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富



[摘要]通過分析2014年中越貿易的主要商品、商品類別及結構,中越產業內貿易商品情況,商品貿易顯示性比較優勢,商品貿易的互補性與競爭性,認為存在商品貿易種類單一,商品結構不合理,產業內貿易不足,產品競爭性顯著等問題。提出以下建議:挖掘商品貿易潛力,拓展腹地市場,進一步優化商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提升產業內貿易水平,增加互補性產品出口,減少競爭性產品出口。
[關鍵詞]中國;越南;雙邊貿易;商品結構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2095-3283(2015)12-0020-04
隨著中國與東盟的深化合作,打造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越雙邊貿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2014年,中越貿易額836.32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27.72%,中國繼續保持越南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其中,中國對越南出口637.31億美元,同比增長31.17%,自越南進口199.00億美元,同比增長17.81%,僅次于美國成為越南第二大出口市場,中越貿易順差438.31億美元,同比增長38.29%。
一、中越商品貿易情況分析
(一)主要商品、商品類別及結構
1.主要商品
2014年,在中國對越南出口前十大商品中,電氣與電子設備(HS85)和機械設備(HS84)位居前列,兩者所占比重合計達31.13%,其他商品所占比重較小,非針織服裝類(HS62)和人造纖維(HS55)呈倍增態勢。中國自越南進口前十大商品中,電氣與電子設備(HS85)“一支獨大”,所占比重達41.50%,增長率為18.55%,同時,礦物燃料(HS27)、棉花(HS52)、新鮮水果(HS08)和鞋類(HS64)等部分商品均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速度,但蔬菜和食用根莖(HS07)出現小幅負增長(見表1)。
2.商品類別
根據聯合國國際貿易商品標準分類(SITC),2014年,中國對越南出口商品主要集中于STIC5、STIC6、STIC7和STIC8類,所占比重合計超過出口總額的3/4;中國自越南進口商品則主要集中在STIC8,幾乎占進口總額的一半。在雙邊貿易中,除STIC1類商品呈負增長外,其他各類商品均保持兩位數以上高速增長,尤其STIC8增長最為迅猛(見表2)。
3.商品結構
據SITC分類標準:0—4類為初級產品,5—9類為制造業產品,其中,第6、8類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第5、7、9類為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2014年,中越貿易商品結構較2013年有所優化,工業制成品所占比重小幅上升,初級產品所占比重下降。中國對越南出口商品中,初級產品所占比重為17.87%,工業制成品占82.13%,其中,勞動密集型產品占54.28%,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占27.85%,呈現低微式增長;中國自越南進口商品中,初級產品占34.28%,工業制成品占65.72%,其中,勞動密集型產品占54.29%,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占11.43%(見表3)。
(二)中越產業內貿易商品情況
產業內貿易主要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既出口又進口同類產業商品的現象,經濟學界常用產業內貿易指數(IIT)來衡量兩國產業內貿易的發展程度,公式為:
IIT=1—EX—IMEX+IM
其中,EX為某種商品出口額,IM為某種商品進口額。0≤IIT≤1,IIT值越大,表示兩國間產業內貿易程度越高;反之,愈低;當IIT=0時,表示兩國間無產業內貿易;當IIT=1時,表示兩國貿易合作中某種商品出口額與進口額相等,即表示兩國為完全產業內貿易。
