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正式使用“社會治理”的概念,要求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堅持系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2015年12月,人民論壇專題調研組與中共中央黨校、民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行政學院、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的權威專家走訪了深圳福田區的社區街道,對福田區的基層社會治理與社區治理標準化建設工作展開調研,成果豐碩。
強化基層黨建,構建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福田區委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市委關于全面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要求和部署,進一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著力提升基層黨建工作質量。制定基層黨建責任清單,健全基層黨建考核監督體系,并明確提出將打造新型基層社會治理模式作為黨建工作的著力點,積極探索突破“就黨建抓黨建”的“小黨建”格局,構建基層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大黨建”格局。全面推進基層黨建區域化,推動全區95個社區實現社區黨組織和社區黨代表工作室的全覆蓋;委派199名處級干部擔任社區黨組織兼職委員,吸納了429名有影響力的駐社區黨組織負責同志,讓其以“兼職委員”身份進入社區黨組織領導班子,建立了區域統籌、條塊結合、上下聯動的共駐共建機制。
推進多元共治,建設“同責共為”現代社區治理體系
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強調多元主體合作參與。福田區圍繞“多元共治”的主題,以“建立現代社區治理體系”和“構建社區良性社會生態”為目標,著力激發社區自我發展內生力量,推動社區實現有效治理。
第一,優化社區治理架構。對社區主要治理主體的權責進行了全面梳理,推動社區黨組織、工作站、居委會等角色職能依法歸位,動員和支持社會組織、志愿者、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全區95個社區普遍建立起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一核多元”新型治理架構。
第二,構建多元參與平臺。推動社區搭建“議事決策、服務執行、評議監督、矛盾調處、網絡信息”等多元平臺,提供從議事決策到評議監督、從線上到線下的全過程參與路徑。所有社區都建立了居民議事會,并通過開展“民生微實事”,由財政提供經費保障,項目由居民提議、商議、決議,通過“三議三公開”的民主程序篩選項目、監督項目實施,快速解決社區居民身邊的小事、急事、難事,推動居民自治機制的實際運行。
第三,推進多元服務。在廣東省率先出臺《福田區社區基本公共服務清單》和《福田區社區增益性公共服務清單》,對社區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清單式管理,引入社會組織、志愿者等為居民提供多樣化和專業化的服務;向物業企業購買服務,在社區試點設立政務服務代辦點,為居民提供全天候政務代辦服務。
第四,促進法治共建。全面推行人民調解福田模式,建立健全“調委會+專業律師+法律志愿者”的社區矛盾調處工作模式。設立愛心調解站點,打造“一公里”法律服務圈。推動律師參與社區治理,推行“一社區一法律顧問”制度,開展法律咨詢、普法宣傳、人民調解和法律援助,化解糾紛矛盾。
建立治理標準,促進基層社會治理精細化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社會治理要精細化。標準化是精細化的前提,福田區在社區治理結構、人員隊伍、制度保障和社區服務的標準化建設上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實踐。作為試點的沙頭街道,開展了社區治理標準化建設,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對社區事務進行了全面梳理,編制了黨建工作、居務工作和政務工作清單,建立了孵化、培育、引進和購買四個機制激發“三社”活力,形成了一系列制度性成果。通過標準化建設,試點社區的治理架構進一步科學,治理機制進一步健全,服務事項進一步清晰,服務流程進一步規范,居民需求得到更加精準的滿足,涌現出了“青少年成長營”“金地社區黨群喜樂團”“晚晴工程”等深受居民認可和歡迎的品牌服務項目。
借力“互聯網+”,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
習總書記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提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引領了社會生產的新變革。順應“互聯網+”時代需求,福田區通過“互聯網+”改進和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全力推進“織網工程”暨智慧福田建設項目,建設區大數據中心和事件統一分撥平臺,打破部門數據分割,多方匯集信息資源,整合全區各“條”“塊”服務管理資源,推動管理的扁平化、精細化、標準化和可視化。成立區、街道兩級網格管理機構,優化網格員隊伍,做小做精網格,構建“治理與服務”并重的網格化服務管理新格局。推進各類信息的循環碰撞、智能推送和共享應用,讓居民享受更加方便快捷的社區服務,實現“讓數據多跑腿,讓群眾少跑路”。
福田區創新社會治理經驗值得借鑒
福田社會治理工作之所以取得這些成績,實現“借勢發展”,關鍵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創新、協調、共享等發展理念,把社會治理工作放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本地落實的大局中去謀劃和部署。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推動下,社區必將成為中國社會最重要的社會微觀單元,政治建設、社會管理、社會服務等功能社區化已成趨勢。推動復合型治理,構建全服務模式,促進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多元化、精細化、標準化、信息化,是激活基層社會活力、提高公眾幸福指數、優化基層社會生態的重要路徑。
調研組認為,福田區針對基層的新變化,創新融入黨建新思路、基層工作新思路,將命令式、動員式社會管理轉變為引領式、參與式社會治理,為服務民生、推動基層發展、夯實基層基礎、促進社會和諧,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福田區的經驗做法為基層社會治理走出了一條創新之路、典型之路,福田的社會治理探索與實踐,具有較強的示范意義。
責編/劉廣為 劉瑞一 美編/李智 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