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珍
(徐州礦務集團第二醫院 江蘇 徐州 221011)
有臨床醫生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后發現,此類患者普遍存在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且其心理狀態與其預后正相關[1]。為此,我院對近年來在我院進行化療的6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獲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間在我院進行化療的6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所有患者均進行了骨髓穿刺活檢,其病情符合WHO制定的關于急性髓性白血病的診斷標準[2]。這些患者均首次確診病情,未并發神經系統疾病或心腦血管疾病。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常規組和強化組。常規組中有30例患者,其中有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其年齡為2~60歲,平均年齡為(40.2±1.8)歲。強化組中有38例患者,其中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5例;其年齡為5~66歲,平均年齡為(42.1±2.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使用去甲氧柔紅霉素和阿糖胞苷進行化療。同時,對所有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是:1)化療前的護理方法。護理人員及時了解患者的病情、家族病史、教育背景等。為患者詳細地介紹與急性髓系白血病相關的知識、化療的注意事項等,使其能夠積極地配合進行治療。確保病房內空氣暢通,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提高患者的舒適感。保持病區安靜,確保患者睡眠充足。2)化療期間的護理方法。根據患者的意愿選取恰當的穿刺方法及穿刺部位對其進行穿刺。穿刺操作快、準、穩,以減輕患者的疼痛。合理安排藥物的使用順序,減小藥物對患者血管的傷害。3)化療后的護理方法。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為其制定飲食方案。讓患者多食用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食物,從而滿足其身體對營養和熱量的需求。告知患者保持注射部位清潔。
為強化組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是:1)建立進行心理護理的基礎。在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耐心地聽取患者的訴求,及時回答其提出的問題,并盡量滿足其合理的需求。通過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和對話的方法了解其對疾病的認知情況及其心理狀態。了解患者的社會背景、經濟背景,收集其家庭信息,根據收集到的資料確立與其溝通的重點,讓其信任護理人員,消除其不安的情緒。2)糾正患者錯誤的認知。在患者住院5~7 d后,根據其受教育的程度和家庭背景,為其介紹與疾病相關的知識。為患者發放急性髓系白血病知識宣傳手冊、光盤等,讓其熟悉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特點、治療方法、進行化療的時機、化療后的不良反應及處理方法等,糾正其“罹患白血病后很快就會死亡”的認知。減小其心理壓力。4)對患者進行集體心理護理。定期邀請化療后生存時間較長的此病患者來醫院,鼓勵其他患者繼續進行治療,介紹自己的治療經驗。每星期舉辦一次急性髓系白血病知識講座,請相關的教授和專家為患者答疑解惑,幫助其建立繼續進行治療的信心。
1.3 觀察指標及相關的判定標準[3]在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80天后,分別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其心理狀態。根據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第二版)》判定這些患者病情緩解的情況。緩解率=(完全緩解例數+部分緩解例數)/總例數×100%。觀察這些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若患者對治療無抵觸的情緒和行為,能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治療,則判定患者對治療依從。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處理,SAS評分和SDS評分等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治療的依從率和病情的緩解率等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SAS評分和SDS評分 接受護理前,強化組患者的SAS評分及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常規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護理,兩組患者的SAS評分及SDS評分均有所降低,且強化組患者評分降低的幅度明顯大于常規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SAS評分和SDS評分
2.2 兩組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及病情的緩解情況 護理后,強化組患者對治療的依從率及病情的緩解率均明顯高于常規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及病情的緩解情況
近幾年,我國白血病患者的人數不斷增多。據統計,白血病的致死率居所有惡性腫瘤致死率的第6位,35歲以下白血病患者的死亡率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的患者[4]。白血病患者在得知自身的病情后,會出現較強烈的身體和心理上的應激反應。此外,此類患者接受治療時容易發生全身無力、疲乏、惡心、嘔吐、厭食及感染等不良反應。這進一步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負擔,降低其生存質量[5]。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白血病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礙,對治療的依從性及預后均較差[6,7]。因此,對白血病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具有重要的意義。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態,采取一系列良好的心理護理措施來影響其感受和認識,能改變其心理狀態和行為,幫助其適應新的社會角色,為其創造有利于治療的心理狀態,改善治療的效果。
總之,對進行化療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能有效地改善其心理狀態,提高其對治療的依從性,改善其預后。
[1] 丁思嬌,陳民才,陸穎,等.自體外周血干細胞治療急性髓性白血病60例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36):9016-9017.
[2] 任金海,郭曉玲,蔡圣鑫.復發性及難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診斷與治療[J].臨床薈萃,2015,30(10):1100-1103.
[3] Merz W A,Ballmer U. Demographic factors influencing psy chiatric rating scales (Zung SDS and SAS).[J]. Pharmacops ychiatry,1984,17(2): 50-56.
[4] 張鳳偉.強化心理護理干預對白血病患兒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7):755-757.
[5] 王穎.心理護理對白血病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3):710-711.
[6] 郭秀芬,王紅芬,孟真.心理護理干預對初治青少年及年輕成人急性自血病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6):80-81.
[7] 孫均芳,范艷玲,闞景平.護理程序在白血病患者心理護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上旬刊,2012,18(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