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祺

[摘要]集群知識共享是集群創新行為的關鍵影響要素,一直受到廣泛關注。由于學科背景和研究視角的不同, 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該領域研究的理論叢林。因此,從梳理產業集群創新知識共享的角度入手,從分析視角、共享過程、影響因素三個方面對現有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并指出未來研究趨勢。
[關鍵詞]創新知識共享;共享機制;研究趨勢
[中圖分類號]F06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2095-3283(2015)12-0061-02
一、前言
對產業集群內企業知識共享活動的重視,可以被看做知識經濟背景下,集群實踐對知識的深度認識和詮釋。集群的地理鄰近性、集群內產業鏈條的關聯性和集群主體社會關系的復雜性等原因,使得產業集群內企業間知識共享活動表現出不同的研究價值。為此,國內外學者從自身的學科背景出發,從不同的視角對集群內企業知識共享進行了研究。這些嘗試雖在某種程度上有利于揭示集群內企業知識共享的本質,但是也促成了理論叢林的形成。為此,本文從梳理知識共享分析視角入手,圍繞共享過程、影響因素、共享機制和研究方法的脈路,對集群內企業知識共享現有研究進行總結,并在此前提下,對其未來研究方向提出見解。
二、分析視角
1.共享狀態視角。從這個角度展開集群內企業知識共享的分析,主要是集中于對共享知識資源狀態的描述。比如:學者王培林認為,隨著知識資源的重要性逐步得到認識,集群企業之間應該通過各種渠道共享知識,積極探討有效的企業間合作形式,實現知識資源的交換和討論,以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Garidi創造性地將產業集群和供應鏈結合起來研究,指出集群內企業的知識共享,事實上是順應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在產業相關的上下游企業間推進知識共享活動的進程,這樣有利于提升地域專業化水平和企業集聚水平。在此基礎上,FU、楊瑾等學者,將產業集群視作一條或多條供應鏈在地理區域內局部集中,強調集群內企業間的知識共享,則是供應鏈各個節點企業在這些交叉供應鏈形成的網狀結構上進行的知識分享行為,各類網絡特征會對這一共享進程產生影響。顯然,在這一共享狀態視角下的集群內企業知識共享,著重于對知識資源靜態分享狀態的描述,不同之處在于,知識分享主體之間的結構關系,經歷了離散態、供應鏈和網絡態的遷移。
2.組織間學習視角。這部分觀點從關注共享主體的結構關系,轉向知識共享活動本身。Iandoli在分析集群企業推進集群升級的研究中指出,集群企業間的知識共享,不僅要求參與主體將有關技術和市場的知識,特別是緘默知識通過知識合作渠道,不斷分享擴散,而且要求集群企業能夠通過知識整合,將這些知識資源成功融入到自己的已有知識框架中。其中,刻意性學習行為是完整知識共享活動中的關鍵要素。蔡彬清同樣指出,知識共享不同于實務交換,其中包含知識供給方愿意幫助知識接收方了解知識內涵,并通過學習逐步內化為其自有知識存量的內容。以此為內容延伸基點,ArikanA在分析產業集群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內在驅動作用時,指出集群企業間的知識共享,不僅是知識資源的溝通交換,而且是主體對互補性知識的相互合作,學習機制的設計安排對這類共享性知識學習有關鍵影響。因此,從組織間學習視角,對集群企業間知識共享的理解,一般著眼于共享活動中的溝通交流,強調合作機制的設計,以促進彼此間互補性知識資源的學習,強化各自知識框架,推進創新活動進程。
3.市場交易視角。在這一視角下,知識資源被認為是一類有價值的商品,知識共享是相關主體借助市場交易方式實現的高效率知識互換,畢竟市場機制對促進主體參與性有明顯的積極影響。Davenport將知識共享定義為知識參與和知識市場的過程。Rafaeli在此基礎上指出,集群內企業間知識共享,是利用高效率的市場機制,實現知識資源在集群內不同企業間的擴散,并且依據雙方在交易行為中嵌入深度的不同,可以從是否參與對方知識消化吸收活動的管理,區分為不參與交易、直接交易、參與交易三種形式。Zhou更進一步將強調,市場機制是知識共享的有效制度保證,無論是集群企業之間的知識交換,還是集群企業內部,都應該有意識地建構利于知識共享的交易機制。顯然,在這一類觀點中,知識交易是知識共享的基礎,在集群內企業間知識資源的共享交流中,有必要培育有效的市場機制,促進相關主體的參與積極性,從而改善知識共享效率。
三、共享過程
