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水平
介入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中長期預后及安全性臨床研究
吳水平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梨園醫院(武漢 430030 430077),E-mail:wuShuip-001@163.com
摘要:目的研究介入治療在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中長期預后及安全性。方法回顧性分析2012年5月—2013年6月被確診為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病人12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方法分為單純藥物治療組(60例)和血管內介入治療組(60例),比較兩組病人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結果病人均實行經顱多普勒超聲(TCD)和頸部血管彩超檢查,血管內介入治療組治療后的血管收縮期峰流速(Vs)、舒張末期流速(Vd)值優于單純藥物治療組的Vs、Vd 值,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管內介入治療組發生缺血性腦血管病事件8例,單純藥物治療組發生17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隨訪期中,單純藥物治療組和血管內介入治療組均未發生致死事件。結論血管內介入治療的中長期治療效果及安全性優于傳統的藥物治療。
關鍵詞:腦血管疾病;介入治療;預后;安全性
近年來,缺血性腦血管病(ICVD)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約占全部腦血管病的 80%[1]。缺血性腦血管病是指在供應腦的血管壁病變或血流動力學障礙的基礎上發生腦部血液供應障礙,導致相應供血區腦組織由于缺血、缺氧而出現腦組織壞死或軟化,并引起短暫或持久的局部或彌漫性損害,造成一系列神經功能缺損癥候群[2-3]。臨床上大多數腦梗死是由于腦動脈血栓形成所致,一旦腦動脈阻塞,缺血、缺氧區域的腦組織細胞即刻發生一系列的缺血瀑布樣反應,最后導致細胞死亡[4]。國內外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術廣泛地開展起來,但有關介入治療術的安全性及中長期預后等問題,一直存在著爭議。本研究旨在研究介入治療在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中的長期預后及安全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2年5月—2013年6月確診為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病人120例,男67例,女53例。單純藥物治療組60例,年齡58歲~79歲(60.7歲±13.6歲);血管介入治療組60例,年齡 60歲~78歲(61.5歲±12.8歲)。兩組年齡、性別、吸煙史、飲酒史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治療方法單純藥物治療組:采取服用抗血小板、他汀類降脂穩定斑塊等藥物治療,其中18例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31例服用氯吡格雷75 mg/d,11例服用氯吡格雷75 mg/d聯合阿司匹林100 mg/d,所有病人同時服用20 mg/d 阿托伐他汀。血管內介入治療組:在基礎藥物治療上接受血管內介入治療,病人先在相應病變血管行血管內介入治療術,手術前4 d服阿司匹林腸溶片(1~3)片,手術時全麻,為確保凝血酶激活時間延長為正常的(2~3)倍進行全身肝素化,同時監測各項生命體征;用改良后Seldinger穿刺法逆行穿刺股動脈,將支架置入,再用超滑導絲引導至各血管。選用 X射線血管造影機(上海西門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采用Seldinger行右股動脈穿刺,給予造影檢查,病人取常規的投照體位;選擇性動脈造影后,將支架一端固定于狹窄遠端,用微導絲引導支架進入狹窄部位;確定支架固定后,用壓力泵使球囊擴張釋放支架。術后口服75 mg/d氯吡格雷聯合100 mg/d阿司匹林治療至少1個月,綜合病人個體因素、臨床表現、卒中危險因素分層評估等相關因素給予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單藥抗血小板治療,所有病人術后均服用阿托伐他汀20 mg/d。
1.3觀察指標病人病變血管收縮期峰流速(Vs)、舒張末期流速(Vd);缺血性腦血管病事件發生率。

2結果
2.1兩組病變血管Vs、Vd比較兩組Vs與Vd值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血管內介入治療組治療后Vs和Vd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單純藥物治療組治療前和治療后病變血管Vs和Vd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血管介入治療組Vs、Vd值低于單純藥物治療組。詳見表2。

表2 兩組病變血管Vs、Vd比較(±s) cm/s
2.2兩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事件單純藥物治療組7例(11.67%)發生腦梗死,10例(16.67%)發生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共計17例缺血性腦血管病事件(28.33%)。血管內介入治療組3例(5.00%)發生腦梗死,5例(8.33%)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共計8例(13.33%)缺血性腦血管病事件。血管介入治療組發生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事件顯著低于單純藥物治療組(χ2=4.09,P<0.05)。
