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峙強
鎖定鋼板與解剖鋼板內固定對pilon骨折的治療效果觀察
佟峙強
目的探析鎖定鋼板與解剖鋼板內固定對pilon骨折的治療效果。方法82例pilon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1例。對照組給予解剖鋼板內固定進行治療,觀察組給予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對兩組患者臨床效果進行對比。結果觀察組平均手術時間、下地負重時間以及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骨折愈合為優11例,占26.83%;良13例,占31.71%;中12例,占29.27%;差5例,占12.20%;優良率為58.54%。觀察組患者骨折愈合為優21例,占51.22%;良17例,占41.46%;中2例,占4.88%;差1例,占2.44%;優良率為92.68%。兩組優良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相較于解剖鋼板內固定治療,鎖定鋼板內固定在pilon骨折的治療上能夠取得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可在臨床治療中大力推廣。
pilon骨折;鎖定鋼板;解剖鋼板;手術時間;下地負重
pilon骨折作為臨床骨科比較常見的一種四肢骨折,其對患者生活及肢體活動有著極大影響。目前臨床醫學關于pilon的骨折治療多以鎖定鋼板內固定及解剖鋼板內固定兩種為主,其所具有的三維固定優勢使得pilon骨折患者的治療效果得以顯著提升。一般來講,pilon骨折的患者其干骺端多有明顯的壓縮情況出現,而在其骨折面則多呈粉碎性骨折,因此在復位與固定上較為困難,同時亦常有軟骨損傷、關節面不平等情況,患者預后多不理想。為更好的了解鎖定鋼板內固定及解剖鋼板內固定在pilon骨折治療中的實際效果,特選取本院近年所收治的pilon骨折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并進行分組觀察,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82例pilon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1例。所有患者皆經X光檢測,確診為pilon骨折。對照組:男21例,女20例;年齡17~55歲,平均年齡(35.6±8.5)歲;其中因跌倒致傷者5例,因重物砸傷者6例,因高空墜落所致傷者8例,因車禍致傷者22例。觀察組:男22例,女19例;年齡18~56歲,平均年齡(35.7±7.5)歲;其中因跌倒致傷者4例,因重物砸傷者4例,因高空墜落所致傷者8例,因車禍致傷者2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以德國Link公司生產的May脛骨遠端解剖鋼板進行治療。觀察組則采用鈦合金鎖定鋼板進行治療。在患者傷后7 d,皮膚條件穩定且軟組織腫脹情況消退后方可開展手術治療。對于存在腓骨骨折的患者,為使其骨折部位充分暴露,應在其腓骨后側與后外側行一縱向切口,待復位滿意后便可實施鋼板內固定治療。在手術期間須確保患者脛骨與腓骨之間的切口在6cm以上,而在對脛骨的骨折塊進行復位時則應多考慮其與骨上關節面的距離,以確保下關節面在解剖后能夠正確復位。其后則應以撐開器對骨折部位進行牽引,以復位鉗及克氏針進行撬撥,在復位完畢后,以螺釘、鋼板進行最后固定。施行手術時應當依照患者實際情況決定選用自體骨或異體骨予以治療,在術后則應為患者做好相應抗感染處理,手術完成2周后可依據患者的恢復情況指導其展開基礎訓練,并幫助其進行踝關節屈伸功能的鍛煉,術后2個月后進行半負重練習,骨折痊愈后則可指導其進行正常負重練習。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手術完成后對患者進行為期1年隨訪,同時以踝關節評價系統(Mazur)[1]對患者骨折愈合情況予以評定,評定結果分優、良、中、差,分值>92分,且踝關節活動自如、無腫脹疼痛者為優;分值87~92分,且踝關節可正常活動但存在輕微腫脹疼痛者為良;分值65~86分,且踝關節雖能正常活動但疼痛明顯者為中;分值<65分,且踝關節無法正常活動,并伴有劇烈疼痛者為差。