集群內企業知識共享過程的分析一直倍受學者關注,基于相異的理論基礎,采用各自的模型實施研究。如,日本學者Nonaka的知識螺旋模型,揭示了知識共享的基本過程,即社會化(socialization)、外部化(externalizatino)、組合(emobination)、內部化(internaliaztion),伴隨這些子過程的銜接,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在相關主體間持續不斷的轉換,有效推進知識創造?;谶@一認識,王文平以國內小企業對跨國公司依附關系形成的有核網絡集群為分析對象,在區分公共知識和私有知識的前提下,仿真模擬了集群企業間知識共享的四個創造性子過程。并認為知識創造性產出的彈性,會關聯集群內中小企業在新一輪經濟活動中的創新投入。
不過,在知識共享的過程模型研究中,知識本身的關聯性逐步受到重視。王緝慈指出,在知識共享的模型中,太多分析集中于知識分工的作用。事實上,互補性知識也有著重要影響,集群內企業為尋求互補性知識,甚至會超越本地集群網絡邊界,以開放的態度,從集群外部導入必要的知識資源。學者魏江在分析集群知識共享模型時,一直強調集群企業的本地網絡和超本地網絡嵌入的雙重背景,要求從雙重網絡的功能嵌入影響集群企業知識整合的視角,分析共享知識推進集群創新的機制討論。蔡猷花同樣從互補性知識鏈條切入,研究了集群企業間知識共享的過程。結果表明,知識互補性比例越高,集群企業間的合作意愿會隨之增強,甚至為了達成共享目標,集群企業會主動嘗試一些新的共享機制,即便過程中需要雙方讓渡部分利益。
四、影響因素
在綜合應用多種研究方法,研究共享活動的過程模型后,學者自然把目光投向怎樣改善集群企業間的知識共享實踐,即共享影響因素的研究。比如,Huber在認同知識共享影響集群創新的基礎上,建構了一個包含知識屬性、集群企業知識特征、外嵌知識情境、內隱知識情境在內的集群企業間知識共享影響因素模型。在借助多元回歸和結構方程模型對問卷調查數據進行要素間交互效應的分析后,指出知識特性、集群企業間的知識差異和情境嵌入性對共享實踐有較大影響,并且知識的內生情境可以部分抵減集群企業間知識差異和情境嵌入性對集群企業間知識共享實踐的負面影響。Lan W在意識到知識共享的核心動力在于傳遞者和接受者之間良好關系之后,重點討論了集群的文化認同、本土情感、社會關系和信任等因素對集群企業間知識共享的影響。在對比多個集群企業知識共享的實踐案例后,認為產業集群的地理鄰近性是理解集群企業知識共享的關鍵,由此,應該在產業集群中,充分培育利用共享的文化氛圍,借助情感、信任等社會因素,影響個體的共享合作意愿,進而推進集群企業間的知識共享進程。與此不同的是,張振剛更關注政府的作用。在產業集群中,集群企業間不僅有合作關系的存在,也同樣存在激烈的競爭,甚至在缺乏引導和約束時,這種競爭會逐步惡性化,直接對彼此間知識共享行為造成破壞。因此,政府的激勵、懲罰和公共投入的作用就顯得比較突出,屬于重要的影響因素。在集群實踐中,這些要素是否被落實,直接關系集群企業間知識共享績效。
不過,當學者開始逐步意識到,產業集群事實上屬于集群企業相互作用,彼此關聯的網絡結構時,網絡特征對集群企業間知識共享實踐的影響,開始受到關注。如,Bell在強調集群知識網絡構成的基礎上,認為網絡規模、網絡交流密度、網絡關系強度和網絡關系的動態性是影響集群企業間知識共享的重要因素。在其理論模型中,這些網絡特征會顯著影響集群企業的知識共享,并通過知識筑底行為,加速知識螺旋,推進集群企業的創新升級。胡保亮以知識搜索的寬度和深度為中介,深入探究了網絡位置對集群企業間知識共享的影響。
五、未來研究趨勢
從未來趨勢看,集群網絡視角已然成熟,但是在網絡分析中,大多研究都偏重于網絡結構特征對集群企業間知識共享的影響。對于突破集群邊界的超本地網絡的研究仍有不足。集群企業嵌入在本地網絡和超本地網絡的雙重結構中,如何利用超本地網絡的橋接,引入外來異質類知識,進而彌補本地知識共享活動的不足,是值得研究的課題。如何安排合理的集群網絡結構,交互集群網絡中知識共享活動的正式治理機制,以及信任、心理契約、組織文化等非正式治理機制,各類機制交疊形成的共享模式存在怎樣的內在聯系,以及模式間如何演進等內容都是未來集群企業知識共享研究的重要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Caridi M,Pero M,Sianesi A.Linking product modularity and innovativeness to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the Italian furniture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2, 136(1): 207-217.
[2]王緝慈, 梅麗霞, 謝坤澤.企業互補性資產與深圳動漫產業集群的形成——基于深圳的經驗和教訓[J].經濟地理,2008,28(1): 49-54.
(責任編輯:張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