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宇
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和Dxion手術在直腸癌中的手術效果差異分析
劉中宇
目的探討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和Dxion手術在直腸癌患者中的治療效果差異。方法60例直腸癌患者,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腹腔鏡手術組和開腹手術組,每組30例。腹腔鏡手術組實施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開腹手術組實施Dxion手術。觀察兩組手術情況、術后并發癥和局部復發或轉移情況。結果腹腔鏡手術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低于開腹手術組,腹腔鏡手術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早于開腹手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手術組術中摘除淋巴結數量和開腹手術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手術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0.0%)低于開腹手術組(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手術組出現局部復發或轉移共2例,開腹手術組出現局部復發或轉移共3例,腹腔鏡手術組局部復發或轉移率(6.7%)和對照組(10.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少、術中創傷小,手術治療效果和開腹組近似,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較開腹術有顯著優勢。
腹腔鏡;直腸癌;開腹術;手術效果
直腸癌在>50歲的老年群體中較多常見。直腸癌是惡性腫瘤,需要及時手術或保守治療,根治性手術是直腸癌的主要治療措施,特別是早期直腸癌患者實施手術治療后,其生存時間明顯延長。隨著微創技術發展,腹腔鏡的應用范圍在不斷擴大。腹腔鏡下的直腸癌根治術也在不斷發展[1]。為了探討腹腔鏡在直腸癌手術中的應用效果,本文選擇本院收治的直腸癌患者,觀察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與Dxion手術在直腸癌治療效果方面的差異。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6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直腸癌患者,均能夠耐受實驗中所用的麻醉方法,均能夠有效執行醫護操作。排除標準:排除血液系統疾病或血凝效果差的患者、精神和智力障礙不能執行有效執行醫囑患者、不愿意參與本實驗過程的患者。60例患者根據選擇手術方式不同,分為腹腔鏡手術組和開腹手術組,每組30例。腹腔鏡手術組中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齡(54.1±6.1)歲;腫瘤直徑平均(3.8±1.1)cm;腸鏡下觀察到的大體病理改變:潰瘍性、腫塊型和浸潤型分別為19例、7例和4例;改良Dukes分期:A期、B期、C1期、C2期分別為9例、12例、6例和3例;組織學分類:腺癌、肺鱗癌及未分化癌分別為27例、1例和2例;低位直腸癌、中位直腸癌、高位直腸癌分別為3例、9例、18例。開腹手術組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齡(53.3±5.7)歲;腫瘤直徑平均(3.9±0.9)cm;腸鏡下觀察到的大體病理改變:潰瘍性、腫塊型和浸潤型分別為20例、8例和2例;改良Dukes分期:A期、B期、C1期、C2期分別為8例、13例、5例和4例;組織學分類:腺癌、肺鱗癌及未分化癌分別為28例、1例和1例;低位直腸癌、中位直腸癌、高位直腸癌分別為2例、10例、1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腹腔鏡手術組在腹腔鏡下行直腸癌根治術:麻醉成功后穿刺,取5孔,置入相關操作儀器和器械,首選對腹腔進行探查,并對相關淋巴結實施清掃,明確直腸癌病灶所在位置,并評估切除范圍,手術過程中,做好直腸上段的分離,進入直腸后間隙,逐漸分離,到達恥骨尖,分離肛提肌筋膜表面,分離直腸懸韌帶并切斷。在超聲刀下對乙狀結腸和降結腸實施有效游離,暴露出左輸尿管和右輸尿管,把直腸肌提起。在盆筋膜臟層和盆筋膜的壁層之間的結締組織超聲刀下實施有效分離。女性患者的子宮和附件要進行懸吊處理,對腸系膜下動脈進行結扎,在腫瘤病灶所在部位的下方2~5cm處把腸管切斷,延長左側麥氏點切口到4cm左右,保護切口,把乙狀結腸牽出后在腫瘤近端8cm左右處進行離斷,進行縫合后送入腹腔,通過肛門把吻合器置入實施吻合處理,吻合完畢后拉出吻合器,觀察吻合情況,放置引流管,做好術后處理。開腹手術組患者實施直腸癌Dixon直腸癌根治術,具體步驟依照常規手術步驟進行。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摘除淋巴結數、術后肛門首次排氣時間及術后并發癥(切口感染、吻合口瘺、粘連性腸梗阻)。