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潔芹 沈 慧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蘇州九龍醫院神經內科 江蘇 蘇州 215021)
急性前循環缺血性小卒中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病[1]。此病具有發病急、易反復發作等特點,患者在發病后會出現類似于腦出血或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表現,但這些癥狀一般會在24小時內完全消失[2]。急性前循環缺血性小卒中患者若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其病情會進一步發展,進而可導致其發生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等并發癥,從而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3]。為了探討導致急性前循環缺血性小卒中患者發生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的危險因素,筆者隨機選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00例急性前循環缺血性小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進行了以下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將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00例急性前循環缺血性小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100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急性前循環缺血性小卒中的臨床診斷標準,且均經顱腦MRI檢查得到確診[4]。根據這100例患者發生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的情況將其分成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組(n=50)和非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組(n=50)。在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5例。他們的年歲在30歲至81之間,平均年歲為(66.5±10.1)歲。他們中有12例患者存在吸煙史,有9例患者存在酗酒史。在非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14例。他們的年歲在31歲至80歲之間,平均年歲為(66.3±9.9)歲。他們中有13例患者存在吸煙史,有10例患者存在酗酒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臨床資料方面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對這兩組患者患有基礎疾病的情況、空腹血糖的水平、總膽固醇的水平、甘油三酯的水平、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纖維蛋白原的水平、腦梗死灶分布的情況和腦梗死區域血管狹窄的情況進行調查和分析,從中找出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組患者發生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的危險因素。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中獲得的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定量資料根據是否符合正態分布分別用(均數±標準差)和中位數或四分位間距表示,組間比較則分別采用t檢驗或秩和檢驗,定性資料用百分率(%)進行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檢驗水準取a=0.05,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模型變量的納入標準為P<0.10。
2.1 對比兩組患者患有基礎疾病的情況和各項血液指標的水平 與非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組患者相比,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組患者糖尿病的發病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血脂異常的發生率、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生率、空腹血糖的水平、總膽固醇的水平、甘油三酯的水平、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和纖維蛋白原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對比兩組患者的影像學特征 與非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組患者相比,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組患者中患有皮質下梗死、大腦前動脈供血區梗死和腦梗死區域血管狹窄的人數更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對比兩組患者患有基礎疾病的情況和各項血液指標的水平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影像學特征
2.3 進行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的結果 Logistic 多因素回歸分析模型將早期神經功能惡化作為因變量,將患者中患有皮質下梗死、大腦前動脈供血區梗死、腦梗死區域血管狹窄的人數和糖尿病的發病率作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患有皮質下梗死是急性前循環缺血性小卒中患者發生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的獨立危險因素(OR=4.369,95%CI為 1.399 ~ 13.569,P=0.01)。
在臨床上,醫護人員對缺血性小卒中的重視程度往往不夠,原因可能在于此病患者的臨床癥狀比較輕微[5]。為了探討導致急性前循環缺血性小卒中患者發生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的危險因素,筆者將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00例急性前循環缺血性小卒中患者分成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組和非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組。對這兩組患者患有基礎疾病的情況、空腹血糖的水平、總膽固醇的水平、甘油三酯的水平、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纖維蛋白原的水平、腦梗死灶分布的情況和腦梗死區域血管狹窄的情況進行調查和分析,從中找出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組患者發生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的危險因素。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非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組患者相比,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組患者糖尿病的發病率更高,他們中患有皮質下梗死、大腦前動脈供血區梗死和腦梗死區域血管狹窄的人數更多。進行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患有皮質下梗死是急性前循環缺血性小卒中患者發生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的獨立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導致急性前循環缺血性小卒中患者發生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的主要危險因素為其患有皮質下梗死。臨床醫生應對上述情況予以關注。
[1] 翟明鋒, 曹樹剛, 徐文安, 等. 急性皮質下腦梗死后進展性運動功能缺損的預測因素與發病機制: 回顧性病例系列研究[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 2014, 22: 167-171.
[2] Ghandehari K, Khajedaluei MR, YazdankhahZ, et al. Risk fa ctors of short-term stroke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minor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 [J]. ARYA Atherosc ler, 2013, 9: 119-127.
[3] 段作偉, 孫文, 黃志新, 等. 孤立性皮質下小梗死的形態學特征與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的聯系[J].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3,46: 735-738.
[4] Deleu D, Inshasi J, Akhtar N, et al. Risk factors,manageme nt and outcome of subtypes of ischemic stroke: a stroke registry from the Arabian Gulf[J]. J Neurol Sci, 2011,300: 142-147.
[5] 賈麗君, 遲魯梅, 范佳, 等. 進展性卒中的臨床分析[J]. 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 2012, 25: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