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京,陳守強,郭偉星
循時經絡外治法輔助治療肥胖型高血壓分析
孫京1,陳守強2,郭偉星3
1.山東中醫藥大學2008級中醫七年制本碩連讀生(濟南 250014);2.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3.山東省醫學科學院
摘要:分析肥胖型高血壓病的中西醫理論基礎,得出其治則關鍵在脾胃。結合“因時制宜、擇時而治”的理論,參考中醫外治法簡便廉驗、依從性好的特點,提出循時經絡外治法輔助治療肥胖型高血壓,以期為高血壓等慢性病的臨床防治提供新的經驗和思路。
關鍵詞:肥胖型高血壓;循時;外治法
循時可理解為“因時制宜、擇時而治”,近年來時間醫學迅速發展,人們認識到了時間、生物鐘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轉歸中的重要性,中醫亦有其獨特的時間醫學,子午流注理論為其中的瑰寶,“子午流注二十四時”歸屬理論認為,當某經脈臟腑得到氣血流注時,其功能隨之旺盛的特點,循時進行經絡推按,可以最大限度地啟動機體自身的修復功能[1]。根據上述理論基礎,筆者通過循時經絡外治法輔助治療肥胖型高血壓,以期為該類型疾病治療提供臨床參考。
1肥胖型高血壓中西醫理論基礎
我國高血壓患病率逐年上升,與其同期出現的是肥胖及代謝性疾病患病率的大幅增長。肥胖合并高血壓有兩種形式,即高血壓先于肥胖發生及高血壓繼發于肥胖,此兩種情況可統稱為肥胖型高血壓或肥胖相關性高血壓,因其常合并糖脂代謝紊亂、胰島素抵抗及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心血管危險因素,具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1.1診斷及治療研究顯示[2],不管以傳統的肥胖指標[體重指數( BMI)、腰圍(WC)、腰臀比(WHR)]為診斷標準,還是以內臟脂肪堆積程度( 厚度、面積、體積) 為評定標準,肥胖人群較正常人群都更容易發生高血壓。由于目前對于內臟脂肪的監測金標準為CT,臨床不便推廣,故仍較多使用傳統的肥胖指標體重指數進行臨床應用。體重指數在(18.5~23.5)kg/m2為正常人群,體重指數在(24~27.9)kg/m2為超重;體重指數大于等于28 kg/m2,稱為肥胖;肥胖者,男性腹圍大于90 cm,女性腹圍大于85 cm即為腹型肥胖,或稱向心性肥胖。這種肥胖高血壓發生率更高。肥胖型高血壓的血壓界定為大于或等于130/85 mmHg,并非140/90 mmHg的高血壓標準。
雖然有些研究顯示[3],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聯合利尿劑治療16周對肥胖型高血壓患者的胰島素敏感性有保護作用,部分ARB可改善高血壓患者脂代謝紊亂和降低高血壓合并代謝綜合征病人的腰圍[3]。但目前對肥胖型高血壓無針對性治療指南,而作為各項指南基石的生活方式干預,也因為病人依從性較差而較難奏效。
中醫外治法近年來備受推崇,對于肥胖型高血壓亦起到獨特的效果。其具有療效獨特、作用迅速、歷史悠久,具有簡、便、廉、驗之特點:包括針灸、按摩、熏洗、針刀、敷貼、膏藥、臍療、足療、耳穴療法、物理療法等百余種方法。
1.2中醫病因病機分析單純分析肥胖,其常見的證型有胃熱滯脾、痰濕內盛、脾虛不運、脾腎陽虛等,以脾虛濕盛為主,兼見胃熱、肝郁、腎虛、血瘀等證,其病機總屬脾腎氣虛,痰濕偏盛。病位在脾和肌肉,與腎關系密切,亦與心、肝、肺相關。中醫對于高血壓多從眩暈等癥狀分析,而正如《丹溪心法·頭眩》所言“頭眩,痰夾氣虛并火,治痰為主,兼補氣降火藥。無痰不作眩,痰因火動”。又素有“胖人多痰”之論。遂肥胖與高血壓從中醫角度亦有關聯。其病因可概括為情志內傷、飲食不節、先天稟賦不足。總病機為人體陰陽平衡失調,氣血失和,痰瘀內生,氣機升降失常所致。所謂變動在肝,根源在腎,關鍵在脾。肝、脾、腎虧虛為病之本,陽亢、痰濁、瘀血為病之標,痰濁內停貫穿該病全程。肥胖型高血壓臨床以痰、瘀、火互見為主。據臨床流行病學調研,痰濕壅盛證型的構成比較正常體重指數者明顯增多[4]。
2循時外治
2.1循時脾胃經一天中的十二個時辰與人體十二條經脈息息相關,并與五臟六腑相配。《針灸大成》中就有相關記載: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腎心包戌,亥三子膽丑肝通。巳時為脾經當令,即上午的09:00~11:00點,此時脾經最旺,為脾各項機能最為活躍的時間。脾主運化、升清,主統血。“脾”字,從月,從卑。“月”古代又作“肉”字解;“卑”是會意字,由廣、甲兩個象形字組合而成。其中“廣”象左手,“甲”為士兵頭上頭盔,所以“卑”字多表示身份,職位低下,正如《索隱》稱“卑者,下也”。因此,有人形象的比喻就似一個燒火的女婢,時不時添點柴、扇點風,使“胃”這口鍋更好的受納腐熟水谷。《釋名》:“脾,裨也。在胃之下,裨助胃氣,主化谷也”。《身經通考》中亦認為“脾,裨也,掩乎太倉,裨助胃氣也,居心肺之下,故從卑”裨即幫助,且古代有以右為尊,以左為卑的習慣,故古人造“脾”字,取其在胃之下,幫助胃消化食物之意。另外,巳時為蛇的屬相,其有鉆土的能力,能把土地疏松,類似脾的功能。故人們進食早餐,脾在此時行使其運化功能。
