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
傳統農村金融遭遇互聯網金融
農村金融機構匱乏,農戶籌集資金困難,農村資金大量外流,融資成本與服務成本高等。
互聯網金融進軍農村市場,在促進普惠金融發展,提升小微企業融資覆蓋率,降低投資理財門檻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當農村、農業的現代化和信息化比例達到一定程度,互聯網金融便可利用大數據嵌入農村新經濟,進而將帶動整個農業行業出現新的爆發式增長。
互聯網金融對傳統農村金融發展互補點在于:互聯網金融發揮門檻低、效率高等多重優勢,將服務切入到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緩解金融需求與供給不匹配的矛盾,提高金融配置的效率;網上支付、移動支付等新的支付模式改善用戶對實體網點依賴和服務體驗差等問題;互聯網金融與農村傳統金融實現快速、有效結合,將加快農村金融的發展。
由于互聯網低成本、高效率和無國界的特性,互聯網企業紛紛以其技術優勢和平臺優勢爭先進入農村金融領域,填補了大量農村金融服務的空白,同時長期服務三農領域的三農服務商,也紛紛利用互聯網技術服務客戶,形成了目前四類農村互聯網金融服務主體:三農服務商、電商平臺、P2P平臺和傳統金融機構。
三農服務商在農業產業領域深耕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用戶數據與客戶資源,憑借客戶信用數據的累積優勢,插上互聯網的翅膀,迅速的進入農村金融服務商行列,提供獨特的農村互聯網金融解決方案。
大型電商平臺積累了消費者的購買數據,收集了銷售者和供應商的信用數據,數據已成為了電商平臺進入金融行業最大的優勢。
P2P網貸平臺通過互聯網將資金需求端與資金供給端實現有效對接,是實現普惠金融的一個有效手段,其更加關注低端客戶,而中國最龐大的低端客戶群無疑是來自廣大的農村地區,因此這也是大量的P2P平臺以農村居民為主要服務群體的重要原因。
面對阿里、村村樂、宜信等互聯網平臺對農村傳統金融服務商的沖擊,以農村信用社等傳統金融服務機構,紛紛加大對農村互聯網金融的投入,全力推進農村普惠金融。
農村互聯網金融存在痛點
隨著大量的互聯網金融公司涌入農村市場,迅猛之勢快速切入農村金融市場,但很快發現農村金融市場并不像城市金融市場,可以肆無忌憚的大展拳腳,極致的發揮互聯網優勢,農村金融的市場基礎薄弱、網絡設施基礎建設不足、信用體系基礎缺乏、壞賬率高發風險等因素,給互聯網金融企業戴上了緊箍咒。
農村互聯網金融三個發展方向
1、信貸為主,投資理財為輔。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豐富農村互聯網金融產品,整合農村閑散資金,釋放農村金融需求,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2、競合推動,實現普惠金融。農村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金融并非只有競爭,而應相互補充、攜手并進。只有傳統金融的深度與互聯網金融的廣度結合,才能創造農村金融新生態,落實國家普惠金融戰略。
3、大數據成就大信用金融。大信用金融關鍵在于“大”,源于大數據科學的應用。大信用金融在個人信用評定工作中能夠節約時間,快速計算個人信用給予金融支持,大大提高金融效率,真正實現信用經營與資金經營的分離,推動農村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