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瑞珠
輪狀病毒性腸炎多因輪狀病毒入侵患者的腸道所致,該病具有極高的傳染性。兒童是輪狀病毒性腸炎的高發群體。在本次研究中,為了探討分析聯用利巴韋林和炎琥寧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臨床效果,筆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4年4月~2015年4月間我院收治的66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我們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A組(33例)和B組(33例),兩組患兒的臨床表現及各項檢查結果均符合中國腹瀉疾病學術研討會中規定的關于輪狀病毒性腸炎的臨床診斷標準,并且均被確診患有該病。在A組33例患兒中,男性患兒有25例,女性患兒有8例,其年齡為0.6~2.3歲,平均年齡為(1.7±0.8)歲;在B組33例患兒中,男性患兒有28例,女性患兒有5例,其年齡為0.5~2.2歲,平均年齡為(1.5±0.6)歲。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及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均不顯著(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①存在反復感染的患兒。②存在營養不良的患兒。③存在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的患兒。④存在肝腎功能先天性不全的患兒。
兩組患兒入院后,均對其靜脈注射含有思密達、維生素及微量元素鋅、鐵的葡萄糖注射液進行常規補液治療。在此基礎上,使用利巴韋林為A組患兒進行治療,聯合使用利巴韋林和炎琥寧為B組患兒進行治療。然后,觀察對比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并將對比的結果及兩組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的分析。利巴韋林(由丹東醫創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國藥準字為H21023511)的用法及用量是:將10mg/kg體重的利巴韋林注射液混入100ml的生理鹽水中為患兒進行靜脈滴注,1次/日,連續治療3~5日。炎琥寧(由峨眉山通惠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為H20067423)的用法及用量是:將5~10mg/kg體重的炎琥寧混入100ml、濃度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為患兒進行靜脈滴注,1次/日,連續治療3~5日[1]。
①顯效:患兒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其大便的次數及性狀均恢復正常,進行便常規檢驗的結果為陰性。②有效:患兒的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其大便的次數及性狀均基本恢復正常,進行便常規檢驗的結果為弱陽性。③無效:患兒的臨床癥狀無改善,其大便的次數仍較多,便質稀溏,進行便常規檢驗的結果為陽性。治療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當P<0.05時視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B組患兒嘔吐癥狀消失的時間、大便性狀恢復正常的時間、大便次數恢復正常的時間及脫水癥狀消失的時間均明顯短于A組患兒,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各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的比較()

表1 兩組患兒各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的比較()
小組類別 病例數 嘔吐癥狀消失的時間(h)大便性狀恢復正常的時間(h)大便次數恢復正常的時間(h)脫水癥狀消失的時間(h)A 組 33 22.5±6.7 3.2±0.5 3.3±0.1 41.6±12.8 B 組 33 18.6±6.3 2.9±0.5 2.7±0.3 32.4±10.2 P<0.05 <0.05 <0.05 <0.05 t 6.358 5.347 8.622 4.369
A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為63.64%,B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3.94%。B組患兒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A組患兒,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的比較
輪狀病毒性腸炎是兒科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同時也是導致小兒發生腹瀉的主要原因。輪狀病毒的直徑約為70納米,呈車輪狀結構,有雙股RNA。輪狀病毒的RNA基因組常會發生突變,因此在其侵入人體后,多會引發十分復雜的感染癥狀。輪狀病毒主要侵襲人體的空腸和十二指腸,它能夠在小腸絨毛頂部位置的上皮細胞中進行復制,從而令細胞空泡發生壞死[3],導致腸道絨毛出現腫脹或變短的情況,誘使腸黏膜的上皮細胞脫落,進而引起患兒出現腹瀉的癥狀,嚴重時甚至還會累及其體內的多個重要器官。因此,對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就顯得十分重要。利巴韋林是一種鳥苷衍生物,它能阻斷相關物質轉化成鳥苷酸,具有抑制病毒合成的作用,是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廣譜抗病毒類藥物。相關的研究證實,利巴韋林對多種類核糖核酸類病毒與脫氧核糖核酸類病毒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并且在使用過程中不會誘生耐藥菌株,患兒的不良反應較少。炎琥寧是由穿心蓮的提取物制成,學名為脫水穿心蓮內酯琥珀酸半酯鉀鈉鹽[3],具有鎮靜、抗炎、解熱的功效。研究證實,炎琥寧能在短時間內加強腎上腺的功能、血管的通透性及機體的抗病毒能力。
在本次研究中,為了探討分析聯用利巴韋林和炎琥寧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臨床效果,筆者為A組患兒進行常規治療,聯合使用利巴韋林和炎琥寧為B組患兒進行治療,然后對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進行回顧性的對比分析。分析結果顯示,B組患兒嘔吐癥狀消失的時間、大便性狀恢復正常的時間、大便次數恢復正常的時間及脫水癥狀消失的時間均明顯短于A組患兒,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B組患兒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A組患兒,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聯用利巴韋林和炎琥寧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鐘利央,龔鼎策.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療效及安全性[J].遼寧中醫雜志,2015,05:1045-1047.
[2] 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科分會臨床評價學組.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中藥新藥臨床試驗設計與評價技術指南[J].藥物評價研究,2015,04:1-7.
[3] 馬融,胡思源,閆慧敏,肖和印,韓新民,鄭子琦.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中藥新藥臨床試驗設計與評價技術指南[J].藥物評價研究,2015,04:350-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