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金玲 李駿
電話隨訪對農村糖尿病患者出院后遵醫行為及血糖控制的影響
梁金玲 李駿
目的探討分析電話隨訪對農村糖尿病患者出院后遵醫行為及血糖控制的影響。方法80例來自農村的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分析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的出院指導,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電話隨訪,隨訪時間為6個月。比較兩組患者遵醫行為和血糖控制狀況。結果兩組患者遵醫行為狀況:主動咨詢、按時復診、適量運動、飲食原則、正確用藥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血糖狀況:糖化血紅蛋白、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指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農村糖尿病患者出院后給予電話隨訪,指導與疾病有關知識,可提高患者遵醫行為,血糖得到更好的控制,臨床應用價值較大。
遵醫行為;血糖控制;農村糖尿病;電話隨訪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屬于終身性代謝性慢性疾病,此疾病屬于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所導致的,因高血糖的長期性存在,導致人體腎、血管、心臟、功能障礙、神經等受到損害,其臨床常見癥狀主要為多尿、多飲、多食、體重減輕等。針對此疾病的治療關鍵在于控制患者血糖狀況,可延緩疾病發展進程和并發癥發生,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有一定作用,而患者出院后遵醫行為和醫囑保持一致,是治療此疾病的基礎[1]。有研究報告稱,電話隨訪對農村糖尿病患者出院后遵醫行為及血糖控制的作用顯著。為證實此觀點,本文選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11月接收治療的80例農村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進行分組,研究組采用電話隨訪,取得了良好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11月接收治療的80例農村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臨床中糖尿病的診斷標準[2]。將所選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0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最小36歲,最大69歲,平均年齡(49.12±8.39)歲,平均病程(7.9±4.2)年;研究組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最小37歲,最大68歲,平均年齡(49.46±8.25)歲,平均病程(7.8±4.3)年。所選研究對象均符合本研究課題,患者均不存在智力障礙和溝通障礙,都可積極配合各治療護理工作。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住院期間給予常規護理,并進行健康教育指導,包含:飲食、疾病知識、用藥、運動等,出院時按常規進行出院指導,囑患者每15天來院復診。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在患者出院后給予電話隨訪。電話隨訪由本院高年資、臨床經驗豐富、理論知識強、溝通能力強的護士進行,在患者住院期間建立健康檔案,并填寫聯系卡,第1次隨訪在出院后1周內,此后每15天進行隨訪1次,隨訪次數可依據患者實際狀況進行調整,隨訪時間為6個月。內容包含:了解患者出院后的具體狀況,如服藥、飲食、運動、心理、復診和血糖控制情況等,耐心傾聽并解答患者所提出的問題,及時給予健康教育指導。
1.3 觀察指標 隨訪結束后,護理人員采用本院自主設計的糖尿病遵醫行為問卷進行調查,包含飲食、適量運動、正確用藥、復診狀況、主動咨詢等,并計算遵醫率。同時,隨訪結束后需測定患者各血糖指數,并做好記錄。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遵醫行為 兩組患者遵醫行為狀況:主動咨詢、按時復診、適量運動、飲食原則、正確用藥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血糖指數 兩組患者血糖狀況:糖化血紅蛋白、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指數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糖狀況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糖化血紅蛋白(%) 餐后2 h血糖(mmol/L) 空腹血糖(mmol/L)研究組 40 5.66±5.31a 7.48±1.92a 5.31±1.26a對照組 40 8.75±2.42 10.82±2.70 7.58±2.15t3.3489 6.3759 5.7611P0.0013 0.0000 0.0000
糖尿病屬于終生性疾病,需進行長期性治療。醫學界醫療模式逐步轉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包含運動、飲食、教育、降糖藥物使用、自我檢測等方面指導已成為疾病不可缺少的部分[3]。本區農村糖尿病患者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均為小學和初中文化程度。大多數的農村糖尿病患者在住院期間能按醫囑正確配合治療,但出院后遵醫行為和自我管理能力明顯降低,血糖控制不理想,這也表明患者的文化程度對遵醫行為存在較大的影響。通過電話隨訪的方式對糖尿病患者給予有關知識指導,使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度加強,建立健康行為,讓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也對護患關系有改善作用,增加了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最終使患者遵醫行為有所提高,此外,還可動員患者家屬共同進行監督[4]。臨床中,新的護理模式已逐步將院內康復和院外康復視為一個整體[5]。而此護理模式的實現方式之一則為電話隨訪,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和接受。目前,相對來說,我國農村缺乏衛生資源和護理人員,電話隨訪屬于一種簡便、經濟、快捷的延續性護理,即可節省時間,也可節省人力[6]。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從遵醫行為和血糖控制兩個狀況上來看,研究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再次證實電話隨訪對糖尿病患者的作用。
綜上所述,農村糖尿病患者出院后可給予電話隨訪,指導與疾病有關知識,可提高患者遵醫行為,使患者血糖得到更好的控制,應用價值較大。
[1]閆文靜,武學軍,李江,等.電話隨訪對出院后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和血糖控制的影響.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4,11(4): 268-269.
[2]吳穎.電話隨訪在院外糖尿病管理中的應用.內蒙古中醫藥,2013,32(23):121-122.
[3]劉向陽,高彬,明潔,等.電話隨訪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應用.臨床誤診誤治,2013,26(5):83-86.
[4]謝艷華,何敏蘭.電話隨訪對糖尿病患者遵醫行為的效果分析.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35(6):883-884.
[5]李利清.糖尿病患者出院后電話隨訪的健康教育.內蒙古中醫藥,2014,33(15):124.
[6]李廣茹,陳曉艷,柴囡,等.電話隨訪式健康教育對出院糖尿病患者的影響.職業與健康,2014,30(3):354-355,35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7.206
2015-12-08]
528500 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