2014年,在中越雙邊貿易合作中,雙方邊產業內貿易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品(STIC8),其IIT指數為0.73,較2001年大幅增長,中越兩國產業內貿易合作已由過去的初級產品(STIC1、STIC2、STIC4)而逐漸轉向工業制成品的勞動密集型產品(STIC8),尤其電氣與電子設備(HS85)產業內貿易程度最高,IIT指數高達0.81,主要包括有線電話、電報設備(HS8517)等,自越南進口該類商品主要包括集成電路及微電子組件(HS8542)、無線電設備(HS8525)等,但雙方在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STIC 5、STIC 7、STIC 9)的產業內貿易發展程度相對較低,且發展滯緩(見表4)。
(三)中越商品貿易顯示性比較優勢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主要用于衡量一國貿易商品在世界市場中的比較優勢,公式為:
RCAij=Xij/XitXwj/Xwt,其中,RCAij代表i國j產品的顯示性比較優勢,Xij代表i國j產品的出口額,Xit代表i國的總出口額,Xwj代表世界j產品的出口額,Xwt代表世界的總出口額。
若RCA≤0.8,表示該國某商品再國際市場處于比較劣勢,即缺乏競爭優勢;若0.8
2014年,中越兩國出口商品在極強競爭優勢項目中交集較多,表示雙方該類商品在世界市場中均具極強競爭優勢且相互間競爭性也較強,在較強競爭優勢和中度競爭優勢兩個項目中交集相對較少,表示雙方該類商品在世界市場相互競爭性較弱,同樣在比較劣勢項目中交集也相對較多,表示雙方該類產品在世界市場均缺乏競爭優勢(見表5)。
(四)中越商品貿易的互補性與競爭性
若兩國商品RCA>1時,則表示兩國某產品在世界市場同時具有比較優勢,即雙方貿易關系具有競爭性;若兩國的RCA<1時,則表示兩國某種產品在世界市場同時表現為比較劣勢;若一國RCA>1而另一國RCA<1時,則表示一個國家在某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而另一個國家在該產品上具有比較劣勢,即雙方貿易關系為互補性,若具有比較優勢國家的RCA>2.5時,則表示在該產品上雙方貿易關系為極強互補性。
2014年,中國對越南出口競爭性關系商品所占比重達44.00%,互補性和極強互補性商品所占比重合計為40.40%,均處于比較劣勢為15.60%;同時,越南對中國出口競爭性關系商品所占比重為58.19%,互補性與極強互補性商品占27.07%,均處于比較劣勢商品占14.74%。總體而言,在中越雙邊貿易中,商品競爭性要略大于互補性,在越南對中國出口貿易中表現更為突出(見表6)
二、中越商品貿易中存在的問題
(一)商品種類單一
2014年,中國對越南出口前十大商品所占比重合計達63.78%,前二十大商品占82.56%,出口額超過10億美元的商品只有16種,僅有22類商品出額占出口總額比重超過1%,其余77類商品出口額較低。中國自越南進口商品中,電氣與電子設備(HS85)所占比重高達41.50%,前十大進口商品所占比重合計為82.08%,進口額超10億美元的有5類,有16類商品進口額占進口總額比重超過1%,而余下81類商品進口額較小。
(二)商品結構不合理
2014年,中越雙邊貿易商品結構仍不夠合理。中國對越南出口商品中,盡管工業制成品所占比重呈逐漸上升態勢,但上升幅度有限,主要依賴于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拉動,如非針織服裝類(HS62)、陶瓷制品(HS69)增速均超過200%以上,相對而言,所占比重較大且附加值較高的除電氣與電子設備(HS85)、機械設備(HS84)、鐵道及電車道車輛外,車輛及其附件(HS87)等增長乏力,資本與技術密集型商品出口嚴重不足且增長緩慢。中國自越南進口商品中,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所占比重實現較快增長,但進口額和所占比重同樣很低,其增長動力基本來自于一些礦產資源產品的高速增長,如HS71(寶石類)、HS75(鎳及其制品)、HS79(鋅及其制品)增長率分別高達235.09%、118.52%和600.00%。
(三)產業內貿易不足
