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利
[摘要]國際收支統計是國家對本國國際收支狀況開展評價和判斷的基礎和依據。伴隨金融創新業務的快速發展,原有統計制度的局限性逐步顯現,也出現很多新情況:基礎貨物貿易疊加對外貿易融資,交易中介取代交易主體參與跨境貿易,脫離實物交易的虛擬交易增多,貨物貿易物流資金流脫節,一筆資金涵蓋兩重交易性質,跨國公司繞道銀行開辟新型款項劃撥路徑,銀行卡統計存在短板。同時面對現有統計手段存在局限性,統計制度有待修訂,直接申報和間接申報業務覆蓋范圍交集模糊地帶需要澄清等新挑戰。提出以下對策建議:加強金融創新業務調查研究,開展現行國際收支統計制度完善性論證,推動制度修訂工作,研究改進數據采集方式,提高編表自主性和獨立性。
[關鍵詞]國際收支;新挑戰;統計體系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2095-3283(2015)12-0102-03
一、我國國際收支統計體系
目前,我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收支手冊》(第六版)原則采集國際收支數據,按季發布《國際收支平衡表》和《國際投資頭寸表》。實行以《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辦法》確立的申報制度為基礎,以間接申報和直接申報為主、其他部門數據為輔、抽樣調查為補充的統計體系。間接申報是申報主體通過銀行間接向外匯局進行國際收支申報。直接申報是金融機構就其自身對境外資產負債及損益向外匯局進行國際收支申報。抽樣調查目前主要是貿易信貸抽樣調查。在編制《國際收支平衡表》和《國際投資頭寸表》時,除包括國際收支統計部門采集的數據外,還輔以其他相關部門數據,如人民銀行外匯收支信貸和央行資產負債統計、商務部直接投資統計、海關貨物進出口統計、外匯局外債和外匯儲備統計、證監會證券發行數據、國家旅游局旅游收入數據、旅游出境伙伴國旅游收入數據和國際清算銀行相關數據等。
二、我國國際收支統計面臨的新情況
(一)基礎貨物貿易疊加對外貿易融資
銀行在開展貿易融資業務當中,會主動投資購買基于進出口貿易背景的商業單證,從而取得對進口企業的應收賬款權利。常規情況下,境內銀行主要為我國進出口企業提供融資,比如福費廷、保理和海外代付業務等,但特殊情況下,也會從境外金融機構包買境外出口企業對我國進口企業的應收賬款商業單證,為境外企業提供融資(其與海外代付業務的區別在于境內進口企業并不是融資銀行的客戶,包買商業單證銀行并不直接向進口企業提供融資授信)。商業單證到期后,由境內進口企業直接償還境內銀行對外提供的融資款項。此類業務當中,跨境資金流出并不體現為我國進口企業對外支付商品貨款,而表現為由商業銀行為境外出口企業提供資金融通,因此較容易與金融機構自身對外資產負債業務相聯系。此類業務情形下,如何正確辦理國際收支申報也值得探討和商榷,是將境內銀行對外融資按間接申報處理,以境內進口企業名義申報一般貿易進口,還是按境內銀行對外資產負債業務對待,做直接申報處理。后一種情況,還需要考慮進口企業的后續貨物核查問題。此類業務反映出基礎貨物貿易疊加銀行對外貿易融資后出現的申報交叉兩難抉擇問題,需要給予必要關注。
(二)交易中介取代交易主體參與跨境貿易
跨境電商交易成為國際收支貨物貿易統計中出現的新情況。在此類型交易過程中,跨境電商需要為境內買家或賣家與境外交易商之間撮合交易,跨境資金結算款往往為商品交易集合款,交易參與方包括多個買家/賣家,同時交易對手國家也常常分散為多個國家。這些給目前逐筆采集國際收支交易信息增加了難度,反映出集合交易和逐筆信息采集的矛盾。
(三)脫離實物交易的虛擬交易增多
在商品貿易發展過程中,除傳統的進出口貨物貿易基礎形式外,圍繞物權憑證轉讓交易越來越多。交易者并不關注商品實物交割,僅僅針對某種商品的市場認可度和價格波動進行投機買賣。比如目前在特殊監管區域針對商品貨物倉單開展的背書轉讓交易,貨物可能無須出入特殊監管區域或者國家關境,但貨物所有權在境內外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發生流轉,導致同一單貨物的交易額成倍增長,由此可能出現海關進出口貨物統計額與國際收支貨物貿易交易額出現偏離。
(四)貨物貿易物流資金流脫節
涉及此類業務,較為典型的案例是外方委托境內企業加工某種產品,并提供資金給境內關聯企業購買加工產品過程中所需的模具,模具留在境內使用,但所有權歸屬外方。購買模具屬于貨物交易,但由于貨物未出境,導致海關未作相應登記,從而出現物流和資金流脫節現象。
(五)一筆資金涵蓋兩重交易性質
在直接投資類境外承包工程業務當中,自第三國采購貨物到工程項目地使用的情況,第三國貨物采購款同時兼具境外直接投資性質,需要從中明確一種性質進行申報,同時還需要舍棄一種潛在的交易內容,使國際收支申報難以客觀全面地反映國際收支交易的整體全貌。
(六)跨國公司繞道銀行開辟新型款項劃撥路徑
跨國公司為降低資金劃撥成本,提高集團內資金運營效率,常常成立內部財務清算中心,繞過銀行資金匯劃系統,實現資金體內循環。在此情形下,境內外資企業借助境外財務清算中心實現跨境資金調撥,給傳統間接申報提出新問題。一是交易對手國別只能按財務中心所在國家申報交易對手國別,與實際交易對方國家有出入;二是交易過程中可能產生軋差清算情況,與國際收支權責發生制原則相抵觸。
(七)銀行卡統計存在短板