3討論
腦血管病臨床治療過程中血管內介入治療術應用逐漸增多,特別是對于由顱內動脈嚴重狹窄引發的缺血性腦血管病已經成為研究應用推廣的重點方法[5-6]。介入治療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項新興的治療方法,可迅速改善缺血性腦血管病病人的血液微循環,挽救病人生命;介入治療是通過向阻塞的血管內安放支架,直接開通血管,使局部的血液循環恢復正常,起到快速緩解腦缺血癥狀的目的;造影技術可明確血管阻塞位置、梗阻情況,準確有效地再通血管[7-8]。
本研究結果表明,對缺血性腦血管病人來說介入治療對比常規藥物治療而言治療效果更佳,病人病變血管收縮期峰流速與舒張末期血流速降低顯著。采用介入治療能夠延長生存期,提高生存質量[9-10]。腔內支架技術是比較常見的手術方法之一,這種手術可以有效減少顱內斑塊脫落導致的栓塞,進而改善腦灌注壓力,而腦血管造影不但能清楚地顯示頸內動脈、椎基底動脈、顱內大血管及大腦半球的血管圖像,還可測定動脈的血流量,有利于腦血管病的檢查,為手術明確病變范圍、病變位置提供良好的依據[11-12]。腦血管腔內支架置入治療癥狀性腦動脈狹窄是安全、可行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介入治療是一種有創治療方法,對醫療硬件設施和術者技術能力均有較高的要求,由此產生的醫療費用較昂貴,因此在基層醫院和一部分綜合性醫院尚不具備開展介入治療的條件。介入治療有著其他方式不可比擬的優勢,能夠清晰顯示腦部動脈狹窄部位及病變程度,表現病人腦部血液動脈之間血液流動情況,反映血液循環的代償現象,提示病人腦部的血液灌注表現,能夠為臨床治療提供全面的指導。
介入治療能夠有效降低藥物全身應用時產生的毒副反應,對延長病人生存期及提高其生命質量均有重要作用。介入治療因其具有對機體侵襲小,對不能手術病人治療成功率較高等優點,已經成為缺血性腦血管病治療的重要手段,但介入治療仍屬于侵入性治療,術后會存在一些并發癥,加強病人治療過程中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是保證治療成功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楊靖義.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硬化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 (36):144-145.
[2]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 (6):379-380.
[3]趙穎,趙連東,鄒文衛,等.308例腦動脈狹窄分布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西部醫學,2012,24(2):310.
[4]楊劍波,崔長蹤,韓建峰,等.經顱多普勒超聲診斷腦動脈狹窄與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對比研究[J].陜西醫學雜志,2011,40 (3):3-12.
[5]工賀波,齊亞超,呂佩源,等.皮質下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特征及其認知損害的危險因素[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 (5):485.
[6]黃獻,宋治,鄭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腦動脈狹窄及與腦血管危險因素的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 (9)1203-1205.
[7]曾旭,馬新華.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0,12 (6):3940.
[8]Joner M,Finn AV,Farb A,et al.Pathology of drug-eluting stents in humans: Delayed healing and late thrombotic risk[J].J Am Coll Cardiol,2006,48(1):193-202.
[9]凌鋒.腦血管病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54-355.
[10]Jiang WJ,Wang YJ,Du B,et al.Stenting of symptomatic M1 stenosis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 initial experience of 40 patients[J].Stroke,2004,35(6):1375-1380.
[11]Hauth EA,Gissler HM,Drescher R,et al.Angioplasty or stenting of extra-and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stenoses[J].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2004,27(1): 51-57.
[12]Buhk JH,Wellmer A,Knauth M.Late in-stent thrombosis following 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J].Neurology,2006,66(10): 1594-1596.
(本文編輯王雅潔)
中圖分類號:R749R255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03.028
文章編號:1672-1349(2016)03-0308-03
(收稿日期:201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