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彤
痛經也叫“經行腹痛”[2],是指女性在經期及行經前后發生的以小腹疼痛、痛及腰骶或脅肋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婦科疾病[1]。此病患者在病情較重時可發生惡心、嘔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昏厥等臨床表現。痛經可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其病因較為復雜。西醫在治療此病時主要采用對癥療法,以改善患者疼痛的癥狀。中醫認為,痛經主要由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或氣血不足,不能濡養胞宮,不榮則痛所致。為了分析對痛經患者進行中醫辨證治療的臨床效果,我院將120例痛經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對照組患者進行西藥治療,對研究組患者進行中醫辨證治療,然后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本研究中的120例患者均為2014年10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痛經患者。將這些患者按入院單的單雙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60例患者。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為12~47歲,平均年齡為26歲,其中有原發性痛經患者31例,繼發性痛經患者29例。研究組患者的年齡為13-45歲,平均年齡為25歲,其中有33例原發性痛經患者,27例繼發性痛經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為對照組患者應用布洛芬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2022802,生產單位:修正藥業集團長春高新制藥有限公司)進行治療,其用法是:每日服3次,每次服2片。對研究組患者進行中醫辨證治療,治療方案如下:1)清熱解毒法。患者若在月經來潮前發生腹痛,并伴有腹部有灼熱感、小腹拒按、腰骶脹痛、平時偶有疼痛、月經來潮時疼痛加劇等表現或合并盆腔炎,應采取清熱解毒、利濕止痛的原則對其進行治療,可選用清熱調血湯加減,其處方為:丹皮10g、當歸9g、川芎12g、黃連10g、桃仁10g、生地10g、乳香5g、紅花5g、川柏9g、夏枯草10g、敗醬草20g、紅藤20g、沒藥9g、半枝蓮10g、玄胡10g,水煎服,每日服一劑,分2次服下。2)溫經散寒法。患者若有經期及經后小腹冷痛、經血量少色暗、有血塊、小腹喜按、得熱痛減、畏寒、小便清長、腰腿酸軟等臨床表現,應采取溫經暖宮止痛的原則對其進行治療,可選用溫經湯加減,其處方為:當歸9g、吳茱萸5g、人參10g、川芎10g、桂枝15g、阿膠10g、半夏9g、艾葉3g、干姜20g、小茴香3g、附子10g等,水煎服,每日服一劑,分2次服下。3)行氣活血法。患者若在經期出現小腹疼痛拒按、胸脅乳房脹痛、經行不暢或經血量少、經血色紫黯、有血塊、舌質紫黯、有瘀點、脈弦等沖任瘀阻的表現,可采用攻通、溫通、補通及清通的原則對其進行治療,可選用膈下逐瘀湯加減,其處方為:川芎8g、當歸8g、紅花6g、赤芍6g、桃仁9g、玄胡3g、烏藥9g、五靈脂10g、枳殼4g、丹皮6g、甘草5g、香附8g,水煎服,每日服一劑,分2次服下。4)益氣補血法。患者若有經期小腹隱隱作痛、小腹及外陰部有空墜感、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簿、面色無華、神疲乏力、舌質淡、脈細弱等癥狀,可采用益氣補血的原則對其進行治療,可選用八珍湯加減,其處方為:黃芪25g、甘草4g、茯苓15g、白術10g、黨參30g、熟地20g、川芎10g、當歸10g,水煎服,每日服一劑,分2次服下。5)益腎養肝法。患者若有小腹綿綿作痛、腰部酸脹、經色黯淡、量少、質稀薄、潮熱、耳鳴、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等癥狀,可采用益腎養肝的原則對其進行治療,可選用調肝湯加減,其處方為:山藥15g、阿膠10g、巴戟天20g、山萸肉9g、白芍12g、當歸12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服一劑,分2次服下。患者若有腰骶疼痛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續斷、淫羊藿、肉蓯蓉、杜仲、菟絲子。患者若有乳房脹痛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小茴香、橘核、郁金、玄胡、川楝子。在對兩組患者進行3個月的治療后對比分析其臨床療效。
顯效:經治療,患者在經期及行經前后腹痛的癥狀消失且無其他的不適癥狀。有效:經治療,患者在經期及行經前后腹痛的癥狀明顯減輕。無效:經治療,患者在經期及行經前后腹痛的癥狀無改善,甚至在加重[2]。治療的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使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8.33%。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3.33%。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分析 (n,%,n=60)
痛經是婦科的常見病[3]。中醫認為,痛經的病位主要在胞宮及沖任,其病因主要為肝腎虧損、氣血虛弱、寒凝胞宮、氣滯血瘀及濕熱下注,導致胞宮氣血不暢[5],不通則痛或氣血虧虛,胞宮失去濡養,不榮則痛所致。此病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經期小腹疼痛墜脹、腰骶部疼痛等[4]。《景岳全書·婦人規》中說[6]:“凡婦人經行,挾虛者多,全實者少,即如以可按拒按及經前經后辨虛實,固其大法也,然有氣血本虛而血未得行者,亦每拒按,故于經前亦常有此證,此以氣虛血滯無力流通而然”。研究發現[7],采用中醫療法治療痛經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8.33%。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3.33%。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與相關的臨床研究結果相符合。可見,對痛經患者進行中醫辨證治療可取得理想的效果,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蔣貞勵.痛經應用中醫辯證治療方案效果觀察[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3):611-612.
[2] 吳惜英.中醫經絡療法結合食物療法在痛經中的應用[J].醫藥前沿,2015,(8):289-290.
[3] 韓洪靜.中醫九針治療痛經臨床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3,(36):370-370.
[4] 王娟,王佩娟.痛經的中醫病機及治療時機把握[J].吉林中醫藥,2012,32(1):45-47.
[5] 張玉蘋.痛經的中醫綜合干預療法[J].中國民間療法,2014,22(7):57-58.
[6] 張莉莉.談對中醫針灸治療婦科痛經方法的探討[J].北方藥學,2013,(3):112.
[7] 韓麗,宋詞,宋會官等.淺談痛經的中醫治療[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4,(30):28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