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峰徐浩翔
?
面部皮膚垢著病一例
張曉峰1徐浩翔2
臨床資料 患者,女,42歲。面部褐色結痂1年。患者于1年前無明顯誘因雙側頰部、鼻唇溝出現褐色污垢樣厚痂,自覺輕度瘙癢,自行剝離痂皮時疼痛明顯,后皮損數目不斷增多。因洗臉時有皮損處疼痛,未正常清洗患處?;疾砦葱腥魏沃委?。患者既往體健,個人史無特殊,家族中無類似病例。體格檢查:系統查體未見明顯異常。皮膚科情況:兩側面頰、內眥分布黃褐色污垢樣斑片,雙側鼻唇溝堆積結節狀厚痂,質硬,局部皮溫高,觸之疼痛(圖1)。實驗室檢查:取痂皮用10%KOH涂片,真菌鏡檢未見菌絲及孢子。診斷:皮膚垢著病。治療:予患者心理疏導,囑其正常洗臉,外用尿囊素乳膏、0.025%維A酸乳膏,注意防曬,20天后基本消退。
討論 皮膚垢著病首次由板本邦樹于1960年報道,并于1964年首次命名。1985年國內趙煥琴和王培中首次報道[1]。本病好發于青年女性,皮損除見于面頰、額部、乳暈周圍等[2],還可見于手掌[3]。此病被認為是一種罕見的精神性皮膚病,報道患者常伴有精神、心理障礙。還有學者認為本病與內分泌失調及馬拉色菌感染有關[4,5]。本例患者中年女性,除雙側面頰部污垢樣斑片外,在不易清洗干凈的內眥及鼻唇溝部位亦發生損害,證實本病與長期未擦洗面部有關。

圖1 面頰、內眥黃褐色污垢樣斑片,雙側鼻唇溝結節狀厚痂
[1]趙煥琴,王培中.皮膚垢著病1例[J].中華皮膚科雜志,1985,18(3):183.
[2]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12.
[3]胡瑚,劉秀紅,李曉東.手掌皮膚垢著病1例[J].臨床皮膚科雜志,2012,41(6):365.
[4]應作霖.糠秕孢子菌感染所致面部皮膚垢著病一例[J].中華皮膚科雜志,1999.32(5):315.
[5]孫樂棟,肖紅麗,孫影,等.面部皮膚垢著病與馬拉色菌感染的關系[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6):1190,1194.
(收稿:2014-05-10)
2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南京,210042
1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皮膚病研究所,南京,21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