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愛芳
(如東縣中醫院 江蘇 南通 226400)
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極易在治療的過程中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并且其機體的免疫力也會明顯下降。因此,對這類患者進行優質的護理是提高其生活質量、促進其快速康復的關鍵[1]。持續質量改進模式是一種新興的護理模式,其具有科學化、標準化的管理體系。研究證實,采用持續質量改進的模式對接受血透治療的患者進行護理,能大幅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其生活質量。在本次研究中,筆者就是為了證實這一觀點。現將研究方法及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3年3月~2015年6月間我院收治的50例接受血透治療的患者。我們將其隨機分為常規組和持續質量改進組,每組各有患者25例。在常規組2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4例,女性患者有11例,其年齡為40~62歲,平均年齡為(53.1±5.4)歲;在持續質量改進組2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3例,女性患者有12例,其年齡為40~60歲,平均年齡為(52.6±5.3)歲。兩組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且在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常規護理模式為常規組患者進行護理,比如在為患者進行血透治療前先了解其患病史、各項檢測指標及化驗項目的結果,并在透析過程中密切觀察其面色、體溫、脈搏、血壓等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同時注意觀察其穿刺部位有無出血及腫脹等情況。在此基礎上,采用持續質量改進模式為持續質量改進組患者進行護理,具體的方法是:①組建持續質量改進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由責任護士擔任組員。護士長要定期對責任護士進行培訓,總結出在護理過程中易誘發不良事件的相關因素,并據此制定出標準化的護理流程,旨在逐漸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②護士長要對持續質量改進小組的組員進行有關無菌操作及管道管理的專業培訓,要求其在護理工作中嚴格執行消毒及無菌操作,并認真佩戴無菌手套及口罩。同時,護士長要叮囑責任護士密切觀察患者的置管管路是否通暢、其置管處的皮膚是否出現腫脹等情況。一旦發現異常,責任護士要及時報告醫師,并使用紅霉素軟膏及抗生素類藥物為患者進行治療。③持續質量改進小組組員要加強對患者進行巡視及質控。護士長要根據持續質量改進小組組員的具體情況及工作資歷制定出最佳的排班制度,以確保每名患者每隔15min均能得到一次常規巡視。④護士長要定期對持續質量改進小組組員的護理服務效果進行考核,并將考核的成績與其績效掛鉤,以提高組員的護理水平和責任心。
1.3 觀察指標 ①統計對比兩組患者急性左心衰竭、高鉀血癥、感染、出血及血栓等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②采用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對兩組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評價,評價的等級分為十分滿意、比較滿意、滿意及不滿意四個等級。總滿意率=十分滿意率+比較滿意率+滿意率。
1.4 統計學分析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平均值±標準差(±s)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當P<0.05時視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的比較 持續質量改進組患者急性左心衰竭、高鉀血癥、感染、出血及血栓的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常規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2.2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率的比較 持續質量改進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明顯高于常規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的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率的比較[n(%)]
降低導管感染、出血及血栓等不良事件的發生率[2]是提高血透患者生活質量、促進其快速康復的關鍵。研究證實,采用持續質量改進模式對接受血透治療的患者進行護理能有效延長其存活的時間,降低其不良事件的發生率[3]。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持續質量改進組患者急性左心衰竭、高鉀血癥、感染、出血及血栓的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常規組患者,持續質量改進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明顯高于常規組患者。
綜上所述,采用持續質量改進模式對血透患者進行護理的效果顯著,此護理方法不僅能有效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還能提高其對護理工作的依從性和滿意度,值得推廣。
[1] 韓詠梅,李小萌,于曉波等.持續質量改進在血液透析室感染控制中的應用[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5,23(1):37-39.
[2] 嚴美珍,汪鳳梅.持續質量改進在提升基層醫院血液透析患者的滿意度中的實踐[J].浙江醫學教育,2012,11(2):32-34.
[3] 張英,韓詠梅,李小萌等.持續質量改進對維持性血透患者自體動靜脈內瘺并發癥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8):1721-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