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洪濤 孫磊 盧穎
老年高血壓病患者低踝臂指數與骨質疏松相關性研究
潘洪濤 孫磊 盧穎
目的探討老年高血壓病患者中踝臂指數(ABI)下降人群與骨質疏松(OP)發生的相關性。方法600例老年住院高血壓患者,分別測量血壓、踝臂指數、骨密度。根據踝臂指數是否下降分為ABI正常組(276例)和ABI下降組(324例)。比較兩組的OP發生率,同時分析ABI下降組中ABI下降嚴重程度與OP嚴重程度的相關性。結果ABI正常組中檢出OP 58例(21.0%),ABI下降組檢出OP 104例(32.1%),組間OP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ABI下降組中ABI下降嚴重程度與骨密度測定T值呈負相關(r=-0.43,P<0.05)。結論老年高血壓病患者中ABI下降者與OP發生密切相關,常規測量ABI對于老年高血壓病患者早期診斷OP有重要價值。
高血壓病; 低踝臂指數; 骨質疏松
高血壓病作為一種常見血管損害性綜合征,與動脈硬化發生密切相關,近年來對于老年人群骨質疏松發生風險的認識逐漸被重視,已有研究提示動脈硬化與骨質疏松相關性,骨質疏松作為一種可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代謝性疾病,對其早期發現干預意義重大。本研究旨在通過對老年高血壓病患者中低踝臂指數這一動脈硬化人群中骨質疏松發生率的統計,提出對于老年高血壓病患者常規測量ABI有助于早期診斷骨質疏松的重要性,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于本院住院的老年高血壓病患者600例,其中男224例,女376例,平均年齡66.5歲,排除糖尿病、繼發性高血壓、甲狀腺和甲狀旁腺疾病、腎上腺疾病、腎臟疾病、慢性肝病、腫瘤及慢性消化系統疾病、近期骨折史及影響骨代謝藥物長期使用史。經測量計算ABI后分為ABI正常組(276例)和ABI下降組(32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連續入選符合條件的老年高血壓病患者,測量四肢血壓后計算ABI。用綁在小腿的血壓袖帶檢測雙下肢足背動脈或脛后動脈,記錄收縮壓。通過將下肢收縮壓(最高值)除以上臂收縮壓(雙臂中更高的一個壓力)計算ABI。
1.2.2 骨密度測定 采用雙能X線骨密度測量儀(美國,Hologic Discovery A型)測定腰椎(L1~4)、股骨頸(NECK)的骨密度(BMD)值(g/cm2)。
1.3 診斷標準 原發性高血壓病診斷標準參照2013年中國高血壓病防治指南。高血壓定義為在未服用抗高血壓藥物情況下收縮壓≥140mm Hg(1mm 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90mm Hg。
踝臂指數的數值分析:ABI≥0.9屬于正常,ABI<0.9定義為低踝臂指數,其中0.7~0.9為輕度異常下降,0.4~0.6為中度異常下降,≤0.4為重度異常下降。
骨質疏松診斷參照2011年原發性骨質疏松診療指南,以T評分(測量值-骨峰值/正常成人骨密度標準差)為標準,T值≥-1正常,-2.5≤T<-1為骨量減少,T≤-2.5為骨質疏松,T≤-3.5為嚴重骨質疏松。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低ABI與OP嚴重程度采用Pearson直線相關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骨密度測定在ABI正常組中檢出T值異常175例,其中骨量減少117例(42.4%),骨質疏松58例(21.0%);ABI下降組中計檢出T值異常256例,其中骨量減低152例(46.9%),骨質疏松104例(32.1%),組間骨質疏松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ABI下降組中ABI輕度下降117例,中度下降105例,重度下降102例。ABI輕度下降患者中骨量減少37例,骨質疏松26例;ABI中度下降患者中骨量減少58例,骨質疏松33例;ABI中度下降患者中骨量減少57例,骨質疏松45例,直線相關分析顯示踝臂指數下降程度與骨密度下降嚴重程度成負相關(r=-0.43,P<0.05)。見表1,表2。
表2 ABI下降組T值數據統計(n,±s)
注:直線相關分析,r=-0.43,P<0.05
項目 例數 骨量減少 骨質疏松輕度下降 117 37,-(1.7±0.6) 26,-(2.1±0.6)中度下降 105 58,-(2.0±0.3) 33,-(1.5±0.4)重度下降 102 57,-(1.9±0.5) 45,-(2.7±0.7)
高血壓是一種心血管綜合征,易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事件發生[1]。作為診斷外周動脈疾病較準確的無創檢查指標,ABI早期用于外周動脈疾病研究,有學者認為,老年高血壓患者踝臂指數降低與頸動脈粥樣硬化之間存在密切關系[2]。OP是以骨量減少、骨的微觀結構退變、脆性增加引發的以骨折為特征的全身代謝性疾病。有研究表明高血壓易發生骨質疏松,有研究發現高血壓與股骨頸骨量丟失的增加相關,分析其機制,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不僅參與血壓調節,也可能對破骨細胞骨吸收有作用,動物試驗表明隨著血壓升高,血管緊張素Ⅱ水平升高,不僅出現骨密度水平下降,還表現出活躍的骨轉換狀態。高血壓常導致鈣代謝紊亂,由于尿鈣增高,血鈣降低,激活PTH繼發性分泌,也會誘發骨鈣減少[3]。
本研究發現高血壓人群中ABI下降與骨質疏松發生存在相關。在將明確骨質疏松疾病排除的研究中,ABI正常組及ABI下降組均提示骨密度水平明顯下降,發生率分別為21.0%和32.1%,表明ABI下降與骨質疏松有相關性,間接表明與老年高血壓這一動脈硬化病變有關。在ABI下降組直線相關分析中發現隨ABI下降程度逐漸增加,骨密度降低和骨質疏松的發生均呈上升趨勢,ABI的下降幅度可反映動脈硬化的嚴重程度[4],因動脈硬化的發生與明確的血脂異常、糖尿病、慢性腎病等相關,因而其可成為解釋ABI下降與骨質疏松高發的原因[5],最終統計分析低踝臂指數與骨質疏松存在明顯的相關性。
本研究從高血壓病患者踝臂指數下降發現其與骨質疏松的聯系,預示骨質疏松的發生風險,但本研究病例較少,未能與對代謝影響明確的(如糖尿病、吸煙、血脂異常等)共同討論,需進一步論證,作為簡便易行的無創檢查方式,高血壓患者測量ABI,可初步判斷骨質疏松風險,對臨床診斷有一定預防意義。
[1]趙水平,胡大一.心血管病診療指南解讀.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78-232.
[2]沈莉蘊.老年高血壓患者踝臂指數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28(5):518.
[3]樸俊紅,龐蓮萍,劉忠厚,等.中國人口狀況及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和發生率.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2,8(1):1-7.
[4]李妍妍.老年高血壓患者動態脈壓、踝臂指數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附72例報告.新醫學,2009,40(10):656-658.
[5]周全昌.老年高血壓患者踝臂指數與冠狀動脈鈣化評分的相關性研究.重慶醫學,2015,44(5):699-70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7.037
2015-12-21]
吉林省科技廳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215088)
130011 吉林大學第四醫院 一汽總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