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雪婧 徐元光
(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 山東 青島 266000)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病因未明的嚴重精神疾病。此病患者常可在青壯年時期緩慢發病或亞急性發病,其臨床表現主要為感覺障礙、知覺障礙、思維障礙、情感障礙、行為障礙及精神活動不協調等[1]。氨磺必利和利培酮均是臨床上治療精神分裂癥的常用藥物。為了對比分析用利培酮與氨磺必利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臨床效果,我院將6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分為利培酮組和氨磺必利組,為利培酮組患者應用利培酮進行治療,為氨磺必利組患者應用氨磺必利進行治療,然后對比分析其臨床療效及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中的60例患者均為2013年9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中關于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其PANSS均≥60分。這些患者均無軀體疾病史,均未患有器質性精神障礙。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利培酮組和氨磺必利組,每組各30例患者。在利培酮組患者中,有男性14例、女性16例,其平均年齡為(30.4±9.6)歲,其PANSS評分為(79.4±10.2)分,其平均病程(5.2±3.7)年。在氨磺必利組患者中,有男性20例、女性10例,其平均年齡為(31.7±8.5)歲,其PANSS評分為(80.1±11.4)分,其平均病程為(4.9±3.9)年。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PANSS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為利培酮組患者應用利培酮進行治療,其用法是:1mg/次,1次/d,可逐漸將用藥量增加至3-6mg/d。為氨磺必利組患者應用氨磺必利進行治療,其用法是:100mg/次,1次/d,可逐漸將用藥量增加至300-800mg/d,在每日的用藥量超過400mg時應分2次服下。在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期間可根據其病情酌量為其加用苯二氮卓類藥物、抗膽堿能藥物進行治療。
1.3 療效評價標準 痊愈:經治療,患者的PANSS總減分率≥75%。顯效:經治療,患者的PANSS總減分率為50%-74%。好轉:經治療,患者的PANSS總減分率為30%-49%。無效:經治療,患者的PANSS總減分率<30%。治療的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好轉率。在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前、治療8周后分別采用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量表)、精神分裂癥抑郁量表(CDSS量表)對患者發生陰性癥狀及抑郁癥狀的程度進行評價。采用副反應量表(TESS量表)分析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期間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9.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分析 利培酮組患者病情的治愈率為23.33%,其治療的總有效率86.67%。氨磺必利組患者病情的治愈率為26.67%,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0.00%。兩組患者的治愈率、治療的總有效率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 義(χ2=0.023,P=0.878;χ2=0.162,P=0.688)。 詳情見表1。

表1 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分析 [n(%)]
2.2 對兩組患者PANSS與CDSS減分率的分析 與利培酮組患者相比,氨磺必利組患者在進行5周的治療后其PANSS量表的減分率及CDSS量表的減分率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對兩組患者PANSS量表與CDSS量表減分率的分析( x ±s)
2.3 對兩組患者發生不良反應情況的分析 利培酮組患者在進行治療期間,有2例患者發生失眠,有2例患者發生惡心,有6例患者發生錐體外系反應,有3例患者發生體位性低血壓,有1例患者發生體重增加,有1例患者發生泌乳素的水平升高,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50.0%。氨磺必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期間,有2例患者發生失眠,有3例患者發生錐體外系反應,有1例患者發生體重增加,有1例患者發生泌乳素的水平升高,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23.3%。與利培酮組患者相比,氨磺必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93,P=0.032,P<0.05)。
氨磺必利、利培酮均是臨床上常用的非典型抗精神疾病藥物。氨磺必利屬于苯甲酰胺類抗精神疾病藥物。較大劑量的氨磺必利具有選擇性阻斷DA受體、減輕精神疾病患者陽性癥狀等作用[2]。較小劑量的此藥具有優先阻斷多巴胺D3受體和D2受體、緩解精神疾病患者的陰性癥狀和抑郁癥狀等作用[3]。利培酮是一種苯丙異惡唑衍生物,具有拮抗多巴胺D2受體、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陽性癥狀、選擇性阻斷α受體等作用,其副作用主要是易使患者出現體位性低血壓等[4]。
研究發現,與應用利培酮相比,應用氨磺必利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治療可取得較優的效果[5]。與應用利培酮相比,在應用氨磺必利治療精神分裂癥時患者發生錐體外系癥狀的幾率較小,用藥的安全性較高。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與應用利培酮相比,應用氨磺必利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治療可更有效地改善其臨床癥狀,而且用藥的安全性較高,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范寧,譚云龍,李佳等.首發未服藥精神分裂癥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臨床癥狀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5,29(2):105-108.
[2] 孫霞,楊建立.氨磺必利與奧氮平治療急性期精神分裂癥的療效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3,21(3):292-293,296.
[3] 黃繼偉,李林,呂維忠等.氨磺必利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3,22(6):497-499.
[4] 楊甫德,陳松,王向群等.國產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療效與安全性的隨機雙盲對照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9,23(7):498-503.
[5] 林涌超,歐文前,李凌恩等.氨磺必利與氯氮平對陰性癥狀為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療效及生活質量的對照研究[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2,21(8):705-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