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科+傅小永+鄧新華
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其經濟學深入淺出,他擅長將繁復艱澀的經濟學理論現象用形象的比喻、寓言闡述出來。
《張維迎寓言經濟學》一書整理精選張維迎著作和演講中的42篇經濟學寓言,涵蓋張維迎經濟學理論體系。下面從村長換斑馬寓言中,看其背后的經濟學原理。
漸進的過程反映了政治家的知識
從前,有一座村莊,馬是那里常用的牲口工具。但它們干活很懶,效率很低。村長看到鄰村的斑馬干活很有勁,就想把村里的馬換成斑馬,卻遭到大部分村民的反對。村民們說:我們祖祖輩輩都跟馬生活在一起,你憑什么要把它們換了呢?村長感到阻力很大,不得不另想辦法。他在晚上等村民睡覺以后,偷偷拿一桶漆,在馬背上畫了許多白道道。第二天,村民們發現馬變成了斑馬,就去問村長是怎么回事。村長說,我沒有換成斑馬,只是覺得好玩,畫了些白道道,不信你們仔細看就知道了。村民們仔細地看,確實,馬還是原來的馬,沒有真正改變,于是就沒有計較此事。而村長每天晚上繼續畫更多的斑馬。漸漸地,村民們習慣了把馬和斑馬看作是同一樣東西。村長找準機會,把畫上白道道的馬真的換成了斑馬。直到有一天,村民發現他們的馬被換成了斑馬。但因為斑馬比馬更能干活,給村里帶來許多好處,大家也就高興地接受了這個轉變。
這是張維迎在2008年中國改革30周年前后經常講到的一個寓言。它反映了中國改革中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頂層設計和觀念障礙。在這個寓言中張維迎所說的“村長”,實際上指的是鄧小平等改革領導人;用斑馬替換馬的過程,就是中國改革用市場經濟替換計劃經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鄧小平很早就意識到計劃經濟的弊端和市場經濟的優越性,但由于長期的思想慣性和誤區,許多干部和群眾并不認可這一點,因此改革面臨巨大的障礙。為了化解障礙,改革領導人采用了一些政治、宣傳策略,把過去的計劃經濟政策冠以新的稱謂,又在新的名稱下注入市場經濟政策的內容,直到新的政策逐步取代舊的政策,同時給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帶來巨大的進步,改革就在相對平穩的過渡中順利完成了。這個漸進的過程反映了政治家的知識、策略和頂層設計在推動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同時表明,人的觀念和習慣可能構成阻礙社會變革的巨大力量。這兩個判斷不僅被中國改革的歷史所證實,也對中國未來的社會變革有重要啟示。
推動改革的政治策略
在“村長換馬”的寓言中,村民們反對引進斑馬的原因,并沒有經過真正的理性思考或實踐檢驗,而是出于一種不愿改變現狀的本能,或者說對傳統習慣的保守。
那么,鄧小平等改革領導人是不是一開始就認清了市場經濟的方向了呢?有段歷史很能說明問題。1979年11月26日,鄧小平會見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編委會副主席吉布尼等人,作了一次沒有公開的談話。在這篇題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談話中,鄧小平說:“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不能說只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在封建社會時期就有了萌芽。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p>
1979年的時候,連包產到戶的改革都很困難,“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對中國大多數人而言簡直是異端邪說,鄧小平卻直言不諱地說出來,可見他的觀念是非常先進的。不過他當時沒有公布這篇談話,1983年出版的《鄧小平文選》中也沒有收錄,直到1994年出版《鄧小平文選》第二卷時才公之于世。這表明鄧小平對市場經濟早就有自己的看法,但為了避免意見沖突,他沒有公布自己的觀點,而是提倡“不爭論”,期待廣大干部群眾在實踐中逐步取得共識。
就像“村長換馬”的寓言中所描述的那樣,為了推動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鄧小平等改革領導人運用了一些政治宣傳策略,對原有體制進行新的命名和包裝,然后在新的命名下注入新的政策內容。例如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將中國經濟體制概括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就是一種類似在馬背上畫白道道的策略。
“有計劃的”這個限定詞,相當于告訴思想守舊的人,“計劃經濟”這匹馬沒有變。而在“商品經濟”的名義導向下,很多市場化改革措施就容易出臺了。一個顯著的變化是,1985年以后,中國政府開始大規模放松價格管制,承認計劃外價格的合法性。1987年中共十三大報告提出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更是一次重要的理論創新。因為社會主義既然處在“初級階段”,就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政策措施,所以到1988年,私營企業通過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暫行條例》取得合法地位。這是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中無法想象的。有了這些鋪墊,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國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顯得順理成章。
不過此時,距鄧小平最早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已經13年過去了。1992年之后,國有企業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重點。這是因為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私營企業獲得前所未有的合法地位,迅速發展壯大。在私營企業的競爭沖擊下,國有企業生存日益艱難。政府迫于巨大的財政壓力,并受經濟學界流行的產權理論影響,決定對國有企業實施股份制改造,即私有化。但由于“私有化”一詞在政治傳統上是禁忌,國有企業改革同樣經歷了“斑馬換馬”的過程。最初,在1993年的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上,對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提法是“產權明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也就是將國有企業改造為國有資產管理機構下屬的股份公司。這就像是在馬背上畫白道道。接著,中央領導人又提出“抓大放小”,允許縣級以下的國有股份公司向私營企業轉讓或出售。這就是把一部分畫上白道道的馬換成了真的斑馬。1998年以后,隨著改革深入,在“結構性重組”、“投資多元化”等政策輿論導向下,縣級以上的國有大中型企業也轉向私有化。這不僅讓中國的所有制結構發生巨變,也重塑了市場發育和產業創新的基礎,構成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核心動力。到了2004年,大部分中央直屬企業和國有銀行陸續在資本市場上市,至此,中國經濟改革的重點和框架已基本完成,剩下的問題,就是尋找合適時機,把國有資產的股份向社會和公眾轉讓。
對未來改革的啟示
回過頭看,“斑馬換馬”是中國經濟改革的一個典型經驗模型。但必須承認,任何模型都有抽象和簡化的成分,這個寓言并不能解釋經濟改革的全部問題。現實中類似“村長”的人不止一個,“村民”也分很多種,他們之間的觀念分歧和利益博弈比寓言故事復雜得多。盡管如此,理解這個寓言背后的思想邏輯,對展望中國未來的民主、法治道路有非常重要的啟示。
首先,它告訴我們,在社會變革過程中,有一些障礙是由觀念或習慣造成的。清除這些障礙需要時間和耐心,而非簡單的武力斗爭或利益分配。經濟改革如此,政治改革亦如此。事實上,在中國現代民主化進程中,已多次發生“欲速則不達”的教訓。正像張維迎所說,不管是清朝的君主立憲改革,還是民國的共和憲政體制,如果當時人們有足夠的耐心,給社會更長的時間去調適,中國的民主化和法治建設結果可能比現在更好。但恰恰因為當時人們太著急,社會變革出一點問題,就認為失敗了,立馬訴諸新的斗爭,尋找新的道路,結果導致更大的災難。
其次,在自上而下的改革“頂層設計”中,政治家的觀念和策略都非常重要。如果政治家沒有正確的知識觀念,看不到社會變革的正確方向,對社會有益的頂層設計就無從談起;另一方面,如果沒有適當的領導方式和行動策略,再正確的改革理念也可能處處碰壁、無功而返。這是古今中外改革歷史反復驗證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