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清
前臂皮瓣及胸大肌皮瓣修復口腔頜面部缺損的比較分析
馬永清
目的比較分析采用前臂皮瓣及胸大肌皮瓣修復口腔頜面部缺損的修復效果。方法84例進行口腔頜面部缺損修復患者,按照修復方法的不同分為前臂皮瓣組(39例)和胸大肌皮瓣組(45例),對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恢復時間、修復后的成功率、不良反應發生率以及患者的滿意率進行比較。結果前臂皮瓣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恢復時間、修復后的成功率、不良反應發生率以及患者滿意率與胸大肌皮瓣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前臂皮瓣修復口腔頜面部缺損能夠達到修復缺損、恢復滿意的功能和達到理想的美容效果,與胸大肌皮瓣修復效果相近,并且二者術后的不良反應少,均可以在臨床治療中推廣應用,可根據手術的需要進行選擇。
前臂皮瓣;胸大肌皮瓣;口腔頜面部缺損
修復口腔頜面部缺損不僅僅可達到滿意的美容效果,同時應恢復其有效的生理功能[1]。目前顯微外科技術的成熟為利用皮瓣進行修復提供了理想的條件[2]。2010年4月~2015年4月本院進行口腔頜面部缺損修復患者以采用前臂皮瓣修復和胸大肌皮瓣修復為主,現對兩種修復方法進行相關的比較分析,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口腔頜面部缺損修復患者84例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為口腔癌患者并進行一期修復治療。按照修復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成前臂皮瓣組(39例)和胸大肌皮瓣組(45例)。其中前臂皮瓣組中男22例,女17例。年齡42~69歲,平均年齡(54.2±7.5)歲;腫瘤部位:舌癌13例、齒齦癌9例、頰黏膜癌11例、口底癌6例。胸大肌皮瓣組中男26例,女19例。年齡44~71歲,平均年齡(54.7±7.8)歲;腫瘤部位:舌癌14例、齒齦癌10例、頰黏膜癌16例、口底癌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腫瘤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前臂皮瓣組:依據缺損的大小和形狀進行皮瓣設計,皮瓣的中線應以橈動脈與頭靜脈走行的中點為連線。將前臂橈側皮瓣進行切除、將前筋膜進行仔細的鈍性分離,將橈動脈、橈靜脈和游離皮瓣按照由遠及近的層次進行翻起,再游離橈血管蒂及頭靜脈,操作中應注意防止對橈神經淺支造成損傷。轉移制備皮瓣至缺損部位,將靜脈、動脈進行吻合和修整,用0.9%氯化鈉溶液沖洗后,妥善放置負壓引流管后進行逐層縫合。胸大肌皮瓣組:依據缺損的大小和形狀進行皮瓣設計。皮瓣寬度為應大于缺損部位寬度2 cm、皮瓣長度為缺損下緣至鎖骨中點下方3 cm的長度、蒂的方向為胸肩峰動脈體表投影。逐層切開顯露出胸大肌,仔細游離出受胸肩峰動脈胸肌支支配的胸大肌、血管以及神經束,并游離至鎖骨,將皮瓣翻轉180°修補缺損部位,缺損前部使用胸大肌皮瓣遠心端、缺損后部使用近心端修復。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前臂皮瓣組患者手術時間(152.3±24.6)min,胸大肌皮瓣組患者手術時間(161.7±25.8)min,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前臂皮瓣組患者術后恢復時間(9.8±2.4)d,胸大肌皮瓣組患者術后恢復時間(9.4±2.1)d,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前臂皮瓣組患者修復后的成功率為89.7%,胸大肌皮瓣組患者修復后的成功率為91.1%,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前臂皮瓣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3%,胸大肌皮瓣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1%,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前臂皮瓣組患者滿意率為84.6%,胸大肌皮瓣組患者滿意率為86.7%,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口腔惡性腫瘤作為一種常見的口腔系統惡性疾病,手術切除并且進行同期的手術缺損修復成為目前國內外公認的治療方法,能夠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和改善患者的預后。相關研究認為[3],前臂游離皮瓣是一種動脈干網狀皮瓣,其供血血管解剖恒定易于制備,同時其血管管徑與頜面部血管相似易于吻合,另外其厚度較薄且柔軟性較好,缺損修補縫合后組織較為平整,可避免繼發畸形等發生。目前已將其作為口底、頰部、咽側、舌體以及軟腭等部位口腔內缺損修復的理想材料[4]。相關文獻報道[5],胸大肌皮瓣是一種典型的軸型皮瓣,首先胸大肌肌皮瓣更易于取材,尤其適用于缺損較大的部位修復,皮瓣可以設計出不同的形狀、保留不同的厚度、長度和寬度。胸大肌皮瓣皮色和質地更接近于口腔缺損部位,術后的美容效果更加理想[6]。另外,胸大肌肌皮瓣血供非常豐富,有助于修復后的皮瓣組織存活[7]。胸大肌皮瓣的肥厚組織更有利于保護深層的血管和神經。本組臨床研究中,前臂皮瓣修復組和胸大肌肌皮瓣組手術的時間和術后恢復的時間相近(P>0.05);兩組修復的成功率、不良反應發生率和患者滿意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二種方法均為口腔頜面部缺損修復的理想方法,與盧毅等[8]研究結論相符合。
綜上所述,前臂皮瓣修復口腔頜面部缺損能夠達到修復缺損、恢復滿意的功能和理想的美容效果,與胸大肌皮瓣修復效果相近,并且二者術后的不良反應少,均可以在臨床治療中推廣應用,可根據手術的需要進行選擇。
[1]張興安,譚小堯,張蘭芳,等.3種肌皮瓣在口腔頜面部大型組織缺損修復中的應用.西部醫學,2011,23(2):336-337.
[2]蔡志剛,郭傳瑸.口腔頜面部缺損修復與重建30年回顧.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1,46(5):358-361.
[3]袁巍巍,李小軍,張華勝.游離上臂皮瓣修復口腔頜面部軟組織缺損.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11,22(6):339-341.
[4]牟艷云.游離前臂瓣修復口腔頜面部缺損的療效.醫學理論與實踐,2015,28(17):2348-2349.
[5]李燕,殷學民,呂曉智,等.胸大肌肌皮瓣修復口腔癌術后大面積缺損臨床總結.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0,20(5):343-345.
[6]蔡志剛,郭傳瑸.口腔頜面部缺損修復與重建30年回顧.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1,46(5):358-361.
[7]郝建清.游離皮瓣移植對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切除術后組織缺損的修復效果觀察.山東醫藥,2011,51(46):93-94.
[8]盧毅,郭峰,崔偉.前臂皮瓣與胸大肌皮瓣在口腔癌手術缺損修復中的應用.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2,22(2):121-12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5.037
2015-10-19]
116021 大連市口腔醫院口腔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