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中英
(江蘇省連云港市第二人民醫院 江蘇 連云港 222002)
重型顱腦損傷是臨床上常見的外科疾病。該病具有發病急、病情危重且進展快、致殘率、致死率高等特點,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該病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為意識障礙、肢體癱瘓、感覺障礙等。多數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在手術后仍會遺留偏癱等后遺癥,從而對其日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1]。近年來的臨床實踐證實,對手術后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的效果明顯,可有效地促進其偏癱肢體的康復。為了進一步探討對手術后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對促進其偏癱肢體康復的效果,我們對2013年8月~2015年8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手術的90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3年8月~2015年8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手術的90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將這些患者分為常規組(45例)和康復組(45例)。在常規組中,男女患者的比例為30:15,其年齡區間為16~81歲,平均年齡為(43.3±4.31)歲,其格拉斯哥昏迷評分為3~7分,此平均評分為(5.33±1.31)分。致傷原因:因車禍致傷的18例,因高空墜落致傷的14例,因暴力打擊致傷的7例,其他原因致傷的6例。在康復組中,男女患者的比例為32:13,其年齡區間為18~77歲,平均年齡為(44.7±5.62)歲,其格拉斯哥昏迷評分為4~8分,此平均評分為(5.16±1.28)分。致傷原因:因車禍致傷的17例,因高空墜落致傷的16例,因暴力打擊致傷的8例,其他原因致傷的4例。在年齡、性別、格拉斯哥昏迷評分、致傷原因等方面,兩組患者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1.2 護理方法
1.2.1 手術結束后,對常規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方法是:協助患者保持正確、舒適的體位,密切觀察其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同時對其進行引流護理、用藥指導和飲食護理等。1.2.2 手術結束后,對康復組患者在實施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是:① 進行昏迷期的康復護理:術后,在患者尚未清醒時,密切監測其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同時,幫助患者保持良肢位(即讓患者保持平臥位,使其患側的上肢保持伸展的姿勢,將其整個上肢放在軟枕上,使其肩部外展50°、肘關節彎曲90°、踝關節背伸90°),以防止其肢體發生痙攣。同時,按時為患者按摩患肢,每天按摩2~3次,每次按摩的時間為10~15min。②進行早期的心理護理和健康宣教:絕大多數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在清醒后均會出現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從而不利于其身體的康復。針對這種情況,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年齡、文化水平等,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其緩解不良情緒,提高其對治療的信心。同時,為患者及其家屬普及早期康復護理的專業知識,告知他們對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的目的和方法,以提高他們對康復護理的積極性和依從性。③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根據患者的病情、年齡及其身體狀況,為其制定科學、合理的康復訓練計劃。以“循序漸進”為康復訓練的原則,對患者開展早期的康復訓練,具體的訓練方法是:第一,協助患者進行患肢的被動訓練,包括協助其進行肩部的外展和外旋訓練、前臂的外旋訓練、腕部的伸展訓練、拇指的外展訓練、髖部的伸展和內旋訓練、踝關節的背屈訓練以及膝關節的伸展訓練等。第二,在患者病情穩定且其患肢的肌力已明顯恢復后,指導其進行主動訓練,包括指導其進行心肺功能的增強訓練、床上運動訓練、站立訓練、平衡訓練、行走訓練等。
1.3 觀察指標 用自制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量表對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價,此量表的滿分為100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日常生活能力越佳。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術后骨質疏松癥、廢用綜合征、關節脫位、肩手綜合征、關節攣縮等并發癥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中涉及到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處理,用率(%)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表示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其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的比較接受治療前,康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平均評分為(45.89±7.70)分,常規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平均評分為(44.92±7.62)分,二者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護理,康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平均評分為(84.32±8.02)分,常規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平均評分為(65.67±7.52)分。康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經護理,康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6.67%,常規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8.89%。與常規組患者相比,康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n,%)
重型顱腦損傷是指患者受外界暴力直接作用于頭部所致的腦組織損傷。該病患者的病情危重,且變化復雜,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救治,就會嚴重威脅其生命安全[2]。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死亡率已大大降低,但其致殘率卻始終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3]。范燕娜[4,5]等學者研究認為,對手術后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的效果顯著,可防止其患肢出現畸形、攣縮及僵硬等癥狀,從而能有效地促進其偏癱肢體的康復。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常規組患者相比,康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評分更高,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曾海英[6]等學者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可見,對手術后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的效果十分明顯,可有效地促進其偏癱肢體的康復,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1] 張源,等.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超早期良肢位擺放對偏癱肢體的影響[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2,17(12):757-758.
[2] 楊錦霞,等.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神經、運動及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32):118-120.
[3] 胡永玉,等.早期患側良肢位擺放干預預防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偏癱后期并發癥的效果[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36(19):2935-2936.
[4] 范燕娜,等.顱腦外傷術后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2,11(02):132-134.
[5] 林上清,等.早期功能練習配合高壓氧治療對重型顱腦損傷術后肢體偏癱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4(10):52-53.
[6] 曾海英,等.顱腦損傷后患者肢體功能康復的護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1,08(03):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