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德紅 周志剛
?
低流行狀態下麻風疫情監測的效果與探討
鄧德紅 周志剛
麻風是一種嚴重危害人們身心健康的慢性傳染病,是全球性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也是我國衛生部重點防控的疾病之一。漢川市自上世紀50年代開展麻風病防治工作,1994年通過省級考核驗收,達到“基本消滅麻風病標準”。現將漢川市2000-2015年麻風疫情監測情況進行分析,為今后推進麻風防治監測提供參考。
資料來源于2000-2015年漢川市皮膚病防治所的麻風病人登記表、疫情報告、新復發麻風病人個案登記表、隨訪記錄和監測系統表、2000-2015年漢川市麻風病例數據庫。麻風病診斷標準[1]、畸殘分級標準[2],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
2.1新發病例基本情況 漢川市2000-2015年新登記麻風病人33例,其中新發25例,占75.8%;復發8例,占24.2%;性別分布:新發病人中,男12例,占48%,女13例,占52%,男女比例為0.92∶1;年齡分布:新發病例年齡11~78歲,14歲以下1例,占4%,15~19歲18例,占72%,60歲以上6例,占24%;職業分布:農民22例,占88%,學生2例,占8%,工人1例,占4%;型別構成:多菌型7例,占28%,少菌型18例,占72%,型別比為0.39∶1。
2.2傳染來源 25例新發病人中,家庭內傳染3例,占12%;家庭外傳染20例,占80%,傳染源不明2例,占8%。
2.3發現方式 新登記的33例病人中,皮膚科就診和自報共25例,占75.8%;主動隨訪和義診檢查發現有8例,占24.2%。
2.4新登記病例延遲期 新登記麻風病人33例中,病期兩年以內 21例,占 63.6%;2~5年 6例,占18.2%;5年以上6例,占18.2%;新發25例病人中二級畸殘6例,占24%。
2.5復發病人 在新增加病例中,復發病人8例,占24.2%;其中采用氨苯砜治療治愈后復發5例,占復發病人的62.5%,聯合化療治愈后復發3例,占復發病人的37.5%。
3.1早期發現是麻風在監測中的一個重要指標[3],在控制麻風的傳播和降低畸殘上具有重要意義。通過16年的麻風防治監測,每年都有新發或復發病人,其中2008年發現病人數達到5例;早期發現率為63.6%,病期2~5年占18.2%,5年以上占18.2%。在新發的病人中,出現各種不同程度的殘疾,其中二級畸殘6例,二級畸殘比例24%,畸殘率高,早期發現率低是根本原因。具體表現為:(1)病人對皮膚癥狀無所謂,不會引起其他器官疾病,不及時就醫;(2)縣、鄉鎮、村皮膚科或鄉村醫生缺乏麻風相關知識,麻風警覺性較低[4],容易造成誤診,等到神經損傷導致畸殘時才引起重視。加之新發病人散在分布,有時出現在新的疫點,病人發現更難,也是造成早期發現率低、畸殘率高的重要原因,在今后一個時期,必須從提高病人就醫的主動性,廣泛宣傳,提高醫生對麻風的認知和診斷技能著手,提高綜合醫院皮膚科、神經科、風濕科醫生的麻風臨床知識,并在鄉鎮衛生院設立皮膚科,作為發現麻風病人的哨點,來提高麻風的早期發現率,降低畸殘。
3.2復發 治愈后的復發病人也是麻風防治的一個重要監測對象,新增加的33例病人中,復發病人8例,占新增加病人數的24.2%,應引起特別重視,采用氨苯砜治愈后復發5例,占復發病人的62.5%,聯合化療治愈后復發3例,占復發病人的37.5%,從監測結果來看,單用氨苯砜治愈的復發時間可延長至20余年甚至更長,而聯合化療復發率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隨之增加,八十年代以前的單療愈后病人隨著時間推移,存活者越來越少,聯合化療愈后者將是麻風復發的一個重要監測管理對象,特別是多菌型愈后病人,應每年進行一次檢查,以達到早期主動發現復發病人,控制傳染源的一個重要措施。
3.3從監測結果來看,家庭內傳染3例,占12%,提示麻風患者家屬和密切接觸者是主要監測對象,這與國內大部分地區報道相似。但復發占新增加的24.2%,高于國內大部分地區報道,以我市對歷年治愈者全面調查二次有關。
3.4發現方式 主動發現、門診發現和國內報道相似[5],在監測階段,一是加強了對綜合醫院皮膚科、神經科、風濕科和重點鄉鎮村醫務人員的培訓,對重點地區增設了綜合醫院門診發現哨點;二是通過多種方式拓寬了麻風可疑癥狀的宣傳力度(電視、墻報等),并設咨詢電話;三是加大了經費的投入,利用國家資金,在重點鄉鎮開展了兩次消除麻風特別行動,并對歷年治愈者進行了全面檢查;四是對在高流行地區打工回家人員進行監測,對新的疫點周圍人群進行調查,同時加大了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對流動人口的病人進行了屬地管理,進行了全程監測,達到切斷傳染源的目的[6]。除以上疫點監測經驗繼續加強外,對沒有發現病人的鄉鎮村也應加強監測力度,利用好三級防治網,將其納入麻風防治人員培訓,發揮他們人熟網點多的優勢,來幫助宣傳、發現、轉診,真正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早防殘,拓寬麻風防治思路,把麻風疫情控制到最低水平。
(志謝:湖北省疾控中心劉作圣、常登宇老師)
[1]李文忠.現代麻風病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89-192,317.
[2]張國成,嚴良斌,沈建平.全國消除麻風病危害規劃實施工作指南(2012年版)[S].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41.
[3]朱成斌,陳祥生,李文忠,等.中國麻風流行地區麻風消除目標的預測[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0,33(增刊):55.
[4]孫一萍,陳樹民.山東省新發麻風患者求醫行為和延遲診斷調查[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9,25(2):93-95.
[5]呂建進,侯建玲,于長平,等.麻風病基本消滅階段的流行病學特征[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0,16(1):203.
[6]常登宇,劉作圣,李瓊.湖北省麻風疫情監測效果回顧性分析[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15,31(2):76.
(收稿:2016-03-14)
湖北省孝感麻風防治中心社防科,湖北漢川,43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