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容
(廣東省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手術室 廣東 惠州 516001)
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是臨床上治療股骨頭壞死和髖關節結核等疾病的主要方法。該方法具有療效好、可有效地提高患者髖關節功能等作用。不過,近年來的調查發現,由于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手術過程比較復雜,而且進行該手術的患者多為身體素質較差的老年人,因此其在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發生手術切口感染的幾率較高。這種情況不僅會影響患者手術后身體的康復,還會降低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1]。最新的臨床實踐證實,對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實施預防手術切口感染的護理可有效地降低其手術切口感染的發生率,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為了進一步證實此護理方法的有效性,我們對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間在我院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12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間在我院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120例患者。在這120例患者中,有股骨頭壞死患者40例,股骨頭惡性腫瘤患者30例,髖關節結核患者10例,股骨頭骨折患者30例。他們中有男性患者66例,女性患者54例。他們的年齡在50~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5±8.5歲。我們將這12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有60例患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和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在這兩組患者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期間,我院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個人資料核對、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等常規護理,對觀察組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方法與對照組患者相同)的基礎上,進行預防手術切口感染的護理。進行預防手術切口感染護理的方法是:①在患者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前,護理人員要詳細地對其進行身體檢查。對于合并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貧血和低蛋白血癥等疾病的患者,護理人員可在醫生的指導下對其進行對癥治療,待其身體的各項指標均恢復正常后,再對其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②在患者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前,護理人員要盡量將其安排在單獨的手術室,并在手術開始前對手術室進行徹底的消毒。③在手術開始前6小時,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備皮處理。在進行備皮處理時,護理人員可擴大對患者備皮的面積,并使用碘酒和酒精對其手術部位的皮膚進行徹底消毒。在手術開始前30分鐘,護理人員可給患者預防性地使用抗生素。在手術開始后,護理人員應在患者手術的部位鋪上4層無菌巾[2]。④在手術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在幫助醫生進行手術操作時,要嚴格按照無菌操作的原則進行。在對患者進行切除股骨頭、清理髖臼和安放人工髖臼等操作時,護理人員要佩帶雙層膠皮手套,以免手套發生破裂而感染手術切口。⑤在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要在患者的手術切口上貼上消毒貼膜,并使用無菌敷料覆蓋手術切口。在患者手術結束后的7天內,護理人員每天都要對其手術切口進行消毒和換藥,并經常更換手術切口上的敷料。對于手術切口出現滲血和滲液的患者,護理人員要及時對其手術切口進行重新縫合和更換引流管等處理。此外,在患者手術結束后的前5天,護理人員可使用阿奇霉素等廣譜抗生素對其進行抗感染治療。
護理結束后,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手術切口感染的發生率和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其中,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是通過讓其填寫我院自擬的對護理服務滿意率調查問卷獲得的。該問卷共有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三種選擇。總滿意率=滿意率+一般滿意率。
我們使用SPSS19.0軟件包對本次實驗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采用χ2檢驗,用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手術結束后,觀察組患者中沒有患者發生手術切口感染,手術切口感染的發生率為0。對照組患者中有6例患者發生了手術切口感染,手術切口感染的發生率為10%。觀察組患者手術切口感染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率的比較(例/%)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在接受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接受預防手術切口感染護理的觀察組患者其手術切口感染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只接受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其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這說明,對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實施預防手術切口感染的護理可有效地降低其手術切口感染的發生率,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此護理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1]浦惠芳,李靜.預防全髖關節置換術手術室感染的護理干預[J]江蘇醫藥,2012,38(22):2773.
[2]蔣長明.預防全髖關節置換術術中感染的護理干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 22(35):3985-3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