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觀察兩組患者局部復發或遠處轉移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腹腔鏡手術組手術時間(166±23)min、術中出血量(576±59)ml、術中摘除淋巴結(3.8±1.5)個、肛門排氣時間(3.81±1.21)d。開腹手術組手術時間(178±33)min、術中出血量(683±71)ml、術中摘除淋巴結(3.7±1.4)個、肛門排氣時間(4.64±1.10)d。腹腔鏡手術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低于開腹手術組,腹腔鏡手術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早于開腹手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手術組術中摘除淋巴結數量和開腹手術組近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局部復發或轉移情況比較 腹腔鏡手術組術后發生吻合口瘺及切口感染共2例、粘連性腸梗阻1例;開腹手術組術后發生吻合口瘺及切口感染共6例、粘連性腸梗阻4例;腹腔鏡手術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0.0%)低于開腹手術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手術組出現局部復發或轉移共2例(6.7%),開腹手術組出現局部復發或轉移共3例(10.0%),腹腔鏡手術組局部復發或轉移率和對照組近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隨著腹腔鏡微創技術在外科手術治療中不斷發展,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在直腸癌治療中也不斷發展。腹腔鏡下手術時,腹腔鏡能夠把視野放大,能夠更清楚的觀察到病變組織,增加例術中的辨識能力。腹腔鏡下對發現淋巴結轉移和其他轉移病灶具有顯著優勢,能夠更好的對轉移的淋巴結實施徹底清除[2,3]。本文結果顯示,腹腔鏡手術組和開腹手術組均能夠較好的清除轉移的淋巴結,兩種手術方式清除淋巴結數量近似(P>0.05)。
腹腔鏡下手術時,在鏡頭下,能夠對特定間隙進行組織分離,達到手術治療目的,能夠對高位血管進行有效結扎,在腹腔鏡下的超聲刀能夠減少切割過程中的出血量。本文結果顯示,腹腔鏡手術的手術時間(166±23)min和術中出血量(576±59)ml均低于開腹手術組的(178±33)min、(683±71)ml(P<0.05),說明例腹腔鏡手術能夠減少術中出血量。在腹腔鏡手術過程中,手術中的相關器械對小腸的損傷也很少,所以患者術后疼痛程度輕,同時患者的下床活動也會提前,使患者提前活動后發生粘連性腸梗阻的機會降低[4-6]。本文結果顯示,腹腔鏡手術組術后吻合口瘺、切口感染或吻合口瘺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開腹手術組(P<0.05),進一步說明腹腔鏡手術在直腸癌根治術中具有顯著臨床優勢,能夠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在對兩組患者局部復發或轉移隨訪中發現,兩組局部復發或轉移發生率近似(P>0.05),說明兩種手術方式的手術治療效果近似,均有較低的局部復發或轉移發生率。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少、術中創傷小,手術治療效果和開腹組近似。因此,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較開腹術有顯著優勢。
[1]鄭民華.不斷提高腹腔鏡直腸癌外科規范化治療水平.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志(電子版),2013,7(2):2-5.
[2]曾志良.腹腔鏡直腸癌手術與傳統開腹直腸癌手術的臨床療效對比分析.當代醫學,2013,7(22):25-26.
[3]劉林,王海江,趙澤亮,等.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后并發癥及其相關因素分析.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3,33(8):683-686.
[4]李國新,梁耀澤.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應用及其評價.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0,30(3):186-190.
[5]范瑩,吳碩東,于宏,等.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與同期開腹手術對比的單中心回顧性研究.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9,4(5):384-388.
[6]張尚鑫,李永翔.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研究新進展.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2,32(8):685-68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9.037
2016-08-25]
474750 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人民醫院外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