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穎 李維軍
·中醫(yī)中藥·
醒脾消食湯對厭食癥患兒的臨床效果觀察
雷穎 李維軍
目的觀察醒脾消食湯治療厭食癥患兒的臨床效果,分析其對患兒血清瘦素、增食欲素水平的影響。方法60例厭食癥患兒,根據隨機卡片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媽咪愛治療,治療組給予醒脾消食湯治療。評價兩組臨床療效、證候積分,比較治療后患兒血清瘦素、增食欲素水平。結果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癥狀積分、體重水平、食欲和食量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血清瘦素和增食欲素指標的變化值及治療后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醒脾消食湯能良好改善患兒血清瘦素與增食欲素水平,有效改善厭食癥狀,值得進一步研究。
醒脾消食湯;厭食癥;血清瘦素
小兒厭食癥是兒科中常見的慢性消化性功能紊亂綜合征,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患兒長期食欲不振以及食量減少[1]。該癥在1~6歲患兒中發(fā)生率較高,且夏季暑濕之季病情多會加重。長期厭食患兒極易因氣血差、抵抗力降低而罹患其他病癥,對兒童生長發(fā)育有不良影響。現代醫(yī)學治療時著重于調節(jié)胃腸菌群等方面,中醫(yī)通過辨證施治從根本上改善厭食癥病情,療效顯著。本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對60例厭食癥患兒進行研究顯示,中藥方醒脾消食湯對小兒厭食癥有良好改善作用,患兒治療后的血清瘦素與增食欲素水平明顯改善,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醫(yī)院收治的60例厭食癥患兒作為本研究對象,根據隨機卡片法將患兒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1~12歲,平均年齡(7.7±2.5)歲;體重7.5~38.0 kg,平均體重(18.3±6.6)kg。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1~12歲,平均年齡(8.1±3.0)歲;體重7.5~38.0 kg,平均體重(17.8±6.7)kg。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及排除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原則關于小兒厭食癥相關診斷標準[2],西醫(yī)診斷標準:患兒食欲降低,食量較常量減少>1/2,持續(xù)2周以上,排除其他系統疾病引起的厭食。中醫(yī)診斷標準:①長期食欲不振,而無其他疾病。②面色少華,形體偏瘦,但精神尚好,無腹膨。③有喂養(yǎng)不當史,如進食無定量定時,過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或偏食。排除標準:①過敏體質或對本藥過敏者;②合并有心血管、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原發(fā)性疾病、精神病患兒;③不符合納入標準,未按規(guī)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枯草桿菌、腸球菌二聯活菌多維顆粒劑(媽咪愛,韓國Hanmi Pharm.C o.,Ltd,注冊證號S20100072),<2周歲1袋/次,2次/d;>2周歲2袋/次,2次/d。治療組患兒則口服醒脾消食湯,太子參10 g、枳實10 g、砂仁5 g、葫蘆茶10 g、陳皮5 g、雞內金10 g、茯苓10 g、布渣葉10 g、山楂10 g。藥物由本院中藥房提供并統一煎藥。<3歲患兒口服50ml/d;3~6歲患兒口服100ml/d;>6歲患兒口服150ml/d。兩組患兒均以4周為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測定患兒血清瘦素、增食欲素水平、體重。
1.5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對患兒食欲、食量進行評價,分數越低說明癥狀恢復越好;同時對臨床療效進行判定:臨床痊愈:食欲及食量均恢復到正常水平,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食欲明顯恢復,食量恢復到原有水平的3/4,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食欲有改善,食量有所恢復,但未達到原有水平的3/4,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食欲與食量均無改善,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30%。總有效率=(臨床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證候積分=治療前后積分之差÷治療前積分×100%。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兒治療后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6.67%、70.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2 治療后患兒證候積分、體重水平以及食欲、食量評分變化 經治療后,兩組患兒臨床癥狀、體重、食欲和食量均有一定變化,且治療組變化更為顯著,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血清瘦素、增食欲素水平 治療前后血清瘦素與增食欲素水平均有不同變化,兩組患兒上述兩指標變化值及治療后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2 兩組患兒證候積分、體重水平與食欲、食量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證候積分 食欲評分 食量評分 體重水平治療組 30 11.6±2.5a 1.5±1.3a 0.5±1.1a 18.8±3.9a對照組 30 12.9±2.1 2.5±1.6 1.5±1.3 14.2±3.7t2.1808 2.6568 3.2163 4.6867P0.0333 0.0102 0.0021 0.0000