脾胃一臟一腑,兩者關系密切,常常脾胃同治。胃主受納,喜潤怕燥,與脾相互制約相互依賴,共同完成飲、食消化吸收。辰時(07~09:00)足陽明胃經最旺,此時正是吃早飯的時間,此時陽氣亦旺,最容易消化,反而不會發胖。有些肥胖患者往往是忽略了早飯,晚飯卻異常豐富,更容易發胖。辰時對應的生肖是龍,可以理解為此時功能正常,就如龍一樣乃萬物之靈,身體自然健康。肥胖型高血壓患者經常受排便問題困擾,或便秘或便稀,而此主要是大腸傳導功能的異常,“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而大腸經當令卯時,即上午05:00~07:00時,此時應該正常排便,排出糟粕。由于肺與大腸相表里,所以可以根據患者情況配合肺經。
2.2治療方法根據病因病機分析,針對肥胖型高血壓主要采用的是脾經、胃經,同時根據患者不同情況配合調理肝腎等其他經絡或穴位,補瀉兼施。中醫外治法即內病外取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針灸、推拿、穴位貼敷、刺血、湯洗等療法,考慮到簡便廉驗的因素,主要采取循時循經點穴推拿、局部穴位刺血療法及穴位貼敷等幾種。主要治療方法為患者取合適體位,分別于巳時及辰時循脾、胃經進行點穴推拿,點太白、公孫、三陰交、陰陵泉、四白、人迎、天樞、足三里、豐隆,另外酌情加點按曲池、養老、涌泉、脾俞、胃俞、大腸俞、小腸俞、支溝、上巨虛等穴位,每個穴位共點按1 min左右,隔一日一次;期間囑患者在該時段循經敲打,15 d為一療程。
同時對于腹部肥胖較甚者給予刺絡拔罐療法,取天樞、中脘或以臍為中心圍刺,同時點穴歸來、下脘、中極等。刺絡拔罐療法一周兩次,時間可取08:00~10:00點。肥胖型高血壓患者多數存在大便問題,或黏滯不爽,或干結不宜解,更有時干時稀者,遂在調理大腸經的同時,結合“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足,大便得解。
2.3典型病例男,45歲,2014年4月6日初診,主訴:發作性頭暈、頭脹1月。患者自述偶有胸悶、心悸,口中黏膩有氣味,時時有痰,平素多飲酒,易乏力不喜運動,大便時稀時干,舌淡紅、苔白膩。血壓:146/94 mmHg,自述發現高血壓1年余,最高達170/100 mmHg,口服“蘭迪、代文”等藥物,血壓仍在145/95 mmHg左右。觀察患者體型較胖,腹圍約100 cm左右。計算體重指數為28.4 kg/m2,屬于肥胖。乃既往飲酒、嗜食肥甘致脾虛不運,久則痰濕壅盛,患者認為改變生活方式收效甚微,遂擬給予循時經絡外治輔助治療。分別于巳時、辰時循脾、胃經推拿點按,先順經絡方向后逆經絡方向,并點按該經穴位約半分鐘,隔一日一次,期間囑患者在該時段敲打脾胃經。鑒于患者腹圍較大,給予刺絡拔罐療法,穴選天樞、中脘,一周給予兩次,隔一周一次。后患者自述刺絡拔罐當天傍晚大便2次,較前易解,便后自覺身體輕快。上法3個療程后,患者偶有頭暈,未出現頭脹,胸部滿悶感、口中黏膩感消失,相較以前樂于活動。血壓基本可降至正常范圍。
3小結
肥胖多由于遺傳因素、物質代謝與內分泌功能異常改變及不良飲食和生活習慣引起,盡管高血壓聯盟將改善生活方式措施列為預防和控制高血壓的基層,但對于肥胖型高血壓患者改變生活習慣相對來說依從性較差,而中醫外治或者說循時經絡外治通過簡單的操作達到了疏通經絡、宣通氣血、調理陰陽的作用。
中醫認為肥胖型高血壓關鍵在脾,根據子午流注規律脾胃功能旺盛處于巳、辰時,遂治療上以此時段為主,調理病患脾胃功能。中醫時間醫學依據“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的天人相應觀點,提倡“因時制宜、擇時而治”,現代臨床實踐中借鑒此類觀點將會對治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羅玫,楊雨竹,莫鳳梅.循時經絡推按配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3,7(20):54-55.
[2]Schlaich MP,Grassi G,Lamert GW,et al.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Working Group on Obesity.Obesity-induced hypertension and target organ damage:current knowledge and future directions[J].J Hypertens,2009,29(2):207-211.
[3]祝之明,何洪波.頑固性肥胖型高血壓及其治療[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2,1(32):18-20.
[4]葉人,程志清.高血壓的影響因素與中醫證型的相關性研究[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2,26( 6) :31-33.
(本文編輯王雅潔)
通訊作者:陳守強,E-mail:CSq23800@163.com
中圖分類號:R544R255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03.033
文章編號:1672-1349(2016)03-0322-02
(收稿日期:201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