每每這時,他們就會提出自己的疑問,到老師這邊尋求幫助,渴望得到解答。這時候,老師能做的不光是提供一個標準的答案,而作為科技的教育,應該有更多的教育的成分可以挖掘。
在孩子們提出的各式各樣的疑問中,教師要進行一定的思考,看看哪些具有挖掘的可能性,哪些內容值得讓所有的孩子都來了解一下,或者哪些具有科學與技術相結合的因素,可以根據這些內容選擇相應的科技小故事進行講解,從幼兒的興趣點出發,讓孩子從科技故事中體驗科技的奧秘。當然在這樣的活動中,教師既要查閱相關的資料,了解相關的知識,以免給幼兒錯誤的引導,也可以發動幼兒和家長收集相關的材料。
針對這樣的問題,結合每天的科技小故事,進行了精心的收集與準備,選取了適合幼兒能力和興趣的,有關于動物的生活規律、植物的生長環境以及一些奇妙的自然現象等內容的科技故事,通過每天的講述來拓寬孩子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幼兒探索科技奧秘的興趣。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發現孩子們也經常會有感而發了,會提出一些有關的問題了,這時候,我就不是直接告訴孩子答案了,而是將難以解答的問題,我們就一塊兒找資料、查答案,有條件的我們還給孩子提供材料,讓他們在操作實踐中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比如老師在“科技操作區”里投放了“紙橋力量大”的各種材料,聰明、好學的婷婷通過自己的操作讓紙橋穩穩地架起來了,她激動地跑來問老師:“老師,本來紙的力量是很小的,可是紙折成紙橋,就能承受很重的東西,你說這到底是為什么呢?”老師沒有直接告訴她這個現象的結論,而是把問題又重新拋給了孩子,引發大家去思考,他們熱烈的討論又操作了,然后我們再一起查資料,又一起操作,一起觀察和思考。經過探索,大家得出了結論:當紙彎曲之后能夠承受的重量變大,而且彎曲的次數越多,承受的重量越大,紙橋也就越牢固。孩子們在探索這個問題答案的過程中,學會了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操作,形成了較好的科學態度。
二、種植“智慧樹”,長出“小問號”
在每班的“智慧樹”上,每個孩子都有一本屬于自己的 “小問號”,一開始的目的是讓家長將幼兒在平時生活中提出的對于科學方面的疑問及時記錄下來,然后我們組織幼兒利用飯前的集體談話時間進行討論,可是我發現這樣的效果并不理想。第一,孩子對周圍世界產生的興趣各不相同,家長的知識水平也高低不一,這點從小問號的記錄反饋中足以看出,有的家長給孩子解答的問題不全面,有的甚至是給予不正確的回答,這樣不僅錯誤地引導了孩子,還誤導了孩子對于科技的理解。第二,對于小、中班的孩子,他們還沒有完全能對一些科技現象產生興趣,并且形成文字把它表述出來。
針對這個現象,我們從家長層面的引導轉移到老師層面,老師利用每天的飯前十分鐘與孩子們進行“小問號”地互動,根據孩子們的回答,有效地和孩子們一起討論、一起找尋答案。事實證明,這樣的形式還是有效的。小問號經歷了三個成長階段:首先從不提問到愛提問;其次從模仿提問到獨立思考提問;最后從低水平提問到高質量提問。短短一學期,就從孩子中收集制作了一本《兒童的世界系列——小問號》,這本書見證了孩子們的快樂成長。
三、關注每個孩子的興趣點,“每天一問”樂趣多
“魚睡覺嗎?”“龜為什么能把腳縮進殼內?”“海鷗為什么追著輪船飛?”“烏賊是怎樣保護自己的?”“牛皮紙是用牛皮做的嗎?”……一個個奇妙的小問題,帶領孩子們走入了科學殿堂。
老師從孩子“求知、好奇、愛幻想”的本真特點出發,提供了“每天一問”這個平臺,讓孩子們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說出來、畫出來。孩子剛問完:“馬是怎樣睡覺的?”接下來就有孩子提問:貓是怎樣睡覺的?又有孩子問:狗是怎樣聽聲音的?老師都用微笑來鼓勵孩子。這樣的提問求解過程,正是幼兒好奇、探索的體現。教師的肯定和鼓勵,催發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促使他們去觀察、思考和發現。孩子們在快樂中提問,在模仿中創新,獲得發展和提高。
其實,幼兒不是生來就對世界中的自然現象感興趣的,不是所有的技術和操作對他們來說都是有魅力的,只要教師們通過正確的途徑和方法,開展有價值、有意義的科學與技術相結合的科技活動,讓幼兒在實踐中習得經驗、體驗成功、感受快樂,這將對孩子科技素養的提高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實驗幼兒園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