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悅才
腦梗塞又叫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該病具有發病急、病情進展快以及致殘率和致死率高等特點。相關的統計數據顯示,該病的致死率高達40%左右[1],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該病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為肢體癱瘓、言語不清、口歪眼斜以及神經功能障礙等。近年來的臨床實踐表明,聯用丹紅注射液與依達拉奉治療該病的效果較好,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為了進一步探討聯用丹紅注射液與依達拉奉治療腦梗塞的臨床效果,我們對近年來我院收治的57例腦梗塞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4年11月~2015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57例腦梗塞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臨床上規定的腦梗塞的診斷標準,均經頭顱CT或MRI檢查被確診患有腦梗塞。這些患者的家屬均為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在這些患者中,排除對本研究所用藥物存在禁忌癥的患者。我院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甲組和乙組。在甲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2例,其平均年齡為(57.3±3.7)歲。在乙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其平均年齡為(56.2±4.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我院對甲組患者使用丹紅注射液進行治療。丹紅注射液(生產企業:荷澤制藥公司,國藥準字:Z20026866)的用法為:將20ml的丹紅注射液與250ml濃度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混合后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每天治療1次,連續治療2周。我院對乙組患者聯用丹紅注射液與依達拉奉進行治療。對該組患者使用丹紅注射液進行治療的方法與甲組患者相同。依達拉奉(生產企業:福建天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0090)的用法為:將30ml的依達拉奉注射液與100ml濃度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混合后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每天治療1次,連續治療2周。
①我院使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量表對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評價,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神經功能缺損的程度越嚴重[3]。②我院將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個等級。顯效:患者經治療后其神經功能缺損的評分降低92%以上,且其生活能夠自理。有效:患者經治療后其神經功能缺損的評分降低45%~92%,且其生活基本能夠自理。無效:患者經治療后未達到上述標準。治療的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用SPSS13.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其神經功能缺損的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乙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的評分明顯低于甲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其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其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比較()
組別 例數(n) 治療前評分(分)治療后評分(分)乙組 30 25±2.7 11±1.6甲組 27 26±2.3 17±3.5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乙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甲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n(%)]
腦梗塞是臨床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在老年群體中的發病率較高。相關的統計數據顯示[4],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該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依達拉奉是臨床上治療腦梗塞的常用藥。丹紅注射液中的藥物成分主要為丹參與紅花。丹參具有疏暢血脈、祛除淤血的功效,可有效地起到抗凝及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紅花具有活血通經、散淤止痛的功效,可有效地起到促進大腦血液循環及保護腦組織的作用。近年來的臨床實踐表明,聯用丹紅注射液與依達拉奉治療腦梗塞的臨床效果較好,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乙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的評分明顯低于甲組患者,乙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甲組患者。這與李積軍[5]等學者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可見,聯用丹紅注射液與依達拉奉治療腦梗塞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的癥狀。
[1] 李陽春,宮偉民. 依達拉奉聯合丹紅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臨床療效觀察[J]. 中國醫藥,2011,06(2):236.
[2] 崔志武. 丹紅注射液聯合依達拉奉治療腦梗塞40例[J]. 西部中醫藥,2014,7(12):85-86.
[3] 馮曉軍. 探析丹紅注射液聯合依達拉奉治療腦梗塞有效性[J].中國農村衛生,2015,3(17):49-49.
[4] 郭軍. 丹紅注射液聯合依達拉奉治療腦梗塞60例[J]. 陜西中醫,2013,34(6):644-645.
[5] 李積軍. 丹紅注射液聯合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塞105例[J].陜西中醫,2014,7(9):1144-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