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磊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臨床上十分常見的一種創傷性疾病,多發生于老年人群。采用保守療法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常會引發多種并發癥。因此,目前臨床上多常用手術療法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在本次研究中,為了對比分析用PFNA(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內釘)內固定術與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高齡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效果,筆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3年1月~2015年1月間我院收治的120例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我們將其隨機分為PFNA內固定組(60例)和半髖關節置換組(60例)。在PFNA內固定組6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2例,女性患者有28例,其年齡為71~89歲,平均年齡為(79.2±5.3)歲,其中Evans分型為Ⅲa型的患者有35例,為Ⅲb型的患者有19例,為Ⅳ型的患者有5例,為Ⅴ型的患者有1例;在半髖關節置換組6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0例,女性患者有30例,其年齡為70~90歲,平均年齡為(80.2±4.3)歲,其中Evans分型為Ⅲa型的患者有33例,為Ⅲb型的患者有20例,為Ⅳ型的患者有6例,為Ⅴ型的患者有1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均不顯著(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對其進行全面的術前檢查,并對其進行患肢持續皮牽引治療及相關內科疾病的治療。在此基礎上,為PFNA內固定組患者實施PFNA內固定術,為半髖關節置換組患者實施半髖關節置換術,然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并將對比的結果及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的分析。
1.2.1 PFNA內固定組患者 為PFNA內固定組患者實施PFNA內固定術,具體的手術方法是:①為患者進行全麻或硬膜外麻醉。②骨折端復位滿意后,從股骨大轉子頂點的3~5cm處沿著股骨縱軸做一個長度為3cm左右的切口,切開臀中肌和闊筋膜,然后在大粗隆頂點開口處打入1枚導針,并沿著導針進行擴髓操作。③沿導針插入PFNA主釘,在C臂透視和瞄準器的引導下,將導針沿股骨頸中軸打入股骨頸中下的三分之一處,并使其側位處于股骨頸的中央位置,然后測量旋轉刀片的長度,擴孔,或打入1枚股骨頸螺旋刀片,最后將其加壓鎖定,然后在瞄準器的引導下將遠端螺釘鎖定妥當。④清洗傷口,并放置引流管,然后常規縫合切口。⑤術后,適時引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并定期為其進行復查。
1.2.2 半髖關節置換組患者 為半髖關節置換組患者實施半髖關節置換術,具體的手術方法是:①為患者進行全麻或硬膜外麻醉。②做一個改良的髖關節外側切口,充分暴露髖關節囊,并將其切開,截骨取頭,盡可能地保留大、小粗隆部位的骨折塊及其附著的筋膜,然后對大、小粗隆進行復位,并用鋼絲固定好。③擴髓滿意后置放遠端塞,若小粗隆部位發生了骨折,則應選用加長型的股骨柄假體;若小粗隆部位未發生骨折,則選用普通的股骨柄假體即可[1]。④將調配好的骨水泥注入髓腔,然后將假體柄插進髓腔,并安裝好雙極頭,然后進行髖關節復位操作。⑤髖關節復位滿意后,對切口進行負壓引流,然后逐層縫合關節囊和各層皮下組織。
①手術的時間。②術中出血量。③術后引流量。④術畢至患肢能負重的時間。⑤兩組患者術后早期及晚期(術畢6個月)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當P<0.05時視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PFNA內固定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引流量均明顯少于半髖關節置換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PFNA內固定組患者術畢至患肢能負重的時間明顯長于半髖關節置換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
組別 n 手術的時間 術中出血量 術后引流量 術畢至患肢能負重的時間PFNA內固定組 60 53.5±6.0 121.1±17.7 70.8±13.5 25.4±3.4半髖關節置換組 60 62.1±5.6 131.2±18.9 80.2±15.7 15.3±3.7 P<0.05 <0.05 <0.05 <0.05
PFNA內固定組患者術后早期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半髖關節置換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PFNA內固定組患者術后晚期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半髖關節置換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早期及晚期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n(%)]
目前,臨床上治療高齡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常用手術方法是PFNA內固定術和半髖關節置換術。PFNA內固定術是對PFN內固定術進行改良后逐漸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的一種新型的髓內固定技術。這種手術更符合生物負重力線的要求,具有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術后引流量少、患者在術后早期的并發癥發生率較低等優點[3]。而用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高齡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優點是患者可在術后早期進行負重活動,并且在術后晚期的并發癥發生率較低[2]。在本次研究中,為了對比分析用PFNA內固定術與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高齡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效果,筆者為PFNA內固定組患者實施PFNA內固定術,為半髖關節置換組患者實施半髖關節置換術,然后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回顧性的對比分析。分析結果顯示,PFNA內固定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引流量均明顯少于半髖關節置換組患者,PFNA內固定組患者術畢至患肢能負重的時間明顯長于半髖關節置換組患者,PFNA內固定組患者術后早期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半髖關節置換組患者,PFNA內固定組患者術后晚期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半髖關節置換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PFNA內固定術與半髖關節置換術在治療高齡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過程中各具有優缺點。因此,臨床上應根據該病患者的實際情況及需求為其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
[1] 楊偉清,吳焯鵬,匡光志,等.PFNA內固定與人工關節置換治療高齡患者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療效的對比[J].臨床醫學工程,2015,22(2):180-182.
[2] 黃成國.股骨粗隆間骨折治療綜述[J].醫學信息2011,22(6):2844.
[3] 半髖關節置換與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內釘治療高齡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對比[J].重慶醫學,2013,42(10):1086-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