目前,銀行卡發卡量逐年遞增,發卡機構也涵蓋境內和境外,其作為新型貿易結算工具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得到加強。特別是涉及到旅游項目統計,能否借助銀行卡大致估算出境旅游支出數據就顯得非常重要。但在實際當中,目前除銀聯卡可以通過銀聯組織獲取以外,境外visa、master等銀行卡的交易數據較難獲取,這給旅游項目統計增加了不小的困難,也凸顯當前國際收支統計手段還存在局限性。
三、我國國際收支統計制度遇到的新挑戰
(一)現有統計手段存在局限性,統計制度有待修訂
從國際收支統計來看,傳統的間接申報在國際收支統計中所占比重較大,但其中所涉及的交易統計項目有部分未能直接體現在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編表數據當中,比如貨物貿易數據、旅游數據、直接投資數據等,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間接申報統計的自身局限性,具體包括:1.間接申報實行收付實現制,而國際收支統計要求權責發生制。2.間接申報要求發生實際資金收付行為,對于經濟所有權在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發生轉移而沒有實際資金收付的交易無法進行記錄,比如國與國之間的無償物資捐贈屬于國際收支交易內容但間接申報無法統計。3.部分統計科目的內涵與國際收支標準存在出入。4.間接申報統計范圍主要局限在境內和跨境環節,境外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的交易統計目前還難以實現。
除間接申報以外,目前直接申報仍處于前期調整完善期,其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一是統計范圍理論上明確為法人類金融機構,但實際全國符合此定義范圍的機構究竟有哪些還不是十分明確,對于金融機構的認定還存在操作標準有待明確等問題,比如是以銀監會、保監會和證監會頒發的證書為準,還是要參照企業營業執照經營范圍酌情判斷處理;二是直接申報數據采集工作量龐大,統計項目指標專業性強,而各金融機構填表報送人員業務素質參差不齊,初期報送數據質量有待提高。
(二)直接申報和間接申報業務覆蓋范圍交集模糊地帶需要澄清
目前,直接申報和間接申報從理論上說涇渭分明,一套報表體系涵蓋金融機構自身對外資產負債及交易情況;另一套報表體系覆蓋非金融類機構和個人對外交易情況。但兩套報表并非絕對分割,兩者之間存在交叉業務,可能涉及同時報送兩套報表。比如境內保險機構為非居民提供保險服務,屬于保險公司對外開展保險業務并影響保險公司對外資產負債,應該歸屬直接申報內容,但當保險公司實際從境外收到保險費時,從保險公司的開戶銀行角度來說,屬于收到本行客戶的跨境保險服務收入,又牽扯間接申報。此種情形下,兩套報送體系是否存在重復報送,以及將報表統計數據如何在編制國際收支平衡表/投資頭寸表中進行調配使用,也是需要進行明
確的問題。再如前文提及的境內銀行對外提供貿易融資的案例,同樣涉及境內機構從境外購買商業票據,屬于銀行的投資行為,但若按直接申報處理,境內進口企業又面臨有貨物流無資金流的尷尬境地,因此還要考慮補充間接申報。諸如此類,不一一列舉,都需要未來在規劃國際收支統計制度中給予明確。
四、對策建議
(一)加強金融創新業務調查研究
面對金融創新浪潮,要注意收集涉外經濟交往中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并對照現有的統計申報方式和統計手段研究對應性申報方案。在收集新情況過程中,特
別要加強對創新金融工具、創新金融業務和跨界業務的研究,摸索新業務發展的內在規律和特點,并找出現有統計方法和統計手段方面存在的不足,及時研究解決辦法。對于目前統計方法難以滿足申報需求的,除向國家外匯管理局申請技術支持外,還可相應提出制度修訂建議,確保國際收支統計工作理論研究緊密聯系業務實際。
(二)修訂完善國際收支統計制度
對于目前的直接申報、間接申報、抽樣調查和其他數據源作為補充的國際收支統計制度架構,要對照編制平衡表和投資頭寸表這一最終目的,研究目前數據采集方式、手段和方法的延展性、科學性和適應性,搞清不同制度體系架構的內涵和外延,理順三種制度的關系。對于不同統計制度涵蓋范圍的重疊交叉部分,要比較依照不同統計方法得出統計結果的優劣,制定協調原則和方法。同時對于目前制度范圍涵蓋不到的新業務、新情況,要及時對原有制度進行補充和拓展,不斷加快國際收支統計申報制度的創新步伐,確保制度修訂工作與時俱進。
(三)改進數據采集方式,提高編表自主性和獨立性
國際收支編表數據來源多元化不利于提高報表數據整體的內在統一性,容易出現統計項目不同,相應的編制方法不一、統計口徑不齊等問題。而且數據來源外部化,也會對其他部門產生依賴,難以控制數據采集加工的精確度和時效性。因此,國際收支統計應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在外部條件允許情況下,研究拓展統計方式、統計手段、統計制度的可行性方案,盡可能減少對外部門數據采集需求,提高編表自主性和獨立性。
[參考文獻]
[1]基金組織國際收支統計委員會.國際收支和國際投資頭寸手冊(第六版)[M].2009.
[2]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詮釋國際收支統計新標準[M].中國經濟出版社, 2015.
(責任編輯:張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