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春麗
高位肌間溝神經阻滯用于鎖骨骨折手術麻醉的臨床分析
翟春麗
目的探討分析高位肌間溝神經阻滯用于鎖骨骨折手術麻醉的臨床效果。方法82例鎖骨骨折患者,按照入院就診時間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1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實驗組患者給予高位肌間溝神經阻滯麻醉,比較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實驗組患者的麻醉效果優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鎖骨骨折手術麻醉中應用高位肌間溝神經阻滯麻醉,其效果顯著,同時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高位肌間溝;神經阻滯麻醉;鎖骨骨折;臨床效果
就鎖骨骨折患者而言,選擇合理的麻醉方式對臨床有著重要的意義。常規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具有操作便捷、效果顯著以及安全性較高的特點,但是上臂和鎖骨的麻醉效果不是十分理想。據有關資料表明,在鎖骨骨折麻醉中應用高位肌間溝神經阻滯麻醉,其效果確切[1]。為此,本文為探究高位肌間溝神經阻滯麻醉的效果,選擇本院收治的鎖骨骨折患者82例,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均選擇本院2013年8月~2015年10月收治的鎖骨骨折患者82例,所有患者經臨床診斷后均被證實為鎖骨骨折[2]。其后按照入院就診時間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1例。實驗組男女比例為30∶11,年齡最大63歲,最小20歲,平均年齡(42.6±5.2)歲。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5∶16,年齡最大65歲,最小24歲,平均年齡(45.3±5.5)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待兩組患者入院后對其生命體征進行監測,術前25min注射0.1 g苯巴比妥,肌內注射給藥,建立靜脈通路。其后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首先選取患者的第6頸椎突面與肌間溝進行穿刺,一旦患者的手部和肘部出現異常,將利多卡因與羅哌卡因注入其中,使用劑量為20ml。實驗組患者給予高位肌間溝神經阻滯麻醉,首先選取患者的仰臥位,并將薄枕墊于患者的肩下,頭偏向一側,其后對鋪巾進行消毒,并在頸4橫突面進行穿刺,即鎖骨上5cm處,與此同時,使用7號針探查阻滯神經干,當針尖進入3cm時詢問患者有無異感出現,一旦患者出現異感時,將利多卡因與羅哌卡因注入其中,使用劑量為20ml[3,4]。此外,對肌間溝下方進行壓迫,進而使藥液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1.3 療效判定標準[5]及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麻醉后,穿刺部位未見明顯疼痛,且肌肉絕對松弛,為優;穿刺部位偶見疼痛,并且需要輔助藥物,肌肉相對良好,為良;穿刺部位疼痛明顯,阻滯效果較差,為差。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觀察并記錄兩組鎖骨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主要包括:膈神經阻滯、毒性反應以及喉返神經阻滯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麻醉效果比較 實驗組患者麻醉效果優30例,比例為73.2%;良10例,比例為24.4%;差1例,比例為2.4%,麻醉優良率為97.6%(40/41);對照組麻醉效果優25例,比例為61.0%;良10例,比例為24.4%;差6例,比例為14.6%;麻醉優良率為85.4%(35/41)。實驗組患者的麻醉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實驗組患者麻醉后,4例患者發生并發癥,其中膈神經阻滯2例(4.9%),毒性反應1例(2.4%),喉返神經阻滯1例(2.4%),其發生率為9.8%(4/41);對照組患者麻醉后,11例患者發生并發癥,其中膈神經阻滯7例(9.8%),毒性反應2例(4.9%),喉返神經阻滯2例(4.9%),其發生率為26.8%(11/41);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臂叢神經的主要來源包括:頸神經(第5、6、7、8)的前支和胸神經(第1),其主要方向為前側和內側[6]。就常規肌間溝神經阻滯而言,第6頸椎面與肌間溝交叉點是其主要穿刺部位,其阻滯部位相對受限,如手部以及肘部等,與此同時,該麻醉方法若不能完成阻滯,會為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因此該麻醉方法不是十分理想。
鎖骨的主要支配神經為臂叢神經和頸叢,在實施常規臂叢神經阻滯時,阻滯不夠完善,選擇高位肌間溝神經阻滯麻醉時,可以直接作用于臂叢神經的各個部位,如神經上干和神經中干等,同時可以滿足鎖骨的實際需求,對常規阻滯方法進行彌補,其效果最佳[7]。結合本次實驗數據可以發現,實驗組患者采用高位肌間溝神經阻滯麻醉,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麻醉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說明高位肌間溝神經阻滯麻醉的重要性和優越性。
綜上所述,在鎖骨骨折手術麻醉中應用高位肌間溝神經阻滯麻醉,其麻醉效果較為理想,不僅對患者的損傷較小,同時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的實踐和應用。
[1]譚登琴,黃明坤.高位肌間溝神經阻滯在鎖骨骨折術中的應用.中國醫師雜志,2011(z1):95-96.
[2]周玉明,楊麗霞.頸叢神經阻滯加高位肌間溝神經阻滯用于鎖骨骨折手術的麻醉效果觀察.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31):122-123.
[3]孟慶永,姜靜.羅哌卡因高位肌間溝神經阻滯用于鎖骨骨折及肩峰手術.中國傷殘醫學,2013(7):133-134.
[4]程慶欽,賈寶文,王丙瓊,等.0.375%羅哌卡因高位肌間溝神經阻滯用于鎖骨骨折手術.實用醫藥雜志,2012,29(1):25.
[5]高愛英,張曉春.鎖骨骨折手術中肌間溝臂叢聯合麻醉與高位臂叢聯合麻醉的比較.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2):134-135.
[6]陳青云,楊曉斌.高位肌間溝神經阻滯麻醉的臨床應用.皖南醫學院學報,2013,32(2):147-149.
[7]侯劍東.高位肌間溝神經阻滯用于鎖骨骨折內固定術.基層醫學論壇,2010,14(17):56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7.125
2015-12-29]
125003 遼寧省葫蘆島市第二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