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全
立體呈現營造“穿越”便利
——《寧波新聞》“穿越2號線”報道引發的思考
□閆全
寧波軌道交通2號線一期通車試運營,地下“十字”構建宣告完成,這標志著寧波的地下通道有了獨立的交通樞紐,將給市民出行帶來一次質的變化。如何報道反映好這一寧波公交史上重大事件?如何讓市民通過報道了解參與其中?寧波廣電集團新聞綜合頻道要聞部在《寧波新聞》欄目中推出了《穿越2號線》系列報道,通過圖示動畫、空中航拍、站點體驗等方式,立體呈現寧波軌道交通,讓市民在穿越中感受便利。
系列報道《穿越2號線》每篇的開篇,從圖示動畫開始,讓觀眾對線路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大家不僅通過圖示動畫了解整個線路的基本情況,還可以直觀感受重點站點帶來的變化。開篇的《櫟社國際機場站》,圖示動畫文字描述“寧波櫟社國際機場站是軌道交通2號線西南方向的起點站,位于規劃的櫟社機場T2和T3航站樓之間”,清晰地描述了軌道交通2號線一期試運營后“櫟社國際機場站”的特殊位置,以及軌道交通2號線的超前規劃,使觀眾對站點到T1航站樓乘機接駁,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理解,回應了觀眾“為何不能直達T1航站樓”的疑問。鐵路寧波站圖示不僅顯示了寧波站的站點位置,并通過文字解說,闡明這一站點的獨特地位,在這里鐵路、公交、軌道實現無縫對接的“零”換乘。在介紹1號線和2號線換乘的鼓樓站時,圖示可以明顯看到“十字”構架,這也就是寧波市第一個地下交通樞紐站。
這些圖示動畫充分發揮了電視優勢,使觀眾能直觀感受線路走向,強化了觀眾的線路記憶,起到了很好的服務作用。
航拍在電視的運用中,給觀眾一種獨特的視角,在強調區域位置關系中,有其他視角難以比擬的優勢。在《穿越2號線》系列報道中,圖示動畫后的航拍,使站點的區域位置在現實生活中有了生動的呈現。比如在對軌道交通2號線鐵路寧波站點的報道中,有一組航拍讓人印象深刻:航拍器從空中鎖定已經投入使用的汽車南站,逐步退出到鐵路寧波站。在這一鏡頭里面,可以清晰的看到汽車南站、鐵路寧波站、婦兒醫院以及相應交通道路的關系,讓人一目了然;在對外灘大橋站的航拍中,出口站點位置以及周邊與普通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標志性建筑等,都有一個巧妙的空間呈現。
面對新事物特別是新交通方式的出現,對普通大眾來說,直觀的位置非常重要,他們在選擇何種交通工具出行時,需要了解周邊的道路交通情況,以及周邊的商貿服務等,航拍的運用滿足了廣大觀眾的這一出行需求。
直觀的體驗可以將觀眾帶入現場,讓觀眾跟隨記者融入現場的環境之中,強化乘客的出行感受。《穿越2號線》系列報道由記者出鏡,按照出行的順序對各重點站點進行體驗,是這組報道的一大亮點。在這組體驗式報道中,出鏡記者負責對站內環境的交代,給觀眾清晰的直觀感受。以軌道交通“鐵路寧波站”為例,這一站點的交通組織,相對于其他站點有著特殊的意義,比如說乘客乘坐列車到站怎么走,到站以后可以選擇哪些交通工具趕往目的地等。在對這一站點的報道中,記者從站內的到達層出發,通過現場的鏡頭交代,告訴觀眾如何到達公交車站,怎么樣乘坐剛剛開通的軌道交通2號線一期,并對鐵路寧波站的結構進行現場感受。
另外,讓乘客自己體驗和感受。在這組報道中,每篇的結束部分采用了“類海采”的思路,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地域的人進行了大量的采訪,通過他們的體驗講述,反映軌道交通給大家出行帶來的新選擇和便利。
以圖示動畫的方式,強化線路走向;用空中航拍的方式,強化區域位置;通過站點體驗,強化乘客感受,讓普通觀眾在電視手段的多種運用中有立體的感受,強化了報道的服務功能。《穿越2號線》系列報道推出后,受到觀眾的好評,說明這種服務理念下的創新設計,強化了與觀眾的互動與共享,營造了軌道交通“穿越”給大家帶來的便利。
(作者單位:寧波廣電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