2014年,中越雙邊產業內貿易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品(STIC6、STIC8),尤其STIC8類商品產業內貿易較2001年呈現大幅攀升,初級產品(STIC0、STIC1、STIC4)產業內貿易指數較2001年大幅下降,而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STIC5、STIC7、STIC9)產業內貿易發展水平低,HS52(棉花類)產業內貿易指數最高,其中,STIC7、STIC9較2001年呈下降趨勢。中越兩國產業內貿易不足嚴重制約了兩國貿易發展,不利于雙邊貿易總量擴增和層次升級。
(四)產品競爭性顯著
在中越雙邊貿易中,相互競爭性商品所占比重相對較高,導致出現“替代效應”和“擠出效應”,彼此商品同質化競爭激烈,無疑給未來雙邊貿易摩擦與爭端埋下各種“隱患”。2014年,在中國對越南出口貿易中,相互競爭性商品所占比重高達44.00%,而互補性和極強互補性商品合計卻僅為40.40%;在越南對中國出口貿易中,競爭性商品所占比重更高,為58.19%,互補性與極強互補性商品所占比重為28.07%,導致長期以來越南對中國出口乏力,進而加劇越方外貿逆差,不利于未來兩國貿易健康、可持續發展。
三、推動中越貿易商品結構優化升級的對策建議
(一)挖掘商品貿易潛力,拓展腹地市場
挖掘商品貿易潛力。在雙方貿易中,有為數眾多的商品貿易額較低,未來仍具有巨大增長潛力和空間,應大力推動擁有互補性和極強互補性且的商品貿易。同時,拓展腹地市場。目前雙邊主要開展邊境貿易,兩國國內市場潛力巨大,應積極開拓雙方內陸市場,做好商品推介宣傳,密切溝通與合作,搭建地方性商品展示平臺,拓展和延伸國內銷售渠道,構建營銷網絡綜合體系,充分挖掘相互潛在市場需求。
(二)進一步優化商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
提升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比重。在未來雙邊貿易合作中,應擴大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商品貿易,積極擴大中國新興、高端類制造產品的出口,不斷優化商品結構。長期以來,中國部分企業在對越南出口中忽視了產品質量及售后服務,對此,中國企業要順應越南國內經濟和市場需求變化趨勢,加快調整出口商品結構和層次,提高商品質量,實施品牌戰略,增強服務意識,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由“以量取勝”轉向“以質取勝”,不斷提升合作層次。
(三)提升產業內貿易水平
加快相互投資合作,積極實施產業轉移和承接,加強中越兩國制造業產品及其中間產品的貿易,提高產業內貿易比重和產業內貿易層次,加快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產業內貿易,拓展合作領域,豐富合作內涵,優化增長模式,逐漸形成合理的國際區域生產分工格局,實現共贏。
(四)增加互補性產品出口,減少競爭性產品出口
兩國應立足自身優勢,綜合考慮對方國內市場需求特征,充分挖掘互補性商品貿易潛力。在中國對越南出口貿易中,中國具有較強競爭優勢且雙方處于極強互補性的商品尚未獲得充分開發,如HS43、HS58、HS66、HS86、HS92、HS96;越南也有獨具較強競爭優勢且雙方處于極強互補性的商品,如HS09、HS14、HS25。
鑒于當前兩國貿易商品競爭優勢較為接近或部分重疊,雙邊貿易商品競爭效應與替代效應顯著,尤其近年來中國部分競爭性極強產品的劇增式出口,對越南國民經濟發展和相關產業成長發展均造成了巨大沖擊。對此,中越兩國政府應積極引導雙邊貿易合作發展方向,合理規劃兩國外貿出口市場分布格局,盡量減少相互間的同質化競爭,以實現雙贏互利目標。
[參考文獻]
[1]楊柯,范淑萍.新時期以來中越貿易的特征、障礙及改善途徑[J].廣西社會科學,2015(3):39-43.
[2]李伊.廣西與越南貿易的競爭性與互補性研究[J].當代經濟,2015(14):102-104.
[3]何智娟,郝敬宇.2003—2013年中國與越南貿易淺析[J].東南亞縱橫,2014(4):58-62.
[4]武堅忠.越—中商品貿易與越南國際貿易政策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5.
[5]謝潤德,劉再起.中越兩國商品貿易的影響因素——基于擴展的引力模型實證分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4(8):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