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亮起,姚建寧,王 猛,周志剛,潘元威,呂培杰
(1.河南天佑中西醫結合腫瘤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2.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河南 鄭州 450052;3.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影像與核醫學病區,河南 鄭州 450052;4.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放射科,河南 鄭州 450052)
?
CT引導下食管占位穿刺活檢的臨床應用及安全性評估
孫亮起1,姚建寧2,王猛3,周志剛3,潘元威3,呂培杰4
(1.河南天佑中西醫結合腫瘤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2.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河南 鄭州 450052;3.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影像與核醫學病區,河南 鄭州 450052;4.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放射科,河南 鄭州 450052)
目的研究CT引導下穿刺活檢在食管占位性病變中的臨床應用價值及安全性。方法經CT引導下穿刺活檢確診的食管占位病變患者26例,影像學檢查提示食管占位性病變,食管鏡無法取材或取材不滿意,均經CT引導下穿刺活檢取材后送病理檢查。結果26例患者均取得明確診斷,病理提示食管平滑肌瘤14例,食管癌患者11例,淋巴瘤患者1例。其中19例患者(平滑肌瘤14例,食管癌5例)明確診斷后行外科手術切除,穿刺病理與術后病理一致。安全性:26例患者中2例穿刺術后出現肺野內少量出血,對癥藥物治療后穩定,無嚴重并發癥出現。結論CT引導下食管占位穿刺活檢在食管疾病的臨床診斷中具有重要價值,且安全性較高。
CT;食管占位;穿刺活檢
食管占位性病變的病理活檢診斷主要以內鏡下活檢或超聲內鏡下細針穿刺為主,可取得較高的陽性率[1],但對來源于食管黏膜下的病變或病變較大內鏡無法穿過的患者,常規胃鏡檢查無法取得明確的診斷結果[2]。CT引導下穿刺活檢技術是臨床常用的疾病定性診斷方法之一,有創傷輕、費用少、安全性高等優點[3]。該技術在食管占位性病變的診斷中應用較少,本文總結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經CT引導下穿刺確診的食管占位患者26例,回顧性分析其臨床應用價值及安全性。
1.1一般資料26例患者中,男16例,女10例。年齡26~65歲,中位年齡44歲。本組患者均有“咽下困難”等癥狀,經消化道造影、CT或MRI檢查明確食管占位。所有患者均行胃鏡檢查或超聲內鏡檢查,其中16例患者內鏡提示食管外壓性改變,未取得病理組織;余8例患者取材標本少,無法明確診斷;2例患者因管腔狹窄嚴重內鏡無法通過致檢查失敗。
1.2設備及器械大孔徑16層螺旋CT為美國GE公司產品;全自動活檢槍組件(包括17G同軸引導活檢針、18G全自動穿刺活檢槍)及18G軟組織活檢針為美國Angiotech公司產品。
1.3手術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增強CT或MRI檢查明確病變位置、強化模式、與周圍結構的毗鄰關系。術前血常規、凝血功能檢查,確定無手術禁忌證。根據術前影像學資料,采取合適體位并于預定位置粘貼標志線;CT掃描局部病變部位(3 mm薄層掃描),設計并標出進針點、進針路線的角度、深度;利多卡因逐層浸潤麻醉后按術前制定計劃進入活檢針或同軸套管,CT再次掃描確定進針位置滿意,應用負壓旋轉抽吸或全自動活檢槍取病理組織。取組織滿意后拔出穿刺針,局部貼敷貼,再次CT掃描了解有無氣胸、出血等并發癥。取材組織質量分數4%多聚甲醛固定后送組織病理學檢查及涂片送細胞學檢查。
1.4術后管理術后囑患者臥床休息,給予持續心電監護12 h,對癥應用止血藥物治療。根據患者病情給與流食或者靜脈營養支持。
2.1食管占位CT引導下穿刺結果所有26例患者14例為上段食管占位,8例為中段食管占位,4例為下段食管占位。病變直徑約3.0~6.0 cm,長度約4.0~5.5 cm。所有均取得滿意的病理組織,病理診斷陽性率100.0%,其中食管平滑肌瘤14例,食管癌11例,淋巴瘤1例。26例患者中,19例患者行外科手術切除,其中平滑肌瘤14例,食管癌5例,與術前穿刺結果符合,準確率100.0%。余6例食管癌患者及1例淋巴瘤患者診斷明確后行化療或放療。
2.2CT引導下穿刺活檢的安全性26例患者中,1例位于食管入口處患者采取仰臥位經食管旁進針活檢,余25例患者均采取俯臥位經肺進針活檢,術后復查CT示僅2例患者出現針道旁肺野內出血,發生率為7.7%,對癥藥物治療后穩定。未出現咯血、消化道出血、神經損傷等并發癥。
