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美華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中醫院心血管內科 江蘇 泰州 225500)
慢性心力衰竭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綜合征,是各種類型的心臟疾病發展到終末期的表現。該病的致死率和致殘率均較高。該病患者在臨床上的表現主要是活動后胸悶、氣喘、乏力、頭昏,病情嚴重者不能平臥。由于老年人的身體素質較差,可同時患有多種疾病。因此,對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相對較差。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對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進行科學有效的護理可以提高其治療的效果,改善其預后。為此,我院對近幾年收治的24例心力衰竭患者進行了積極護理,獲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48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2例;其年齡為60~92歲,平均年齡為(74.2±9.3)歲;其中有34例患者的原發疾病為冠心病,有8例患者的原發疾病為高血壓性心臟病,有3例患者的原發疾病為擴張型心肌病,有3例患者的原發疾病為退行性心瓣膜病。所有患者的病情均符合2007年發布的《中國慢性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中的相關診斷標準。根據紐約心臟協會(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制定的相關標準對這些患者的病情進行分級。在這些患者中,心功能為Ⅱ級的患者有22例,為Ⅲ級的患者有18例,為Ⅳ級的患者有8例。這些患者均未患有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常規組和積極組,每組各24例患者。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心功能分級等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均進行利尿、擴血管、逆轉左室重塑、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治療。同時,為常規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具體的方法是:監測患者的心電圖、血壓、呼吸頻率及血氧飽和度(SPO2)。讓患者使用鼻導管吸氧。為積極組患者進行積極護理,具體的方法是:
1.2.1 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以熱情的服務態度,通過語言溝通、肢體交流等方式安撫患者,為其營造一個舒適的就診環境,使其以積極的態度配合醫務人員的治護工作。向患者介紹醫院的環境、主治醫師及相關的護理人員,使其盡快熟悉醫院的環境,消除其對醫院的陌生感。護理人員經常與孤寡老人聊天,使其感受到來自他人的溫暖[1,2]。護理人員積極地與患者進行溝通,使其了解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種可預防、可控制的疾病,并向其介紹一些治療效果較好的病例,增強其進行治療的信心。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進行語言溝通、觀察其行為舉止,了解其心理狀態。積極地對存在焦慮、恐懼、抑郁等不良情緒的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使其保持心態平和。
1.2.2 對患者進行飲食護理 告知患者食用低脂、低鈉的食物,少吃含有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將患者每天攝入氯化鈉的總量控制在3 g以下。對水鈉潴留明顯的患者限制水的攝入量,監測其體重,使其保持水與電解質的平衡。讓患者多吃富含維生素和粗纖維的食物,維持其胃腸道的功能,防止其發生便秘。1.2.3 對患者進行用藥護理 如果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藥物使用不當,就可能導致患者發生心律失常等癥狀,危害其身體健康。護理人員對使用不同藥物的患者進行相應的護理:1)對使用利尿劑進行治療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護理人員嚴格遵照醫囑為其用藥,并密切觀察其神態、血壓、肢體水腫的情況。2)對使用β受體阻滯劑進行治療的患者,護理人員密切監測其血壓、心率,觀察其是否發生不良反應。3)對使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或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AngiotensinII receptor antagonists,ARB)進行治療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護理人員密切觀察其是否發生咳嗽、水腫、低血壓等癥狀。4)對使用洋地黃進行治療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密切觀察其是否出現神志異常、黃綠視、尿量突然減少、心力衰竭癥狀加重等情況。5)對靜脈滴注或泵注硝酸甘油進行治療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護理人員注意控制其輸注藥物的速度,并定時監測其血壓。當患者的收縮壓低于100 mmHg或舒張壓低于60 mmHg時,立即停止為其使用硝酸甘油,并對其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防止其發生低血壓。6)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經常通過靜脈通道使用藥物。在患者進行靜脈輸液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根據醫囑和患者的具體情況控制其輸液的速度,防止因輸液速度過快而增加其左心室的前負荷,使其發生突發性呼吸困難。在治療的過程中,一旦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生命體征不穩定等情況,護理人員立即通知值班醫師,并遵醫囑對患者進行相關的處理。
1.2.4 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 在醫院走廊的墻壁和醫院的宣傳欄中張貼與慢性心力衰竭相關的宣傳畫及宣傳單。在醫院的電子屏幕上播放與慢性心力衰竭相關的知識。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其家屬發放與慢性心力衰竭有關的健康知識手冊。對患者進行宣傳教育的主要內容是慢性心力衰竭發生及發展的過程、治療該病的方法、防止其發生并發癥的措施及應對突發情況的措施等。通過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來提高其對該病的認知程度,從而提高其對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
1.3 觀察指標及相關的判定標準 在這些患者治療一個療程(14天)后,觀察兩組患者6分鐘步行距離改善的情況。顯效:患者的6分鐘步行距離增加>100 m。有效:患者的6分鐘步行距離增加50~100 m。無效:患者的6分鐘步行距離增加<50 m??傆行?(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在這些患者治療一個療程后,觀察兩組患者心功能改善的情況。顯效:患者的心功能改善2級或2級以上。有效:患者的心功能改善1級。無效:患者的心功能未得到改善,甚至在加重??傆行?(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護理,積極組患者6分鐘步行距離改善的總有效率及心功能分級改善的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常規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1。

表1 這些患者6分鐘步行距離和心功能改善的情況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種頑固的心血管疾病。近幾年,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慢性心力衰竭的發生率明顯上升,大大地增加了患者家庭和社會的負擔。臨床護理實踐證實,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常規治療與護理往往不能有效地緩解其身心痛苦[3]。對此類患者進行包括病情觀察、心理護理、用藥護理、飲食指導、健康教育等措施在內的積極護理,能減輕其臨床癥狀[4],使其生命體征保持穩定[5]。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積極護理的積極組患者6分鐘步行距離改善的總有效率及心功能分級改善的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接受常規護理的常規組患者。
總之,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積極護理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改善其活動能力和心功能。
[1] 何春梅.臨床護理路徑在慢性心力衰竭中護理效果[J].河北醫學,2014,20(11):1922-1923.
[2] 龐玉華,楊艷.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學導報,2014,11(20):120-123.
[3] 馬春蘭.老年患者心力衰竭的心理護理[J].現代醫學衛生,2011,27(7):1078.
[4] 李新穎.41例頑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觀察與護理體會[J].吉林醫學,2014,20(36):8170.
[5] 韓杏花.4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藥物依從性的影響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1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