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麗娟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 江西 宜春 336000)
由于重癥監護室的危重癥患者的免疫功能均較弱,且對其進行治療的過程較為復雜,故極易使其發生多重耐藥菌感染[1]。有研究表明,對重癥監護室的危重癥患者實施臨床藥學監護,可有效地降低其多重耐藥菌感染的發生率,提高其救治的成功率。為了進一步證實此方法的有效性,我院對重癥監護室收治的256例危重癥患者的資料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間我院重癥監護室收治的256例危重癥患者。將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間收治的128例危重癥患者作為甲組,將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間收治的128例危重癥患者作為乙組。在乙組的128例患者中,有男性72例,女性56例。這些患者的最小年齡為61歲,最大年齡為89歲,平均年齡為72.8±3.1歲。這些患者入住重癥監護室的時間為2d~14d,平均時間為7.2±1.4d。在甲組的128例患者中,有男性73例,女性55例。這些患者的最小年齡為62歲,最大年齡為90歲,平均年齡為72.9±3.2歲。這些患者入住重癥監護室的時間為2d~15d,平均時間為7.3±1.4d。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對甲組患者未實施臨床藥學監護。對乙組患者實施臨床藥學監護,進行藥學監護的具體方法如下:
1.2.1 為患者合理地使用抗菌藥物 ①醫務人員應掌握各種抗菌藥的具體使用方法和適用范圍。根據各類抗菌藥的藥理特點、藥物動力學特點及藥物的安全性,合理地為患者選擇抗菌藥。②對患者的病情和身體狀況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為患者制定科學合理的抗菌藥使用方案。③嚴格按照抗菌藥使用方案對患者進行治療,以確保治療的效果和用藥的安全性。對需要大量使用抗菌藥的危重癥患者,應注意觀察其用藥后是否出現不良反應,并及時為其調整用藥量。④對使用三代頭孢菌素等抗菌藥進行治療的患者,需注意對其進行用藥監督管理。
1.2.2 對患者的肝臟功能及腎臟功能進行監測 重癥監護室的患者多伴有肝臟功能障礙、腎臟功能障礙及心臟功能障礙等疾病。在使用抗菌藥對這些患者進行治療時,極易加重其肝臟、腎臟、心臟等器官功能受損的情況。因此,在為重癥監護室的危重癥患者使用抗菌藥進行治療時,需定期對其肝臟功能、腎臟功能和心臟功能進行監測,并根據監測結果及時為其調整抗菌藥的使用劑量。另外,對已被確診的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還需進行致病微生物檢測,以便為其選擇有針對性的抗菌藥,從而確保其治療的效果。
1.3 統計學處理 我們使用SPSS13.0軟件包對本次實驗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結束后,在甲組的128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發生多重耐藥菌感染,其多重耐藥菌感染的發生率為9.38%。在乙組的128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發生多重耐藥菌感染,其多重耐藥菌感染的發生率為1.56%。乙組患者多重耐藥菌感染的發生率明顯低于甲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12.439,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多重耐藥菌感染發生率的比較[n(%)]
重癥監護室(ICU)是院內獲得性感染的高發科室。由于ICU患者的病情危重、免疫力較弱、住院的時間較長及抗菌藥的使用時間較長,且其各種致病微生物的耐藥性均明顯增強。因此,ICU的患者極易發生多重耐藥菌感染[2]。覃永壯[3]的研究表明,對住重癥監護室的危重癥患者實施臨床藥學監護,可明顯降低其多重耐藥菌感染的發生率。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乙組患者多重耐藥菌感染的發生率明顯低于甲組患者。吳艷春等[4]的研究結果顯示,對ICU的患者加強臨床藥學監護,不僅有助于提高其臨床用藥的合理性,還可降低患者多重耐藥菌感染的發生率。此研究結果與我院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對重癥監護室的危重癥患者實施臨床藥學監護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降低其多重耐藥菌感染的發生率。
[1] 高原.1例重癥監護室多重耐藥菌感染的臨床藥學監護[J].中國醫藥導報,2012,09(04):102-103.
[2] 黃湘寧.鄭俊.劉華.喻華.喬寧.張凱.重癥監護病房多重耐藥菌主動篩查及定植與感染狀況調查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13):3357-3359.
[3] 覃永壯.重癥監護室多重耐藥菌感染的臨床藥學監護[J].世界中醫藥,2015,10(S1):367-368.
[4] 吳艷春.曾金鶯.伍麗霞.重癥監護病房多重耐藥菌感染臨床特點及護理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02):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