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軍
內外踝骨折24例治療分析
唐小軍
目的總結內外踝骨折治療經驗并分析選擇手術適應證及晚期功能恢復療效。方法選取內外踝骨折患者24例,其中手法復位、保守治療19例,手術切開內固定5例。結果24例隨訪1年,手法復位、保守治療19例中,骨折最長愈合時間9周,平均愈合時間6周。手術切開內固定治療5例,最長愈合時間7周,最短愈合時間為4周,平均愈合時間為5周。手法復位、保守治療優良率為89%;手術切開內固定優良率為100%。結論對內外踝骨折,應以準確復位為原則,對于無移位或輕度移位> 0.5cm以上者或手法復位后再度移位者應采取切開內固定治療。
內外踝骨折;手法復位;切開內固定
內外踝骨折是足踝部的常見損傷,多見于青壯年,治療不當可造成踝關節內外翻畸形,影響踝關節的功能。本院近年治療內外踝骨折24例,現就其治療方法選擇手術適應證及晚期功能恢復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4年5月收治的24例內外踝骨折患者,男16例,女8例;年齡最大61歲,最小18歲,平均年齡35歲。
1.2 骨折部位及類型[1]24例中左踝骨折9例,右踝骨折14例,左右雙踝骨折1例。內踝骨折14例,其中斜形骨折8例,粉碎性骨折4例,開放性粉碎性骨折2例;外踝骨折10例,其中橫形骨折6例,斜形骨折3例,粉碎性骨折1例。
1.3 骨折的原因 擠壓傷9例,扭傷4例,砸傷5例,跌落傷3例,撞擊傷2例,埋沒傷1例。
1.4 治療方法 24例中,手法復位、保守治療19例,手術切開內固定5例。
1.4.1 手法復位、保守治療 適用于內踝外踝及內外骨折沒有移位,或有輕度移位,手法可以復位的患者。用石膏托或石膏桶將小腿和踝關節固定,4~6周后拆除,固定期間口服三七片、活血接骨膠囊、跌打丸等舒筋活血、止痛藥物。石膏托或石膏桶拆除后,加強踝關節功能練習[2]。
1.4.2 手術切開內固定治療 適應證為骨折有明顯移位或手法復位、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切開內固定術:患者取仰臥位,在硬膜外或局部麻醉下,以內踝為中心,作前(或后)縱弧形切口,長約5cm,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和深筋膜,清除血腫的血塊,顯露骨折端,如果骨折端間有肌腱或骨膜等軟組織嵌入時應予移開或切除。切開遠側骨折塊中部的骨膜,將骨折端復位,用巾鉗暫時固定,按與骨折線垂直的角度,從遠側骨折塊中部向近側骨折端鉆孔,擰入螺絲釘固定,如遠側骨塊較小,可用粗線縫合數針固定。固定完畢后放松止血帶,仔細止血,縫合切口。用小腿石膏將踝關節固定于內翻位,如為雙踝骨折,術后小腿石膏固定踝關節于90°位,術后抬高傷肢,2周后可更換小腿石膏,將踝關節固定在功能位(背屈90°),繼續固定2~3周后,拆除石膏,加強關節活動,并輔以理療[3,4]。
1.5 療效判定標準 按優、良、差劃分標準:優:運動正常,伸屈角度無改變X線片正常;良:活動基本正常,行走時輕微疼痛,X片顯示關節面欠平整;差:活動受限,行走時明顯疼痛,X片顯示關節面不平整,有骨性關節炎表現。
24例隨訪1年,手法復位、保守治療19例患者中,骨折最長愈合時間為9周,平均愈合時間為6周。手術切開內固定治療5例,最長愈合時間為7周,最短愈合時間為4周,平均愈合時間為5周。本組手法復位、保守治療19例中,優15例,良2例,差2例,優良率89%;手術切開內固定治療5例中,優4例,良1例,優良率100%。
內外踝骨折屬于關節內骨折,治療上要求解剖復位,恢復踝關節正常生理功能活動。目前治療上存在兩種不同意見,有學者認為,對內踝外踝骨折,無論有無移位,均采用手法復位為宜,甚至延誤治療的移位骨折,仍有手法治療成功可能。另外,有學者則主張積極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認為這種骨折必須解剖復位,否則骨折端間嵌插軟組織,影響骨折復位,延誤骨折愈合。作者認為早期診斷,無論是手法復位,還是手術切開內固定,準確復位是保證骨折愈合、避免踝關節畸形及功能障礙的重要環節。
內踝、外踝骨折,損傷機理、損傷類型及治療方法上都相似。對無移位或輕度移位的骨折新鮮骨折,多數學者主張非手術治療,用小腿石膏將踝關節固定(或用木鞋固定)4~5周。作者體會無移位或輕度移位新鮮骨折,行手法復位、保守治療能獲得滿意效果。但如果骨折間隙或側移>0.5cm,手法復位,石膏固定很難維持其正常位置,或復位后在治療過程中再發生移位,對這類骨折改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以求達到解剖復位[5]。
對外踝骨折的患者,應注意有無合并神經損傷,如有損傷癥狀要及時給予處理。本組1例腓總神經損傷,經過處理,得以滿意恢復。此外,小腿石膏托或石膏桶不宜過緊,過緊能產生神經卡壓癥狀。本組曾發生2例,分別于行石膏外固定第2日和第3日出現腓總神經受壓癥狀,經松解石膏,給予神經營養藥治療,3周后癥狀消失,功能恢復。
石膏外固定時間不宜過長,否則會造成踝關節廢用性僵直。作者認為一般以3~4周后去掉石膏,練習踝關節屈伸活動為宜,以利于踝關節功能的恢復,但休息時還應上石膏托,予以適當保護,待拍片證實骨折已完全愈合,方可除去石膏托或取除內固定物。
通過本研究中24例內外踝骨折治療,作者認為手法復位、保守治療,簡單可行,不受客觀條件限制,骨折愈合時間相對長些;而手術切開內固定治療,受客觀條件限制,比較復雜,術后需應用抗生素,有切口感染、骨感染可能,骨折愈合時間相對較短。
綜上所述,對內外踝骨折,應以準確復位為原則,以保證日后踝關節正常功能的恢復。對于無移位或輕度移位>0.5cm以上者或手法復位后再度移位者應采取切開內固定治療,力爭達到解剖復位。此外還應注意有無合并神經損傷,力爭早期處理。
[1]劉志雄.骨科常用診斷分類方法和功能結果評定標準.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36-38.
[2]楊威.保守療法與手術療法治療旋后外旋型踝關節骨折臨床療效比較研究.湖北中醫藥大學,2012.
[3]張林軍.兩種方法治療B型踝關節骨折60例臨床觀察.成都中醫藥大學,2011.
[4]段元猛.特殊類型踝部骨折36例手術治療分析.山東中醫藥大學,2012.
[5]蘭天露.內外踝骨折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的手術治療.中國骨與關節外科,2011,4(4):313-31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7.033
2015-12-14]
401520 重慶市合川區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