表3 兩組患兒血清瘦素、增食欲素水平比較(±s,ng/ml)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血清瘦素 血清增食欲素治療前 治療后 變化值 治療前 治療后 變化值治療組 30 3.56±0.50 2.13±0.43a 1.43±0.07a 0.86±0.22 2.62±0.19a 1.76±0.03a對照組 30 3.55±0.48 2.95±0.47 0.6±0.01 0.78±0.19 0.78±0.18 0.02±0.01t0.0790 7.0505 64.2915 1.5074 38.5064 301.3768P0.9373 0.0000 0.0000 0.1371 0.0000 0.0000
小兒厭食癥作為兒科臨床上常見且多發(fā)的一種疾病,祖國醫(yī)學眾多典籍均有相關記載,如《素問》中“不食”、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及的“不欲飲食”、宋代《小兒藥證直訣》中“不思食”等。厭食癥主要病變臟腑為脾胃,其機制與脾胃運化受納失調有密切關系[4]。脾主運化,為后天之本;胃主受納,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損傷導致機體濡養(yǎng)失調,故患兒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腹脹中滿,對兒童生長發(fā)育有不良影響[5]。該癥治療時當以調和脾胃為主。
作者根據既往醫(yī)家對小兒厭食癥的論述及其病機,擬定醒脾消食湯(方中有太子參、茯苓、葫蘆茶、布渣葉、陳皮等)進行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67%,與對照組(70.00%)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該方以葫蘆茶、太子參為君藥,前者涼而苦,可消食殺蟲,治小兒五疳;后者性甘平,微苦,多用于脾虛食少、倦怠乏力之癥,有健脾益氣并養(yǎng)胃護陰之功效。以枳實、茯苓、砂仁為臣藥,枳實有健脾、開胃、消食之效;茯苓則能健脾寧心,善治脾虛食少;砂仁為開脾健胃要藥,有“消化水谷,溫暖脾胃”之功;山楂消油垢之積,化食健胃,宜用于兒科;陳皮可行胃腸滯氣,有助于增強胃腸蠕動、促胃酸分泌[6]。上述諸藥共用有運脾和胃、消食化積之效,促使脾氣充盛、胃氣得和,保證納化正常實現消食之效。現代藥理顯示,砂仁能保護胃黏膜、促消化液分泌;雞內金中有類角蛋白、胃激素、維生素、必需氨基酸等,可加強食物的化學消化作用,達到消食目的[7]。由表2可知,兩組患兒治療后在證候積分、體重、食欲和食量積分上相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醒脾消食湯有改善厭食癥狀之效。瘦素參與人體神經內分泌、能量代謝與攝食調節(jié),主要功能為抑制食欲;增食欲素是一種食欲增強因子,是攝食啟動和維持的重要物質[8]。由表3可知,兩組患兒治療后的血清瘦素和增食欲素及其變化值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醒脾消食湯有改善人體血清瘦素、增食欲素水平的作用。
綜上所述,醒脾消食湯能抑制厭食癥患兒血清瘦素水平,提高增食欲素水平,對治療小兒厭食癥有重要作用,值得在今后進一步研究。
[1]李輝.媽咪愛聯合醒脾養(yǎng)兒顆粒治療嬰幼兒厭食癥患兒的臨床療效觀察.中外健康文摘,2014(27):97-98.
[2]張海軍,董曉蕾.濰坊市1~6歲兒童厭食癥形成的相關因素分析.山東醫(yī)藥,2014(24):83-84.
[3]鄭筱英.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5-26.
[4]杜晨光,丁培杰,曹穎,等.運脾消食方對厭食癥兒童唾液淀粉酶活性、血紅蛋白含量影響的研究.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12):315-318.
[5]陳欣欣,布月青.醒脾養(yǎng)兒顆粒對厭食癥患兒血清胃泌素、血漿胃動素及神經肽Y水平的影響.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15,23(3):180-183.
[6]張金璽,袁國卿.小兒厭食顆粒對厭食小兒血漿酪神經肽和血清瘦素水平的影響.時珍國醫(yī)國藥,2013,24(6):1444-1445.
[7]唐林.媽咪愛聯合醒脾養(yǎng)兒顆粒治療嬰幼兒厭食癥療效觀察.中國醫(yī)藥導刊,2012,14(5):809-810.
[8]王海云,石君杰.開胃增食湯治療厭食癥模型大鼠作用機制研究.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13,21(3):137-13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7.192
2015-11-25]
廣東省中醫(yī)藥局(項目編號:20132017)
518000 深圳市寶安區(qū)中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