對于食管占位性病變的診斷,起源于黏膜層的病變可通過常規的胃鏡下活檢明確診斷,但對于來源于黏膜下組織的病變,常規胃鏡難以對病變位置及病變性質得到滿意的診斷[2]。隨著超聲內鏡的廣泛應用,其在食管隆起性病變的診斷中發揮了較大的作用,其診斷準確率約78%~94%,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分別為76%~91%、86%~100%[4-6]。對于患者難以接受胃鏡檢查或病變較大管腔狹窄嚴重的患者,內鏡檢查明顯受限。本組26例患者均為內鏡檢查失敗或活檢組織無法滿足診斷患者。
CT引導下穿刺活檢術自1976年應用于臨床以來,以創傷輕、費用少、安全性高、陽性率高等優點在臨床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3,7]。目前CT引導下穿刺活檢術在肺、肝臟、頜面部、骨骼肌軟組織等實體腫瘤中的應用已廣泛普及,但在空腔臟器活檢診斷中的應用報道較少。
早期消化道腫瘤的消化內鏡檢查陽性率較高,可得出較準確的診斷結果,對于晚期較大腫瘤或較大的腫塊型病變,CT引導下穿刺活檢可作為一種有效的手段。本組26例患者腫塊均較大,病變直徑約3.0~6.0 cm,長度約4.0~5.5 cm。其中2例患者因病變段管腔狹窄嚴重內鏡無法通過致檢查失敗,余24例患者均行胃鏡檢查但未明確診斷;所有患者經CT引導下穿刺活檢均取得足量組織得到準確的病理診斷,陽性率100.0%,其中19例行手術切除,術后病理與穿刺病理準確率100.0%。所有患者穿刺后僅2例出現肺野內少量出血,無氣胸發生,無嚴重并發癥發生。
CT引導下穿刺活檢術的活檢陽性率、并發癥發生率與患者自身條件、術者熟練程度等密切相關,尤其是空腔臟器的穿刺活檢,開展較少,具體陽性率及并發癥發生率尚無明確報道。本組患者術前均行增強CT或磁共振掃描,了解病變內異常強化區,應用穿刺活檢針負壓抽吸或全自動槍行多點取材,并根據進針層面病變的厚度決定取材的距離,避免穿透病變區黏膜面引起消化道出血。穿刺針或同軸套管經肺取材時盡量避免肺野內血管、肺氣腫、肺大泡等結構,可有效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對于起源于黏膜下的食管病變或食管外生型腫瘤,CT引導下穿刺活檢可作為一種安全、有效的診斷方法,其診斷陽性率高,并發癥少,值得推廣,但本組病例僅26例,仍需擴大樣本量繼續總結分析。
[1]Ajani J,Bekaii-Saab T,D'Amico TA,et al.Esophageal Cancer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J Natl Compr Canc Netw,2006,4(4):328-347.
[2]季穎林,錢俊波,李玉明.超聲微探頭在診治食管隆起病變中的價值[J].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7,27(5):380-381.
[3]張雪哲,盧延.CT、MRI介入放射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102 -108.
[4]原麗莉,陳星,汪嶸.超聲微探頭對食管隆起性病變的診斷價值[J].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06,7(5):314-315,318.
[5]吳克儉,費素娟,朱炳喜,等.微探頭內鏡超聲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診斷中的價值[J].徐州醫學院學報,2008,28(1):38-40.
[6]何池義,韓真,李芳芳,等.內鏡超聲診斷上消化道黏膜下低回聲病變的價值及病理性質探討[J].皖南醫學院學報,2010,29(2):96-98.
[7]Haaga JR,Alfidi RJ.Precise biopsy localization by computer tomography[J].Radiology,1976,118(3):603-60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編號:81301220)
孫亮起(1975-),男,主治醫師,主要從事腫瘤影像學診斷的基礎與臨床研究。E-mail:993235741@qq.com
潘元威(1985-),男,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腫瘤影像學診斷的基礎與臨床研究。E-mail:283546210@qq.com
10.3969/j.issn.1673-5412.2016.04.025
R735.1;R730.4
B
1673-5412(2016)04-0353-02
201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