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麗
(忻州市第二人民醫院 山西 忻州 034100)
腦出血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心腦血管疾病。此病具有發病急、病情進展快、致殘率高和致死率高等特點[1]。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的改變,腦出血在我國的發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趨勢[2]。相關的臨床實踐證實,對腦出血患者進行優質護理可取得很好的效果。為了進一步證實此護理方法的有效性,筆者對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間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96例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間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96例腦出血患者。這96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中規定的腦出血的診斷標準,且均經CT檢查和MRI檢查得到確診[3]。我們將這96例患者隨機分為優質組和常規組。其中,常規組有46例患者,優質組有50例患者。在常規組46例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20例。他們的年齡在44歲至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6.9±1.7)歲。他們中有合并高血壓的患者14例,有合并冠心病的患者20例,有合并血脂異常的患者12例。他們的腦出血量在8ml至66ml之間,平均腦出血量為(21.8±6.7)ml。他們中有小腦出血患者7例,有基底節區出血患者23例,有丘腦出血患者10例,有腦葉出血患者6例。在優質組50例患者中,有男性27例,女性23例。他們的年齡在45歲至8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7.3±1.9)歲。他們中有合并高血壓的患者16例,有合并冠心病的患者23例,有合并血脂異常的患者11例。他們的腦出血量在8ml至65ml之間,平均腦出血量為(23.5±7.3)ml。他們中有小腦出血患者8例,有基底節區出血患者22例,有丘腦出血患者14例,有腦葉出血患者6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為這兩組患者均使用藥物療法進行治療。
1.3 護理方法
1.3.1 為常規組患者使用常規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如下:(1)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測。(2)對患者進行生活護理和飲食護理。(3)遵照醫囑對患者進行用藥護理和輸液護理。
1.3.2 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優質組患者進行優質護理。進行優質護理的具體方法如下:(1)成立優質護理小組,由科室主任和護士長負責分組和任命小組長。優質護理小組的成員包括責任醫師、責任護師和基層護理人員。(2)對各小組負責的病房進行明確的劃分,并根據每位小組成員的工作能力有針對性地安排護理工作。(3)根據患者的病情為其制定護理計劃,并要求護理人員嚴格執行。(4)腦出血患者因存在肢體功能障礙和語言障礙,常會出現煩躁、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針對這一情況,在腦出血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其情緒的變化情況,并根據其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個性化的心理疏導。(5)在腦出血患者住院治療期間,護理人員應及時對其口腔內的分泌物進行清理,并將其頭部偏向一側,以防止其因誤吸分泌物而發生呼吸道堵塞。(6)在腦出血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轉后,護理人員要指導其進行翻身訓練、上肢屈伸訓練和站立平衡訓練,以促進其肢體功能的恢復。
1.4 觀察指標 護理結束后,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接受治護的效果、住院的時間、住院的費用和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
1.5 治護效果的評價標準[4]我們根據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上制定的關于腦出血的療效評價標準,將治護的效果分為基本痊愈、顯效、有效和無效四個等級。(1)基本痊愈:經過治療和護理,患者的臨床癥狀均完全消失,其腦神經功能的改善率在90%以上。(2)顯效:經過治療和護理,患者的臨床癥狀均明顯好轉,其腦神經功能的改善率在46%至90%之間。(3)有效:經過治療和護理,患者的臨床癥狀均有所好轉,其腦神經功能的改善率在18%至45%之間。(4)無效:經過治療和護理,患者的臨床癥狀均未好轉,甚至在加重。患者腦神經功能的改善率在18%以下。總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6 統計學處理 我們使用SPSS18.0軟件包對本次實驗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接受治護效果的比較 優質組患者接受治護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接受治護效果的比較
2.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的比較 常規組患者住院的費用為(5223.9±908.9)元,住院的時間為(31.9±6.4)d。優質組患者住院的費用為(4869.4±857.6)元,住院的時間為(20.8±7.2)d。優質組患者住院的時間明顯短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9563,P=0.0001)。優質組患者住院的費用明顯低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9661,P=0.0261)。
2.3 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總滿意率的比較 護理結束后,在優質組患者中,對護理服務感到滿意者有26例,對護理服務感到基本滿意者有23例,對護理服務感到不滿意者有1例。優質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為98.0%(49/50)。在常規組患者中,對護理服務感到滿意者有22例,對護理服務感到一般滿意者有18例,對護理服務感到不滿意者有6例。常規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為87.0%(40/46)。優質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明顯高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224,P=0.0376)。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在接受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接受優質護理的優質組患者其接受治護的總有效率和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均明顯高于只接受常規護理的常規組患者,其住院的時間明顯短于常規組患者,其住院的費用明顯低于常規組患者。
綜上所述,對腦出血患者進行優質護理的臨床效果確切,可有效地縮短其住院的時間,減少其住院的費用,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1] 羅鳳云. 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護理中的應用及體會[J]. 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4):747-748.
[2] 馬靜. 程序化護理在腦出血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14):135-136.
[3] 周蕓,吳蘭花. 護理路徑教育在腦出血患者中的應用[J]. 中國基層醫藥,2015,22(2):309-311.
[4] 楊帆. 不同護理路徑在腦出血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3):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