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下地負重時間、骨折愈合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對比 對照組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下地負重時間以及骨折愈合時間分別為(58.7±5.3)min、(9.9±0.6)周、(21.2±2.3)周;觀察組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下地負重時間以及骨折愈合時間分別為(42.7±5.6)min、(6.1±0.7)周、(14.4±2.4)周。觀察組平均手術時間、下地負重時間以及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骨折愈合情況對比 對照組患者骨折愈合為優11例,占26.83%;良13例,占31.71%;中12例,占29.27%;差5例,占12.20%;優良例數24例,優良率為58.54%。觀察組患者骨折愈合為優21例,占51.22%;良17例,占41.46%;中2例,占4.88%;差1例,占2.44%;優良例數38例,優良率為92.68%。兩組優良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pilon骨折屬于臨床骨科常見骨折類型,作為一種典型的脛骨遠端骨折,其損傷范圍多包括脛骨遠端并牽連脛距關節面,因此對關節面造成的破壞較大,多數骨折患者為粉碎性骨折,在臨床治療上較為困難,pilon骨折的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累及到其內外踝骨骨折,且多呈現出不同程度嵌插情況。有相關研究指出[2],約有70%以上的pilon骨折患者伴有腓骨骨折情況出現。而為了確保臨床治療的有效性,降低誤診和漏診的幾率,則應以三維重建CT對pilon骨折患者進行詳細檢查。考慮到pilon骨折的患者一般以粉碎性骨折為主,其關節面難以實現理想對合,因而復位頗為棘手,而在手術完成后又極易出現骨筋膜室綜合征,為此則需給予其相應的干預措施,以提高其復位成功率。
有相關研究表明[3],在pilon骨折的臨床治療中,鎖定鋼板內固定技術的臨床效果較解剖型鋼板內固定更好,其在為患者干骺端的骨折部位進行治療時需要以短螺紋松質骨螺釘進行方向調整,同時亦能夠對患者的骨折端施以壓力,從而確保其固定效果。在pilon骨折的治療中,解剖型鋼板之所以治療效果不理想主要是由于其鋼板過長,導致患者容易出現骨折對位不良的情況,并且該種復位治療多以單側固定為主,因此在對側穩定性上稍差,進而導致患者患肢在術后休養期間缺乏穩定。由于pilon骨折患者的小腿下段幾乎無軟組織覆蓋,因而在受到外界傷害時較其他部位要嚴重許多,對手術的承受能力亦相對較低,在手術時極易出現嚴重的腫脹。而鎖定鋼板則是將鋼板與螺釘予以鎖定,從而避免了螺釘滑動,進而起到較好的固定效果。實際上,鎖定鋼板螺釘在角度上的穩定性使得其能夠將所承受的一切應力均勻的傳遞給各個部件,此種方式可以有效避免應力過于集中所帶來的損害,進而使鋼板穩定性有所提升。在設計上,鎖定鋼板能夠與人體骨表面做到完美貼合,使得其與骨折復位的契合度有所提高,使患者能夠更好的適應鋼板復位治療,并且由于其符合生物力學特點,因而能夠避免切口開裂的情況出現,從而使患者能夠放心大膽地進行踝關節部位的康復鍛煉。由本次研究可知,觀察組平均手術時間、下地負重時間以及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骨折愈合優良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相較于解剖鋼板內固定,鎖定鋼板內固定在pilon骨折的治療上能夠取得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可在臨床治療中大力推廣。
[1]周福茂.有限切開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Pilon骨折的臨床效果觀察.中國當代醫藥,2014,21(19):151-153.
[2]吳志剛,楊國謀,譚俊銘.脛骨遠端鎖定解剖鋼板內固定治療Pilon骨折效果分析.中國鄉村醫藥,2014,21(18):17-18.
[3]張盛成,卜猷東.脛骨遠端內側解剖鎖定鋼板內固定聯合透明質酸鈉治療Pilon骨折.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5,30(2): 214-21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2.018
2016-10-18]
110013 沈陽市紅十字會醫院骨科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