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芝 尚 清 馬彩云
鄭州市兒童醫院康復科 鄭州 450052
綜合康復治療重癥手足口病并急性遲緩性癱瘓的療效觀察
劉冬芝尚清馬彩云
鄭州市兒童醫院康復科鄭州450052
【關鍵詞】重癥手足口病;急性遲緩性癱瘓;康復治療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其中EV71及柯薩奇病毒A組16型(CA16)是其主要病原[1]。EV71不僅可引起HFMD,部分患兒還并發急性遲緩性麻痹(AFP)等神經系統并發癥,甚至遺留神經系統后遺癥[2]。我院康復科在綜合康復治療重癥手足口病并急性遲緩性癱瘓方面進行大量臨床研究和探索,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治療組為2012-06-2015-06在我院康復科進行綜合康復治療的HFMD合并AFP患兒36例,年齡10月~3.9歲,3歲以下31例(86.1%),3歲以上5例(13.9%)。手足口病診斷符合2010年版手足口病診療指南[3]。急性遲緩性癱瘓主要表現為肢體功能活動減少,不會走或行走跛行、上肢不能上舉或抓物無力等,肌力多在0~Ⅳ級,肌張力減弱,局部腱反射減弱或消失等,患肢感覺無明顯異常,經肌電圖和(或)MRI確診。同時經糞便送檢排除脊髓灰質炎病毒。對照組為同期因家長不能接受康復治療或不能堅持康復治療的11例HFMD合并AFP患兒,年齡9月~3.11歲,3歲以下10例(90.9%),3歲以上1例(9.1%)。2組患兒年齡、臨床癥狀、肌電圖、MRI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治療組給以綜合康復治療:(1)功能訓練:患肢休息時固定于功能位,刺激局部,給予感覺訓練及被動康復訓練,防止功能障礙及畸形,在肌力逐漸恢復時,進行豎頭、翻身、坐、爬行、跪、站立、行走、抓物等功能的主動康復訓練,提高肌張力及肌力。(2)藥物治療:鼠神經生長因子、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鈉、維生素B1、B12等應用促進受損神經元修復、再生,促進癱瘓肢體的功能恢復。(3)根據患兒的病情選擇應用針灸、按摩、等速肌力訓練、導平、蠟療、肌電生物反饋等綜合康復治療,1次/d,每周6次,1個月一療程。(4)指導家庭康復訓練2周,再次住院強化治療,如此反復,觀察期6個月。對照組:家長放棄康復治療、不正規治療或不能堅持康復治療。
1.3療效評定標準根據肌力級別及肢體功能活動恢復評定療效,臨床治愈:肌力達到Ⅳ級以上,肢體功能活動及智力、語言等與同齡兒童相比無明顯差異;明顯好轉:肌力較前提高3級,肢體功能活動基本恢復,但精細動作欠靈活;好轉:肌力較前提高1~2級,肢體功能活動部分恢復,會走但動作不穩或不協調;無效:治療前后肌力及肢體功能活動無明顯變化。
1.4統計學方法運用統計學軟件SPSS 15.0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四格表資料的Fisher確切概率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組臨床治愈23例,明顯好轉7例,好轉5例,無效1例,顯效率83.3%,總有效率97.2%。對照組好轉2例,無效9例,好轉率18.2%,無效率81.8%。治療組療效明顯好于對照組(P<0.01)。
3討論
近年來HFMD發病率增多,合并急性遲緩性癱瘓(AFP)的病例也有逐年上升趨勢。劉靜等[9]報道,在神經系統并發癥的手足口病患兒中,AFP發生率4.91%。同時手足口病的流行引起政府及醫務人員的關注及重視,治療手段越來越成熟,搶救成功率迅速增多,但留下后遺癥也多。雖然AFP并不是手足口病主要的表現形式,但卻是手足口病遺留后遺癥的主要原因。傅宏娜等[4]隨訪10例手足口病后肢體癱瘓患兒,發現3例留有不同程度后遺癥。盧鳴等[5]對25例重癥手足口病合并AFP患者采用康復治療后,16例恢復正常,9例遺留不同程度后遺癥。王媛等[6]綜合康復治療79例手足口病合并AFP患者后,大部分患兒的肢體肌力未恢復正常,留有后遺癥。彭炳蔚等[7]對16例手足口病合并AFP患兒進行綜合康復治療后肢體癱瘓獲得很大程度的改善,在神經功能上獲得較好的恢復,大多數肢體肌力恢復至Ⅴ級。李柏等[8]對16例手足口病合并AFP患兒進行綜合康復治療后,效果良好,全部患兒的肢體肌力恢復至Ⅳ級以上。劉靜等[9]采用對癥及針灸、理療、按摩等綜合康復治療,30例患兒預后良好,特別是部分患兒在生命體征平穩后進行早期床邊康復治療,療效更為明顯。
總之,我們對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救治不僅僅是治療疾病、救治生命,同時應注意患兒身體功能的全面康復,為此,當患兒生命體征平穩,合并肢體癱瘓者,積極介入康復治療,對病情較重的患兒做好家長的宣傳教育工作,讓家長樹立信心,積極配合參與,堅持長期綜合康復治療,最大限度減少殘疾的發生,改善患兒的生活質量。
4參考文獻
[1]Rabenau HF,Richter M,Doerr HW.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seroprevalence of Coxsackie A16 and Enterovirus 71 in Germany [J]. Med Microbiol Immunol,2010,199(1):45-51.
[2]Mizutta K,Abiko C,Murata T,et al.Frequent Importation of Enterovirus 71 from Surrounding Countries into the Local Community of Yamagata,Japan,between 1998 and 2003 [J]. J Clin Microbiol,2005,43(12):6 171-6 175.
[3]中華人們共和國衛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J].國際呼吸雜志,2010,30(24):1 473-1 475.
[4]傅宏娜,鄒映雪.腸道病毒71型感染手足口病合并急性遲緩性麻痹臨床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2,30(4):347-350.
[5]盧鳴,劉杰,張艷芳,等.重癥手足口病合并肢體癱瘓25例臨床分析[J].廣東醫學,2011,32(20):2 687-2 689.
[6]王媛,呂楠,李明超,等.79例手足口病并發急性遲緩性麻痹患兒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14):59-61.
[7]彭炳蔚,杜志宏,李小晶,等.從臨床和磁共振成像看非脊髓灰質炎腸道病毒71型相關性急性遲緩性癱瘓的演變和預后[J].中華兒科雜志,2012,50(4):255-260.
[8]李柏,廖素雯.重癥手足口病合并急性遲緩性癱瘓16例臨床分析[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3,30(1):154-155.
[9]劉靜,羅如平,胡南,等.手足口并發急性遲緩性癱瘓30例臨床分析[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12):1 190-1 191.
(收稿 2015-06-25)
【中圖分類號】R512.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11-0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