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蘭
肺炎支原體感染誘發小兒哮喘的臨床分析
劉蘭
目的探討肺炎支原體(MP)感染誘發小兒哮喘疾病的臨床特征以及臨床治療方法。方法72例肺炎支原體感染誘發哮喘患兒作為觀察組;同期72例非肺炎支原體感染誘發哮喘患兒為對照組。對比分析兩組研究對象的發熱情況、喘息控制情況、咳嗽情況、肺部炎癥情況以及選擇支氣管擴張劑治療后的臨床效果。結果兩組患兒發熱癥狀、咳嗽癥狀、肺部炎癥、喘息癥狀控制情況、臨床效果以及臨床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同普通小兒哮喘疾病進行比較,因為MP感染誘發哮喘疾病,臨床疾病特征表現更為顯著,臨床選擇支氣管擴張劑、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以及糖皮質激素實施治療干預后,能夠顯著提高MP感染誘發哮喘患兒的臨床療效。
肺炎支原體感染;小兒哮喘;臨床分析
肺炎支原體作為一種呼吸系統感染病原體,于臨床中較為普遍。針對小兒哮喘患兒,其發病同遺傳因素、環境因素以及出現了呼吸道感染等諸多因素相關聯。此外MP感染同患兒表現出哮喘發作具有密切關系[1],為了對小兒哮喘同MP感染二者之間的關聯進行了解,以提高臨床療效,本文選取本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72例肺炎支原體感染誘發小兒哮喘患兒作為本次實驗的觀察組;同期選擇72例非肺炎支原體感染誘發小兒哮喘患兒作為本次實驗研究的對照組;分別對疾病特征以及臨床療效進行分析,現具體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72例肺炎支原體感染誘發小兒哮喘患兒作為本次實驗的觀察組;同期選擇72例非肺炎支原體感染誘發小兒哮喘患兒作為本次實驗研究的對照組。觀察組中男41例,女31例;年齡10個月~11歲,平均年齡(4.6±2.5)歲。對照組中男40例,女32例;年齡11個月~12歲,平均年齡(4.9±2.9)歲;所有患兒均滿足《兒童支氣管哮喘防治常規》中針對支氣管哮喘疾病的相關診斷標準。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對所有哮喘患兒實施影像學檢查:在住院后對哮喘患兒實施胸X線攝片[2];②對所有哮喘患兒實施實驗室檢查:在住院后的次日,要求所有患兒清晨保持空腹狀態,實施靜脈血(2ml)抽取,調整轉速為2000 r/min實施離心,離心時間為15min。臨床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法對所有哮喘患兒的MP-IgM水平進行測定,最終測定結果屬于陽性并且患兒MP-IgM水平滴度超過1∶80則證明患兒出現了MP感染現象。與此同時于臨床對所有哮喘患兒實施血常規檢查、腎功能檢查、肝功能檢查、尿常規檢查以及便常規檢查[3,4]。③臨床采用的治療方法為:所有哮喘患兒在住院后,選擇頭孢類抗生素實施抗感染治療,與此同時對患兒實施支氣管擴張劑吸入治療。針對臨床診斷屬于MP感染誘發的哮喘患兒,臨床添加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進行干預,治療療程2~3周[5,6]。具體步驟為:選擇紅霉素[25~30mg/(kg·d)]靜脈滴注5~7 d后,選擇阿奇霉素[10mg/(kg·d)]靜脈滴注5 d后,停止藥物治療3 d。然后繼續對哮喘患兒實施靜脈滴注,時間為5 d。最終對兩組哮喘患兒的臨床疾病特征表現以及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對比。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患兒臨床癥狀主要為發熱癥狀、咳嗽癥狀以及喘息,通常先出現咳嗽癥狀后出現發熱癥狀。在3~4 d后患兒出現喘息癥狀,此階段出現劇烈咳嗽現象,喘息癥狀持續時間為(10.9±4.5)d;對照組患兒臨床癥狀主要出現喘息癥狀以及輕度咳嗽癥狀,少數患兒出現發熱癥狀,喘息癥狀持續時間為(4.7±2.6)d;兩組患兒發熱、咳嗽以及喘息癥狀比較,觀察組明顯重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實施影像學檢查發現,觀察組患兒出現肺部炎癥、出現喘鳴音癥狀以及肺部干濕啰音等癥狀改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對照組35例(48.61%)患兒獲得控制;觀察組56例(77.78%)患兒獲得控制;對照組患兒臨床住院時間為(12.7±4.6)d;觀察組為(7.2±2.5)d,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患兒出現MP感染情況后,會對呼吸道上皮細胞造成損傷,對呼吸道完整性造成破壞,與此同時針對細胞因子、炎性介質以及生長因子釋放產生促進作用,在神經調節作用下最終出現了哮喘情況[7]。
本次研究發現,對于MP感染誘發哮喘患兒,臨床癥狀主要出現咳嗽、發熱以及喘息;對患兒實施肺部聽診能夠發現哮鳴音以及干濕啰音,并且合并出現肺部炎癥現象,臨床實施影像學檢查最終出現支氣管肺炎以及間質性肺炎現象。同非MP感染哮喘患兒進行比較,MP感染哮喘患兒發熱癥狀以及咳嗽癥狀更為嚴重,并且主要體現為刺激性干咳,之后會表現出喘息癥狀,表現出較長的發作時間。對此需要合理進行病原體檢測,一經確診,及時選擇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支氣管擴張劑以及糖皮質激素進行干預,以改善哮喘患兒的臨床癥狀。
綜上所述,MP感染誘發哮喘患兒于臨床表現更為嚴重的疾病癥狀,疾病特征表現較為典型,于疾病早期需要采用合理方法進行干預,以顯著改善MP誘發哮喘患兒疾病癥狀,改善預后質量。
[1]王虹,胡品良.呼吸道肺炎支原體感染誘發小兒哮喘的臨床分析.臨床兒科雜志,2013,19(6):377.
[2]陳燕.肺炎支原體感染誘發小兒哮喘160例臨床分析.中國醫藥科學,2012,2(12):235-237.
[3]祝建忠,任海燕,吳貴秋,等.清肺化痰糖漿治療肺炎支原體感染小兒哮喘的臨床療效.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5(12): 3072-3074.
[4]劉鳳清.肺炎支原體感染誘發小兒哮喘118例臨床分析.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4,2(11):28-29.
[5]刁淑梅,宋雪,趙敏燕,等.肺炎支原體感染與小兒哮喘的臨床發病特征.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4,3(1):148.
[6]張敏,景霞,傅大林,等.肺炎支原體感染引發小兒哮喘臨床癥狀及治療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5(22):5681-5682.
[7]董傳莉,謝懷珍,張蘭,等.肺炎支原體感染誘發小兒哮喘36例臨床分析.蚌埠醫學院學報,2013,38(4):410-41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7.039
2015-12-10]
118002 遼寧省丹東市婦女兒童醫院兒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